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感兴趣的学员,推荐看看文一教授演讲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的文章或视频,非常有启发意义,我是在bilibili网看的,但观察者网上也有。文一教授在简单回顾了欧洲的崛起过程之后,重点阐述了经济发展的“胚胎发育”理论,他强调,无论一个国家多晚开启工业化,重复早期发达国家的基本发展阶段是必要的。他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深入分析了成功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包括英国工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日本工业革命等,并清晰的展示了这几次工业革命与“胚胎发育”理论的对应。
文一教授简介:经济学博士,曾任美联储圣路易斯分行助理副行长,现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第三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更牛的是他原来是学医的。
为什么每个国家都想发展工业化,因为这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根本。当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王朝的负隅顽抗显得那么脆弱,在无数次的战斗中,有一场战斗堪称是教科书式的惨败,清*3万人,1万蒙古精锐骑兵和2万步兵,对抗英法联*的人,结果是清*伤亡2万左右,而英法联*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只有5人战死,17人受伤。这就是农业文明对抗工业文明的惨痛代价。但是自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差不多年了,上百个发展中国家挤破脑的想复制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验,绝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无数经济学家想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中国成为极幸运的一个特例,如今的中国已是全世界最大且门类最齐全的工业化国家,其工业总产值超过了美日德的总和。
这和中医的境遇是惊人相似。中医发展历史几千年了,但整体水平高的名中医堪称大师级的数量极少,这些为数不多的名中医留下了非常多的宝贵资料供后人学习,无数后人想站在名医的肩膀上试图短时间能复制名医的经验继而成为新一代中医大家,但成功者廖廖无几。到现在,中医人才的凋零,可以说已成为阻碍中医发展的一个主因素。一定是学习的方法出现了问题才造成这种局面,就像很多国家想复制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验失败一样。
我想表达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问题。从中国发展工业化的成功经验来看,首先得益于毛主席建国后30年间打下的重工业基础,然后改革开放后全面发力轻工业,放开市场,然后用轻工业的利润税收再反哺重工业及高科技创新,重工业及高科技创新反过来又加速轻工业的发展,使得轻重工业得以良性循环互相促进。为什么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复制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验失败了,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都想跨过发达国家发展重工业的阶段,直接从轻工业和高科技实现跳越式发展,因为重工业的发展在开始阶段往往是投入大收益小甚至是亏本的,最终让整个工业化发展成了缺水之鱼。如果我们把重工业比作中医基础,轻工业比作推拿方或中药方等,高科技比作技巧,开放市场比作临床实践,你就知道意味着什么。我们多少学中医的想着一开始就学习现成的方子和技巧,有多少人又真正去重视方子和技巧背后的理论基础,因为开始学习理论不单枯燥无味,而且一时半会还不能应用出效果。张仲景后至今已多年,中医界再无一人成就在他之上,我一直好奇,如果说近年的时间里学中医的都没张仲景聪明,这可能吗?也可能有人说,《*帝内经》后也再无一本中医理论专著超过其影响和价值,但是《*帝内经》主要是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和养生的理论基础,是中医体系中基础性规律性的东西,而中医基础是相对稳定的,我相信即使再过年中医理论的突破也难超越《*帝内经》。而张仲景《伤寒论》书中记载的除了部分是总结性的理法,多是涉及治疗的成方(也即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经方),可这些方子甚至是整部《伤寒论》,历代的经方家可说无不背得滚瓜烂熟,临床实践相信有不少中医也不比张仲景少,但为何就是无法超越?民国经方大家恽铁樵在其写的《伤寒论研究》中说:“《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谈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卒之能得真义者竟无一人”。