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孩子“秋冻”有讲究
01
这四类孩子不宜“秋冻”
专家提醒,“秋冻”一定要因人而异,这些孩子不适合“秋冻”。
平素出汗多、反复感冒肺气虚弱;
面色发*、消瘦、食欲不振脾胃虚寒;
肺脾虚弱的症状明显;
有慢性病,如抽动症、哮喘、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等。
02
“秋冻”应循序渐进
小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尚不成熟,在天气忽冷忽热时,比成人更易染病。秋天虽然是耐寒训练的好时机,但“秋冻”也不应盲目,而需循序渐进,科学进行。首先,进行冷适应。从入秋开始,父母就要逐渐培养孩子耐“冻”。饮食均衡,不盲目“贴秋膘”,多户外活动,多接触户外空气和阳光,给孩子增添“秋冻”的底气。
其次,一定要把握“渐进”和“适度”两个原则。锻炼应循序渐进,不宜进行高强度、过长时间的活动,也不宜活动到大汗淋漓的程度,以孩子能耐受,微微出汗,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再者,注意适时增添衣物。孩子穿衣应注意腹部、足部的保暖,不要穿得过于厚实、严密。但对于平素体质欠佳、反复感冒或者穿衣比较多的孩子,先不要严格要求衣服与其他孩子厚薄相同,根据孩子的体质、运动量及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让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03
寒露过后勿“秋冻”
初秋时节,暑热未消,气温偏高,气候变化比较平缓。此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适当“冻一冻”是有益健康的。晚秋时节,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就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寒露之后不宜再“秋冻”,尤其要注意肩颈、腰背、脚部保暖。
“秋冻”可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地过渡到秋凉,但是“秋冻”也不是随便冻。
要“冻”出健康,就要因人而异、循循渐进,要增强孩子体质不是简单“受冻”,更重要的是在于坚持锻炼、合理饮食及穿着。
Part2
入秋后,宝宝正确穿衣指南
入秋时节,除了有讲究地“秋冻”外,在增添衣物上,家长该怎么做才对呢?小育君特地整理了一份穿衣指南,希望能帮助到家长们。
01
正确判断宝宝冷热
小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功则不健全,适应性差,抗寒和耐热能力都不太行,所以温度的变化对宝宝的影响很大,需要家长主动调整。在婴儿期,抗寒能力和脂肪储备有很大的关系,越是体重小的孩子对寒冷的抵抗力越低,如果在新生儿早期不注意这方面,还会造成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如果担心小宝宝受凉而包得严严实实,又可能出现“捂热综合征”。特别是小于5月龄的宝宝,产热量非常大,出汗散热却比较缓慢,更容易捂出问题,甚至引起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和功能衰竭。
家长们在给宝宝穿衣服时,常常是“你觉得宝宝冷”而随意添加衣服。但实际上,宝宝增减衣服还是得从宝宝的冷热出发。那么怎么判断宝宝是冷是热呢?以下几种方法家长们可以记住:
①因为宝宝心脏能力弱,到达手脚的血液会比较少,所以宝宝颈部温热,手脚稍微凉是正常的,尽量保持手脚温度适中就可以。当孩子手脚温热时,就是穿盖过多,这样易出汗。手脚温凉,就是穿的正好。
②宝宝没有进行什么活动,但是后颈出汗,那肯定是穿多了。
③把握不准心里又忐忑,那就测体温,宝宝腋下测体温,正常来说显示为36~37℃。
④妈妈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办法观察孩子是否冷:哺乳的宝宝在吃奶时,可通过乳头来感受孩子的口腔温度,判断孩子是否冷;也可通过感觉孩子额头和腋下的温度来体会孩子冷暖,再决定是否增加衣服。
02
按年龄宝宝穿衣要不同
新生儿:新生儿调节体温的能力差,根据美国儿科学会建议:除非温度24℃以上,否则都要穿几层衣服来保暖。因此,在同等温度条件下,新生儿要比大人多穿一层衣物。1岁以内婴儿:此阶段的宝宝可以适当比大人多穿一件,也可凭摸后颈温度来评判是否穿得合适。
1岁~3岁幼儿:这个阶段的孩子活动量大,比较容易出汗,所以可以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
3岁以上: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有了基本的自我表达能力,所以只要孩子没有说冷,就没有必要给孩子穿太多。
03
正确的“秋冻”穿衣法
儿科专家建议,给孩子进行耐寒训练时,要在保证孩子背部和腹部温暖的同时,使头部和心胸部位散热通畅。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颈背暖
保持颈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适当温暖”,就是不可“过暖”,过暖则背部出汗多,反而易因背湿凉而患病。
②、肚暖
保持肚暖即是保护宝宝肠胃温度,否则会影响消化吸收。睡觉时围上护肚或者穿上防踢睡袋,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③头凉
孩子体表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孩子心烦头晕,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因此保持头凉气才能使宝宝散热顺畅。因此,秋天风不是很大时,可减少给孩子戴帽子的时间。
④心胸凉
穿着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导致孩子烦躁。
穿着适当才能使孩子的肺部正常撑展,发挥吐故纳新的功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