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统编教材的编者对稼轩词十分青睐,单是九年级就选择了他的四首词入选其中。分别是《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四首词表达着同一主题,无一例外地传递着稼轩一生的壮志与理想,悲壮、豪情、坚持、矛盾,当我们把这四首词放在一起,辛弃疾的形象似乎变得鲜活而有力量。这就是群的意义、群的价值。
辛弃疾诗词赏读
一、词人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的主和派*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二、作品赏读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赏读: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治理想和阴暗的*治现实的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雄壮的*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这首词大概写于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公元年),彼时的辛弃疾正值人生壮年。
上片写*容的威武雄壮。开头两句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当他睡觉一梦醒来的时候,还听到四面八方的*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三、四、五句写许多义*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歌,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古代有一种牛名叫“八百里驳”。“八百里”,这里代指牛。“麾下”,即部下。“炙”,这里是指烤熟的牛肉。古代的一种瑟有五十弦,这里的“五十弦”,代指各种*乐器。
下片前两句写义*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作”,与下面的“如”字是一个意思。“的卢”,古代一种烈性的快马。“马作的卢”,是说战士所骑的马,都象的卢马一样好。“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读: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赏读:
辛弃疾在公元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教师下水:
词坛英雄辛弃疾
——解稼轩
文/司艳平
最初听到辛弃疾这三个字,是少时接触的那首《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那时并不明白词人在字里行间蕴藏的深意,固执地认为这是一个文弱书生在抒发着自己的闲愁几许。“文弱”是少时对辛弃疾最初的印象,若非文弱,何用“弃疾”呢?
再后来接触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才切实地知晓,原来辛弃疾不光会写词,更是膂力过人,一身武功,而且不乏将帅之才。他期待着自己能够一生倥偬,铁马疆场,收复失地,辅佐南宋朝廷还于中原。这一生的梦,终归破碎支离,未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可这丝毫不妨碍他成为英雄,成为名噪千古的词坛飞将。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隐藏着童年的底色,童年的所感所悟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目标与追求。辛弃疾也不例外,他年生于山东,那时的山东已经被金人占据,他的祖父无奈之下才做了金朝的官员。可是在他祖父心里,靖康之变的耻辱从未化解过。而且,这种民族大爱与大恨植根在少年辛弃疾的心中,一生横亘。少时的辛弃疾练剑习武学兵法,学得一身本领。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够为国效力,做真正的傲骨男儿。
有了这样的能量积蓄,年,金向南宋宣战,疾风骤雨的马蹄声轰响在神州大地的时候。辛弃疾凭借能力与才气参加了北方的抗金义*,而且迅速成为义*很重要的领导者。这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成为辛弃疾一生最光辉灿烂的记忆,每每在现实中碰壁,总要在回忆里咀嚼这段珍贵的人生岁月。此后的辛弃疾再未能酣畅淋漓地与金兵真刀真枪地面对面,辛弃疾后期的词作里无不透露着这种情绪。“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惨烈的现实将他的理想撕成了碎片,激情燃烧的岁月不再回还,内心的备份与痛楚幻化在词作的铁马金戈中。
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著称,其实,在豪放的背后不乏深切与细腻。正是因为有深切细腻的感受,才使得他的词能够从心底深处唤起人们的共鸣。眼看着壮志难酬,扬鞭中原的希冀成空,辛弃疾转而做着手头能做的一切事务。他洒脱积极又充满智慧的心性让他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得心应手。做地方官员,他雷厉风行,果敢有为;组建*队,他才干突出,有勇有谋。甚至就是退隐田园,他也能做到安然,在退而不隐中慨叹却不悲观自己的人生。
不得不说,两宋王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积弱的王朝,但统治者重教重文的思想却影响着那个时代的文人。纵观整个封建王朝,中国文人称得上*治家的唯有在宋朝。比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范仲淹、辛弃疾、文天祥等。事实证明,这些文人从*的确为那个时代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眼下的辛弃疾也是如此。他努力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不管在怎样的境遇中,心中的念想始终未曾动摇过,悲悯济苍生,从一而终。
虽然一生到头未能实现心中的夙愿,但将这忠与诚、悲与愤,爱与恨深深地埋藏在了每首词作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那些悲怆的拷问,强烈的感叹辉映在光彩夺目的文字中,词坛飞将*终于在文字的疆场中成为了一代英雄豪杰!
