??====
谨以此文沉痛悼念于永正老师
/12/9Saturday
年12月8日凌晨5点,当代教育名家于永正先生因病去世。
“天有不测风云。年春节前,我的血液里查出了2%的幼稚细胞。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显示白血病复发。我平静地对我的家人重复这一句话:不怕死,争取活,活得好!”
这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今年8月写下的《病中“吟”》中的文字,然而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昨日凌晨5点,还是传来了于永正老师去世的消息,全国教育界一片哀伤。
于永正:生于年,中共*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府特殊津贴;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江苏省特级教师,被徐州市人民*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著有《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教海漫记》;《于永正文集》等,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这位语文名匠,一生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让中国孩子学好自己的母语,并穷尽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大道至简。在他退休的那几年,于老送给所有希望学好语文的孩子一句话,让无数家长和老师豁然开朗。这句话就是:学好语文,就这一件事!
今天,我们将于老师的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纪念这位一代语文巨匠——
学好语文,就这一件事!
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其实就是那么简单:“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去做,孩子就一定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
“计划”规定: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
一位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悄悄推开教室门,对读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
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这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这两个孩子并没有学过高中的语文课本,但是平时一直坚持阅读。
结果,李校长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那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0点几)。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
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语文学习是不是很简单?
秘诀是什么?两个字:读、写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例子没有典型意义,高中生具有自学能力,当然可以这样做了。
好,我们再举一个一所普通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的例子吧。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中学老师们经常抱怨说,中学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小学老师没有教好。
小学老师当然不认账——你们怎么把责任推到我们小学老师身上来了?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
前些年,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
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班里的其它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
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
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这位全国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研,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文的。
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
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学写的日记给邓治安主任看。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两句话。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
有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关羽》,让邓老师大为惊叹!学生写道:关羽忠义固然可嘉,但他胸无全局,以至于把刘备的事业葬送了。
日记中,学生把关羽哪里忠义,哪里胸无全局,写得详详尽尽。一篇日记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
在这个班里,日记只是一种形式。许多日记有题目,实际上是“作文”。我对邓老师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去教了。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
邓老师接着说:“全区名小学生统考,前17名都是她班的学生,这叫大放异彩!”杨老师怎样教语文?两个字:读、写。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
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
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读到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了,只好回家务农。书包里装的一本从学校借来的《三国演义》,成了他唯一的读物。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以至于许多回目都能背下来了。
他一边务农,一边继续找书读。其间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名著。有的似懂非懂。
17岁那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取了镇上办的中学。教国文的丁约斋老师说冯其庸读的书比别人多,悟性好,说他肯定是“书香门第”。冯先生说,他是真正的“稻香门第”,甚至是“饥寒门第”。
丁老师对冯其庸十分器重,这使他很受鼓舞。冯先生说,丁老师有三句话深深地影响着他。
?第一句是:“读书要早,著书要晚。”
冯先生后来虽然又被迫辍学,回家务农,但读书仍不间断。
?第二句是:“读书要从识字开始。”
?第三句是:“写好了文章自己要多看几遍。”
冯其庸先生说:“我现在快八十岁了,回过头来想想,丁老师的这几句话,仍旧是对的。我现在无论是读书和写作,总是不敢忘记这几句话。而且总觉得自己读书太少,自己的古文学得功夫太差,自己写好的文章更要多看几遍,五到十遍才敢放手!”
