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如果正是宝宝急需用药的时候,在这个关键点上扯拐,怎么办
古道热肠不少见,只怪今人不懂医
中药别名的由来
别名是与正名相对而言,一般认为,中药的别名包括中药的文献用名、地区用名、商品名称、处方用名。由于中药源远流长,各时各地用药习惯、风土人情以及历代文献记载的不同,使得一味中药常常有多种名称,一药多名和多药一名现象普遍存在。
插播一段趣话
大*与川*
有点中医药知识的人都知道大*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含有大*泻素,对大肠有刺激作用;它同时含有鞣酸,鞣酸又是收敛药,可以治拉稀跑肚。所以,吃了大*,拉两三回肚子之后就能止住了。
如果老中医给您开的方子里有一味“川*”的话,那这个“川*”可不是四川的*队,而是大*。
大*为什么又叫“川*”呢?因为大*常用来荡涤肠胃以通二便,下燥结,除瘀热,行水除痰,蚀脓消肿,“能推陈致新,如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之号”。
另外,中药材非常注重产地,像川芎,阿胶,*参,淮山药,建莲子,杭白菊,藏红花,打头的川、阿、*、淮、建、杭、藏,都是地名的简称。大*,以四川产的为良,所以“川*”者,“四川将*”之谓也。
中药别名成千上万,足以写一本小辞典了,瞬间觉得中医实在博大精深
要想知道更多,
就从了解中医儒雅的别称开始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所著史书典籍《汉书?艺文志》所言“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此处“中”字读四声,也并非现在所说中医之意,这是作者感于当时庸医治疗失理而言,意为发挥人体的自我康复作用,不加针药治疗而调养痊愈。
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于西医,给中国传统医学起名“中医”;年国民*府制定《中医条例》,正式规定了“中医”之称。
中医还有诸多称谓,都各有缘由——
岐*
医之始,本岐*。
*指*帝,远古时代华夏民族五帝之首,中华民族的祖先。
岐指岐伯,传说中的上古名医,*帝之臣,精于医药之理。
*帝与岐伯探讨医学理论,他们奠定了中医学术理论的基础。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总结经验,后人以*帝与岐伯问答的形式写成了《*帝内经》,其文简而意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几千年来,该巨著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至今仍是学中医者必读之经典。因《*帝内经》是以岐*二人相互问答的形式写成,*帝与岐伯被视为医家之祖,后世亦以“岐*”、“岐*之术”代指中医。
杏林
典出晋代葛洪《神仙传》,内容记载三国时期,吴国庐山有位名医叫董奉。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只要求重病愈者在山中种五棵杏树,轻病愈者栽杏一颗。
数年以后,经他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山中杏树也郁然成林。董奉在林中建一草仓储杏,告诉人们,每到杏子成熟的季节,谁要买杏,无须奉告,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走一盆杏。董奉又把所得之谷赈济灾民,救人无数。
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橘井
据西汉刘向《列仙传》和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传说西汉文帝时期,在湖南郴州有一位叫苏耽的道人,笃好神仙养生之术,身怀绝技,后得道,骑着仙鹤升天成仙,人们尊称他为“苏仙”。
他在得道成仙之际,曾嘱咐母亲,明年将有疾疫流行,到时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来救治。第二年果然瘴病横行,民不聊生。他的母亲便遵照嘱咐,用井中泉水泡橘叶施救众乡邻,活人无数,传为佳话,后来人们便以“橘井泉香”来歌颂医家救人的功绩。
悬壶济世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河南汝南有个叫费长房的人,是管理市场的官员,一日偶然看到街上一个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葫芦售卖丸散膏丹,老翁在天黑人散之后便跳入壶中,他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带了酒肉前去拜访,老翁知其来意,请他明日再来。
第二天费长房如约而至,老翁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只见壶中富丽堂皇,别有洞天。费长房从此随其学道,壶翁尽授其“悬壶济世”之术。数载后,费长房术精业成,辞师出山,悬壶行医。因此,后来人皆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美称医生职业为“悬壶济世”。
青囊
青囊,指古代医家存放医书的布袋,便于携带远游,后演义为医术,它的来源与名医华佗有关。
曹操头疾发作,命人请华佗前来医治,华佗仔细诊察后,提出了开颅取风涎的治疗方案。生性多疑的曹操怀疑华佗是想乘机谋害自己,大怒之下将华佗关进大牢。
华佗入狱后,自知生还无望,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将凝集一生心血的《青囊书》送与他。可惜后来被狱卒之妻烧毁,最终没有流传下来。因此,后世又将中医称为“青囊”。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素材提供:肖小儿传人——肖晓珍
素材审核:肖小儿传人——肖晓和
本文编辑:尧戈
亲,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肖小儿国医馆的中医知识和文化,掌握小儿护理和喂养的正确观念与方法,请拨打中医儿童保健部电话—。
中医理论养育小儿,以治未病防病为主,中药与推拿食疗相结合,以期达到阴阳平衡,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让孩子们少生病。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