学生佳作:
半江侠骨半江情
浙江省永康外国语学校班徐慧欣
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历史上的一个人,却实现了文武双全的完美。而他,就是词坛飞将*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的名号,写尽他的一生。
虽说“幼安”,可辛弃疾却并未有一个风平浪静的童年。自幼时起,他便为后来的金戈铁马作了准备。他从小舞枪弄剑,驰骋与铁甲烈马,练就了血气方刚的五尺身躯。而这番艰苦磨炼,也造就了他为酬国志、一统中原的抱负,与忠肝义胆、坚韧不拔的品格。
辛弃疾,文如其名。他词作的特点亦是如此。
“辛”,即辛辣,令人酣畅淋漓。都说品稼轩之词,若浊酒,一饮壮杯激烈。的确,与宋朝的婉约词派相比,辛词更多了几分豪迈,更多了铁马金戈的坚韧,更多了一种眉宇间由刀剑镌刻而成的英气。他亲身奔赴沙场,比空想词人更多了一分气度。你看那“马作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他在沙场上策马奔驰;那“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他舞刀弄剑,舞文弄墨,都是如此轻松……《永遇乐》中,“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更是他辛辣阿正,刚直雄迈的真实写照。
虽有“辛”他却总少不了弃疾的心病。山河碎,心不安。他拼得辛辣,拼得疲累,却总是郁郁不得志。
年少气盛之时,辛弃疾早就有“斫去桂婆娑”的愿望。看到沦陷的北国,他希望像砍桂树一样,除去侵略的金人与朝中的投降派,实现为国酬志的夙愿。于是他便上场杀敌,一往无前。深夜*帐里,他静穆于“浊酒一杯家万里”中。社会环境的冲撞,纷纷战火的蹂躏摧残,早已让一位“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识尽了愁滋味。可上天似乎总不眷顾于他,南宋朝廷总图苟安。他的雄才谋略纵使有用武之地,也挽救不了危难的结局。一位千古将*,此时怆然而涕下。他的词愈发的柔软细腻,万千愁绪,尽在无言中缓缓流淌。他道:“栏杆拍遍,无人会,凭栏意。”一番登临,他顿觉自己的渺小,海内又无懂自己报国之志的知己,他的心中溢满了悲愤与无奈。世事终非己,无言谁会凭栏意?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而功名未就,事业未成,早已霜染白发。满腔热血却“可怜白发生”,这是何等的感伤和心痛!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不再彷徨,不再强硬,赋闲后,他回归了田园生活。铁马冰河既已成泡沫。不如以“稼轩”聊以自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尽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仍是时代的枭雄。他是浪里淘沙的将*,他是飞跃词坛的璀璨,他是浪迹田园的迁客……江水悠悠,岁月渺渺,在他的骨髓里流淌的,是半江侠骨,是半江悲情……
师评:
“品稼轩之词,若浊酒,一饮壮杯激烈”,慧欣读辛词,读出其中真味。都说辛弃疾是壮怀激烈的好儿郎,或许更适合少年儿郎们去品评,去鉴赏,去感怀。可是,在慧欣的文字里,我分明看到玫瑰的铿锵,女儿的清醒。读文也是读己,读人也是读心,能真诚投入地去触碰这些文人的心灵,便会发出拨动心弦的怀想。
铁马金戈铸词坛飞将
浙江省永康外国语学校班杨欣雨
少时初闻辛弃疾,却道“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年少而并不懂词人之蕴意的我只因一个“愁”字而断定:此必为文弱书生!不然,何唤之“弃疾”?
待年长些后,却也听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好一番金戈铁马的豪迈气势和不得被重用的悲愤之情啊,直到这时我才恍然明白,之前那个被我口口声声称为文弱书生的弃疾,是个习得一身武艺与本领的傲骨男儿!
都说,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会对一个人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在辛弃疾幼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与金人一搏。常常被先辈们带着“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的辛弃疾亲眼目睹过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和痛苦。这一切的经历使他自少年时便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年有幸与金大战一回的辛弃疾此后便不再拥有驰骋疆场的机会了。
庆元二年(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以及遣兴抒怀的诗词。而后,庆元四年(年)之时,辛弃疾被授于主管冲佑观之职。少时洒脱的心性使他不管是奔驰沙场,还是退隐田园,或是后来的为官处事都能得心应手。
不过,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才是给予我印象最深刻的。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了苟延残喘的南宋朝廷;而后,他又借怀古之作《水龙吟》中“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来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弃疾何等豪情!虽一生到头仍未完成心中夙愿,可却将“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与以身报国的理想埋藏在诗词的字里行间。好一个稼轩好儿郎,只因一段铁马金戈的峥嵘岁月而铸就了此后的一代词坛飞将。
师评:
这个学期,欣雨的写作状态如雨后春笋般蓬蓬勃勃,态势喜人,每一篇文字都有值得好好咀嚼,每一篇文字都用心写就。这篇关于辛弃疾的文字,虽然有的地方略显清浅,但每一处的落笔都经过深思熟虑,这就是写作的最佳态度。有了这样的态度,一切的结果不言而喻。希望欣雨继续努力,继续加油!
司艳平,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浙江省永康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语文湿地栖居者,愿以青春的名义追随君姐一路修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