丁约斋老师怎样教语文的?一是赏识学生,二是启发点拨,教给方法。冯先生的例子,也再次告诉我们,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
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
《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李振村先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升入小学五年级,教他语文的是一位叫徐宗文的京剧演员。这位“门外汉”,不会讲解,但会朗读。
这不奇怪,因为他文化底蕴深厚,能说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又是演员,感情丰富且又善于表达。
山村的孩子们第一次听到这么纯正的普通话,第一次听这样声情并茂地朗读!李振村被徐老师的朗读感动得泪流满面。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这位老师还经常朗读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给学生们听。下雨了,教描写下雨的诗;下雪了,教描写下雪的诗。学了,就叫背。
李振村痴迷语文了。徐老师看李振村作文写得好,说:“一个未来的作家将在我们村里诞生!”并偷偷送了几包书给李振村读。
那年头,像茅盾的《林家铺子》、茹志娟的《百合花》都不准看的。徐老师在李振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梦想、憧憬和向往。
激情和梦想,带着少年李振村一头扎进书堆里而不能自拔。在那个文化荒漠的时代,他竟读了五十多部长篇小说,包括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年高考,李振村数学虽然只考了40多分,但语文成绩优异,被山东大学中文系录取。
现在,他真的成了作家,人刚到中年,便著作等身。由于长期和语文教学打交道,他还成了一个语文教育家。李振村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徐老师没学过教育心理学,没学过语文教学法,更没学过课程标准,但他知道激励,知道读书的重要,还知道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呀,下雨天教写下雨的诗,下雪天教写下雪的诗,还有比这更“情境”的吗?
梦想和憧憬是少年儿童学习的发动机。让学生充满幻想,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这是培养出优秀学生的宝贵经验。细想一下,做到这一点难吗?——不难。
对不愿读书的学生采取点强硬措施,
有了兴趣习惯不就养成了吗?
高林生的父亲不就是这样教语文的吗?必要的管教是少不了的,该严的还要严。孩子毕竟是孩子。
高林生和李希贵先生一样,现在也是大名鼎鼎、蜚声全国的教育专家了。高林生是我的学弟。
高林生考入师范时才15岁,是个穿大裤衩的孩子。一天到晚手拿竹板或月牙板(说山东快书用的铜板),说着、唱着过。长篇山东快书《武松打虎》、长篇快板书《奇袭白虎团》,他说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数、理、化成绩勉强过得去,数学偶尔还考不及格,但语文成绩优秀,可是即使上他比较喜欢的语文课,也很少专心听讲。干什么呢?偷看课外书。用他的话来说,课本中的那些古文、古诗,小时候就会背了,课本中的现代文,看一遍就差不多记住了,所以就不想听老师说了。
这倒也是,谁叫他过目不忘呢!
然而每次考试,语文成绩都位居榜首,有时也得过二三名,那也相当于榜眼、探花。
说到背古文,那得从他父亲说起。高林生家学渊源,其父是中央大学的高材生,通古文、谙音律。解放后,在徐州第一中学任高中语文老师,一部《论语》,一部《史记》都烂在他的肚子里。
高林生幼承家学,在父亲的管教下,《古文观止》中的多数篇目都背下来了,而且至今不忘。
高林生说,他父亲教他的方法很简单,给你一本带注释的《古文观止》,给你一本字典,学去吧!读懂个七八分,就背诵。那才叫真正的“自主探究”呢!背不下来,不给饭吃,有时还打人。
高林生说:“我小时候贪玩,坐不住。老爹不得已才打几下。但戒尺对我确有震慑作用。”
我打趣说:“看来光有要求不行,还得有得力措施。‘不打不成才’,这话至少对你适用。”
高林生嘿嘿一笑,说:“这叫因材施教!开始是老爹逼着读书,后来尝到了甜头,对读书有了兴趣,不叫读也读了。”
这是真话。高林生现在家里四壁皆书,可谓坐拥书城。他的学问真是自己读出来的。对不愿读书的学生(其实多数孩子一开始是不愿意读书的),采取点强硬措施(当然不是体罚),一旦尝到了甜头,有了兴趣,养成了习惯,不就成了吗?
必要的管教是少不了的,该严的还要严。孩子毕竟是孩子。
养成了阅读习惯,就会有书必读,
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
谈到习惯,不由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生时代。
我是在山东老家读完了小学的。年夏,小学毕业后才到了徐州。那时,我们山村老师的教学方法绝对是“原生态”的。到了四年级,张老师还一句一句地领着我们读课文,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
到了五、六年级,徐老师和白老师都是串讲,串讲完了,分段、写段意、抄中心思想。但和张老师一样,多数课文也要求背诵。《开国大典》《铁脚团长》《火烧赤壁》都要求我们背。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天写一篇大楷,写四行小楷。作文都是用毛笔抄写的。值得一提的是,到了高年级,白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那时画书(即连环画)很流行,《新儿女英雄传》《小英雄雨来》,古典四大名著都有画书。
看了画书,便想看原著。我读的第一本是《三国演义》,似懂非懂地读,遇到“诗曰”,“有诗赞之曰”就跳过去。
记得读到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时,感到非常失望,大叫“写得不好”!因为书中写的张飞不是“当阳桥上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和京戏里唱的不一样!