闪耀千古的经方,张仲景却只是列出了每个方剂的组成及适应症状,却几乎没怎么提这些经方如此配伍的原理,可是我们却连张仲景的辨证核心“六经辨证”真义是什么都不能彻底搞懂,又怎能理解他组方的原理?所以后世各方医家解析《伤寒论》中的经方,绝大部分都止步于以症对方的思路,令人遗憾不已,虽然仅靠着这种以症对方的学习方法也让部分学中医的成为了一方名医,但也不可否认离张仲景的高度还差得远。关于以症对方的学习方法,我拿三字经派小儿推拿为例,怕冷、无汗、流清鼻涕的风寒感冒对应一窝风清肝肺清天河水这个基础方,然后鼻塞加膊阳池,腹泻加外劳宫,咳嗽加八卦,呕吐加清胃,然后你再看看,所有的小儿推拿教材都是类似的,你是不是觉得这么分析很正常?张仲景《伤寒论》中对经方的解释方法也差不多,拿桂枝汤为例:“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但有多少学小儿推拿的人想过这种问题,三字经派小儿推拿这个风寒感冒基础方一窝风清肝肺清天河水的配伍原理,又有多少学中药方剂的人想过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炙草大枣*参)的配伍原理?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背方子,以症对方,不是相当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以为直接可以跨越重工业的阶段实现工业化吗?结果可想而知。我虽然对《伤寒论》研究不多,但不妨分析下,张仲景生前有两部很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一本是《*帝内经》,一本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理应源于内经,而用药经验,理应源于本草经,所以要深入理解《伤寒论》,必定要理解内经和本草经,但现在很多学中医的,只是把《*帝内经》看成是养生书,医院校西医的课程越来越多,《*帝内经》这种经典却成了选修课,这算不算本末倒置呢?每个学传统中医的人都想成为张仲景,但绝大部分人只想捡张仲景总结的现成方子,却不重视他之前学过的知识。小儿推拿学习也一样,大部分人只想背会书本或老师总结的方子,却对方子的配伍原理不求甚解。要想深刻理解那些成方,必须把中医基础辨证,以及每个穴位的偏性、功效,作用的脏腑及部位都要熟悉,而且后面的组方学习和临床碰到瓶颈,一定要反复去看前面的基础部分内容(可惜的是大部分小儿推拿教材对中医基础内容过于简化,所以我在推拿网络课中花了大量篇幅去讲中医辨证基础和经络穴位的原理性知识,只是很多学员还是重视不够)。有些推拿班学员说:“杨凡老师,前面的基础内容我也看了,但案例中有些组方还是不好理解,临床症状复杂些还不懂自己组方。”这种原因主要是基础不牢,要把基础部分多看几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中医学习和临床过程中的所有疑惑和瓶颈,都源于中医基础没打好,因为技巧和经验总有用完的时候,只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能让你走得更远,在你面对一个从没处理过的问题时,它会给你一个思考的方向指导你组方。要让自己的中医水平有个大的进步和突破,必须狠补中医基础,不然即使过了十年二十年,很多基础性的问题依然是笔糊涂帐。回想下以前读书时代成绩好且稳定的同学,除了个别确实智商超群的,无一不是基础牢固的那种,基础差的同学,偶尔也能考出高分,但成绩会非常不稳定。可以说,我们大部分同学把学习次序搞反了,当学习和临床碰到瓶颈时,没有重视前面的中医基础部分,而是看后面具体组方和案例分析部分,当然不是说后面的内容不重要了,而是后面的内容,都是建立在前面的基础上的。
中医可学的东西很多,可谓一入中医深似海,但只要中医基础理解到一定程度,很多中医的治疗方法都是触类旁通的。做为一个中医的铁杆粉丝,这些年我学习了小儿推拿、循经推拿、脏腑推拿、艾灸、膏药敷贴和中药方剂,还有手诊、高级舌诊这种,除了循经推拿、脏腑推拿和手诊是跟师学习,其它都是买书自学,虽然说不上高手,但也算获益非浅,至少家人的健康问题,大部分能靠这些中医方法解决,女儿9岁多了也几乎和西药无缘,我觉得完全得益于自己多年来对中医基础的坚持。在中医学习上我算是比较笨那种人,因为我刚学中医那会,中医理论的东西很多也是看不懂的。记得最初学习小儿推拿《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那本书我前后看了三遍,前面部分讲的五行相生相克我还是不理解,只能略过(当然现在是理解了),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买了有七八年,前后的理论部分我看了5次都很迷糊,一度放弃让它在书架上吃了几年灰,过了几年又反复看才理解大部分。但是近两年,发现再去学新的中医知识就感觉轻松多了,这可能就是量变到质变吧,所以坚持很重要。因为发现很多学员在学习方法上过于急功近利,所以我一而再的强调基础的重要,希望大家不要本末倒置,特别写了这篇文章。另外就是基础的东西必须是反复看上多次才能理解得深,一定别看一次就过了。一个中医老师,如果想让学生进步慢,永远不能超过老师的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背方子,让学生忽视基础的学习,希望每个学中医的朋友都能学习好甚至能青出于蓝胜于蓝。
杨凡圆运动循经推拿网络专业班报名中,现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