后来又读了《水浒传》,一者喜欢书中的人物,二者喜欢作者的语言。《水浒传》我读了好几遍。
从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
读初中一年级时,受到李老师的启迪和激励,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心中有了梦想,有了憧憬,读书便由兴趣变为一种志趣,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
那时,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里读报,时间长了,竟一天不读报便像缺失了什么似的。小小年纪又养成了读报的习惯。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成了读书读报的习惯的奴隶。这是我最感谢老师的地方之一。
怎样让孩子学好语文?我的老师告诉我: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因为,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
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其实就是那么简单:“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去做,学生就一定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谨以此文怀念于永正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成熟是年龄加经验结出的果实。这个果实是属于自己的,但也应该属于别人。我之所以笔耕不缀,特别欢迎年轻教师听我的课,就是因为“珍惜五十,珍惜成熟”也含有“传、帮、带”之意。这样,我一旦离开课堂,便不至于有太多的叹息了。”
——于永正
秘诀一: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确实很难;可是,若像美国教育家拖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某某学生,为了引起老师的
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不会因为人生快“走到头”了而叹息。我常常想的倒是:假如时光倒退十几年,不要多,只十几年,再给我一次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机会,再让我教一届小学生,把我现在相对的成熟献给学生,那该多好哇!
我时常记起江苏省模范教师王树堂先生生前对我说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不会教,等会教了,又老了。”他说出了所有退休老师的心里话,一种带有无奈、伤感、留恋、遗憾的肺腑之言。
难道老师也像庄稼一样,老了才成熟?难道就像红薯一样,从地里挖出来,非得在地窖里放一段时间才甜,才软,才意味着彻底的成熟?
是的。退休之后的大反思,使我基本上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教语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基本上明白了,所以我退休后才经常想,如果时光倒退十几年,让我再教一届小学生,该有多好!
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上课时我会
那是年12月底的事。一天上午,我正在为一年级(1)班上说话、写话课。学生正在用心地写我摆在讲桌上的蔬菜、水果,朱飞飞突然站起来说:“林毅尿裤子了!”
林毅是个文静秀气的小女孩,平时很少言语。我对她说:“我不是说过吗?上课有事,可以举手报告。”她低着头,一声不吭。天这么冷,棉裤尿湿了,怎么能行呢!我赶紧请班主任邓桂霞老师给家长打电话,送条裤子来。
下课了,我见邓老师正在炉子上(那时冬天办公室里生炉子取暖)为林毅烤棉裤呢。当时我心里还不以为然。
这时,办公室里一位年长的老师对我讲起她曾经在报纸上看到的一篇报道。文中说,一位教一年级的女老师上课时,发现一位学生神色不对,便走到该生跟前,嘴巴凑到他耳朵上悄悄地问:“想解手吗?”该生使劲点头。女老师一拍他的肩,他便飞也似的跑出去了。
可是,好久不见这位小朋友回来,于是这位老师从包里掏出卫生纸,对另一位小朋友说:“你去厕所给他送卫生纸去。”
果不其然,这位小朋友正为没带卫生纸发愁呢!我为这位老师的善于体察而吃惊,为她的善于推理而敬佩!听罢,我羞愧之极。我觉得我不配做特级教师。
如果时光老人再给我十几年的时间,让我重教一年级,上课时我会
岂止是教一年级,教任何年级都要认真读每个学生的表情、动作,从中读出他们的内心,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
低年级上课中间的短暂休息,我不会只是唱唱歌,活动一下身子,一定会先问小朋友一句:有需要“那个”的吗?尤其是在冬天。我也不会只是那么“正统”地活动、唱歌,我会让学生大吼几声——有字无字都行——让小朋友吼出精神、吼出气势、吼出劲头、吼出笑声。
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会让学生从我这里体会到尊重、平等、民主……
在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把犯了错误的学生“请”到办公室里去,是常有的事。“请到办公室”,是表示该生所犯错误已十分严重。当众这么“宣布”,也想“警示”其他学生。
问题还不在这里。问题在犯错误的学生到我办公室的“待遇”:他必须标准地立正站着——脚后跟靠拢,两臂下垂,中指贴在裤子缝上。如果不“标准”,我便命令他“站好”,随即强制性地“纠正”:比如用脚踢他的脚后跟。这实际上是体罚。这种做法,哪里有尊重可言!哪里有平等可言!哪里有民主可言!
最近读了张华教授的《论我国课堂教学转型》,深受触动。文章说:
“今年8月31号,我儿子上小学了。第一天是家长开放日,学校的第一件事是:行为规范。怎么坐,怎么站,手放到哪里,怎么走路,怎么排队……老师早已规定得好好的,而且每一个规定都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作保障。随后的任何学习都是这样。
现在,我们很多美其名曰‘培养学习习惯’的做法,就是强化学生不能乱说,不能乱动,整齐地听话……这都是最坏的习惯——没有比限制儿童的嘴乱说、手乱动更坏的学习习惯了,这是成人对儿童施加专制的最司空见惯的方式。”
他深刻地指出:
“我国教学危机的根源是专制教学。我们把教学当作一个专制的过程,集体对个人,上一代对下一代,上位者对下位者的专制的过程。而且我们每一个人,不自觉地在做一个专制者和接受专制者,这是我最担心的。”
几十年了,我不就是这么做的吗?运用“动物园教育学”——以奖励作诱因,以惩罚作威胁来“训练”学生,是泯灭人性的教育!
假如我回过头来再从事教育,我会视学生为朋友,我甚至不会称他们为“孩子”——叫他们孩子,那意味着我是长者,“平等”就不存在了。
低年级的学生称“小朋友”,高年级的学生称“同学”,同学同学,我们是一同来学习的,是平等的。他们犯了错误,我可能还会请他们到办公室里谈谈,但是我会为他搬一把椅子,放在我的身边,请他坐下,我甚至还会为他倒一杯水。
我可能很严肃,乃至于严厉,但不会再说“你呀,瞎子害眼——没治了”之类的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我会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告诉学生什么叫尊重、平等、民主。
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不会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四十多年来,教的学生无数,但有几位学生的脸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李健、亓庆红、刘云、孙建*……他们的表情是漠然的,孤独的,有的甚至带有哀伤,他们很少言语,早上背着书包默默走进学校,下午放学又默默地回家……他们都是被我戴过“差生”帽子的人。
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差,要么数学考不及格,要么语文考不及格。每次考试后,我都要宣布分数。念到他们的成绩时,我还故意在分数的后面加一个“大”字:“李健——50大分!”
这种话对学生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呀!如果说体罚伤及的是皮肉,那么语言伤害的则是心灵。皮肉受伤有药医治,而心灵的创伤却无药可医。
我是他们的老师吗?我配做他们的老师吗?不知这些学生现在怎么样,从事什么工作,但我相信,在社会上,他们不会差,他们中肯定有人很有出息。请他们原谅我当年的愚蠢。现在我明白了,人人都是一个大写的“人”,人人都有尊严、有人格,人人都应该得到尊重。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生下来就千差万别,正因为千差万别,才有灿烂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不能单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文化成绩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可惜,我认识得晚了。
如果我再从事小学教育,我会经常把十个手指头伸出来告诫自己:这就是你的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有了这样的学生观,我会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知其长短,让每个学生扬长避短,甚至让一些人变短为长。
我会让每个学生喜欢我,爱上学,爱读书,爱思考。人人尽力了,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东方不亮西方亮,分数实在没有多大意义。
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希望成为学生的导师,而不是教师!
退休了,还不断吃润喉片,慢性咽炎要伴我终生了。不能怨天尤人,只怪自己四十年来讲话太多。
课改以前,讲课文里的字词的意思,讲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课改以来,讲课文的人文性,深挖文字背后的蕴含。难怪慢性咽炎久治不愈。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
现在看来,过去犯傻了。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但多读,还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多背点经典诗文。因为我明白了,学语文靠的是“童子功”——12岁以前,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这期间,人的记忆力最好而理解力弱,一定多背。幼学如漆,小时候背熟的东西一般不会忘记。
我会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和动笔写作的习惯。因为我明白了,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习惯,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人一生以读、写为伴,才会有成就。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语)“导而弗牵”是教学的真谛。教师时代应该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导师时代。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在我的引导下,每个学生的“根”会长得粗壮、有力。
做导师而不做教师,我恐怕也就不会患慢性咽炎了。
本文转自江苏教育研究院
语文教育应该为孩子留下些什么
于永正/文
语文教育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素质。”
我忘掉了什么?
我最喜欢的语文学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受了12年的教育,读了24本语文书,我忘掉了什么?我思来想去,有两个方面忘得比较干净。
课文内容多数忘掉了。
读了24本语文书,多数内容忘掉了。有的连课题都记不住。由于课文忘了,今天我当了语文老师,我就想我应该怎么教语文。而且课文内容的确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老师的分析讲解忘掉了。
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有好多好的语文老师,其中有两个特别突出。但若有人问我:“你老师讲的是什么?”,我只能说,对不起,我记不住了。我只能笼统地说讲得好、教得好。最怕什么讲解啦,分析啦,这类知识下课后就忘了。
现在我当了语文老师,我就想:既然分析讲解下课就忘,那我们何必掘地三尺呢?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课文的深度的确要把握好。浅了没味道,深了他听不懂。怎样把握好这个度,老师究竟要不要在课堂上设计那么多精彩的描述,要不要那么多的排比,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当然除了个别老师才华横溢,必要地讲一些外,我建议大部分老师不要挖那么透,不要刻意做精彩的描述,因为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学生终究是会忘掉的。
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如果说老师的分析讲解都会忘掉,老师是不是就白费劲了?我的语文就白学了吗?不是的。我仔细地想:我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简练地说,给我留下了语言。
首先,老师教我认了很多字。
毕业的时候,我大约认识多字,也包括我读课外书学到的字,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词汇。由于老师比较重视读书、朗读,使我有了比较好的语感。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能力,如书写能力。
我在老家上学时,我的老师非常重视写字,从三年级开始仿笔,那时候叫写仿。老师写一篇大字,我们把纸蒙在上面去描,描了一年整。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是临帖。我的老师喜欢柳体,每人一本,天天写,天天一篇大字,从三年级开始,天天四行小楷。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所有作文,都用毛笔写。
我的老师非常重视书写。当时我在老家时,我的字算是中等的。我们班写字写得好的很多。但是到了徐州以后读中学、读师范,我的字是最好的。感谢老师给我留下书写的能力,使我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讲四大家,各种字体如隶书、楷书、草书、魏碑等,讲得我们常常入迷。直到现在,我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墙上有字,我就驻足欣赏一番。我很感谢我的老师。
还有我留下了初步阅读、写作的能力。
能力是伴随人的终生的,对人未来的发展有用。我最感谢我的中小学老师使我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使我养成了读写的习惯。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人是习惯的奴隶。如果有好习惯,受用终身。反之,养成坏习惯,也有很大的坏处。
家长希望我们给孩子留下什么?
站在家长的角度,你把孩子送到学校里,送到我的班里,你希望我还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从语文角度来讲,我想,如果你的孩子送到我们班,到小学毕业时,能写一手好字,喜欢读书,喜欢写作,而且有初步的读写能力,再有个好习惯,那家长就应该感谢我。
反之,你把孩子送到我们班里来,字写得一塌糊涂,不喜欢读书,不会表达,没有好习惯,孩子将来会对我不满意,家长也会埋怨我。
中学希望我们给他们输送什么样的学生
我有个特别好的朋友,是中学特级教师,我经常跟他交流。有一次,我问他:“林老师,你想让我们小学老师在语文学科方面送给你什么样的学生,你就满意了?”
他说:“如果第一篇作文收上来,字写得比较好,比较清晰,好认;文章的格式、标点符号还比较正确,知道怎么写;内容写得比较通顺,错别字比较少;这样,我们就感激不尽啦!”
老师们,中学老师的要求并不高。那么,上课呢?林老师说:“如果第一节课,有很好的习惯,并且善于倾听,敢于发表意见;不管让哪个同学读书,站起来就能读的顺畅、流利。这样,就真的感谢你们啦!”
老师们,从家长的角度、从老师的角度看,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这样想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该怎么做,就会很明确。中学老师、家长们对我们的要求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
语文会留下什么?
留下语言
1
怎样做才能留下语言?
第一,要识字。小学教育要完成认识个汉字的目标,年课标的要求是个,年减到个。其实,老师们,这是个保底的了。有远见的老师在小学阶段识字越多越好,因为这是最佳的识字时期。那个字是保底的,应该在大量的阅读中去识字。
我对我的学生有要求:无论读什么书,遇到生字一定要查字典。如果这个书是自己的,那把它画下来,立刻把它查出来,读什么音,什么意思,都写在旁边。这样读书对小学生是最有用、最有益的。
第二,积累词语,每一课后面都有“读读写写”。这些词语,要记住,要理解,要积累,以后还要会用。那么,认字认的很多,积累了很多词语,是不是拥有以上两项就等于掌握了语言呢?不对,如果这样,拥有语言就很简单了,就不必上语文课了,只需一人一本词典,天天读,把词典都背下来就行了。
光背下词语不等于拥有语言,语言的运用要靠一种重要的能力即语感,即对语言的感受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孩子的语感。语感好的,可以在瞬间缀字成文,不假思索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叫语感。语感好的人不用想这个字该跟哪个字组合成语言。
语感哪里来?主要靠朗读,其次是大量课内阅读。语感从阅读中来,从朗读中来。如果具备以上三点,可以说孩子已经拥有了语言。
留下能力
2
第一,书写能力、写字的能力。能力是跑不了的,一般忘不了。我们会骑自行车,尽管十年八年不骑,给你一辆自行车,你照样会骑,因为自行车对你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
第二,阅读能力,包括朗读的能力。朗读能力非常重要。
第三,表达能力,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我们要留下语言,怎么办?读书、写字、积累词语、培养语感,好好朗读,多读书。要留下能力,怎么办?实践。
好好练字,按照写字的规律练字,天天练字。你看课标规定得多好,每天至少有十分钟的时间练字。我们徐州每天下午有二十分钟写字课,雷打不动。下午一上课就写字。这个写不是乱写,是照着字帖写。
还要说一点:能力是在语文的实践中形成的,在读书中形成的,在写作中形成的,在说话中形成的。所以说,语文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留下情感
3
老师们都很熟悉三维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中,情感是第一位的。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情感,就一定会有良好的价值观。
语文教育一定要给孩子留下丰富的情感,因为语文是最有情感的一个学科。这个“情”是怎么得来的?也是读书得来的。我的五重教学,第二个是重感悟。感情是感悟出来的,是读出来的。
留下兴趣和习惯
4
有这两点就意味着语文教育的成功。
现在,我们的学生有几个愿意学语文的?对语文是否有兴趣?哪一个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语文的?只有根据兴趣学习,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很遗憾!我们的学生几乎没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
所以,我们的教育在扼杀天才,扼杀个性。我想:我之所以在语文教学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是因为我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让我喜欢语文,使我有了梦想和追求,上中学和上大学后才能拼命地读书,拼命地写作,读书不断,笔耕不辍,一直到现在。
尽管当作家的理想没有实现,但为理想奋斗的那种历程是重要的。如果那个历程是被迫读书、写作的,我就不会成为特级教师。
所以,老师们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有兴趣读书。当年,达尔文和他妹妹在一个学校学习,达尔文每次都考不过他妹妹,成绩总是比他妹妹低,而且低得多。他爸爸很生气地责备达尔文,怎么连妹妹都考不过?
但是,达尔文对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而他妹妹尽管上学期间成绩比他高得多,但终究是泯然众人矣。看,兴趣多么重要!
本文来源:综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