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老王家的孩子系列之王勃下
TUhjnbcbe - 2020/11/18 16:52:00

王勃在巴蜀之地浪了三年,终于回家了,这一年他二十一岁了。父亲老王有点为儿子捉急,心想儿子满腹才华,在家这么闲着会生锈的啊。老王当时有个朋友在虢州(念guó,今河南灵宝市一带)为司法,虢州药材丰富,而王勃又知医识药,老王便托朋友为他儿子在虢州谋得一个主管药材的参*之职。王勃来到虢州,这个参*的小差事对他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自己毕竟是在王府见过大场面的人,公文又写得好,屁大的事可以被他写得花团锦簇。他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对一起共事的同僚完全不放在眼里。大家心里都在嘀咕:小屁孩牛个啥呢?这么牛不是照样被皇上赶出王府了吗?

这个时候的王勃荷尔蒙开始大量分泌,他喜欢上了虢州一位姓曹的美女姐姐,这位曹姐姐有个弟弟在官府做仆人。一天弟弟在官府犯事逃了出来,被官府通缉。姐弟俩一起遛到王勃的住所,希望寻求王勃的帮助。王勃一看神仙姐姐求情,二话没说就把她弟弟藏在了家里。第二天王勃照常去官府当差,但是他的演技有点笨拙,见人就热情招呼,尽管脸上的肌肉一直在抽搐。别人一看,今天的小王表现很反常啊,有人就开始嘀咕:莫非他把朝廷通缉犯藏起来了?王勃也明显感受到了别人敌意的目光。要知道在唐朝私藏通缉犯是重罪,王勃回到家里越想越不对劲,越想越害怕,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偷偷把曹弟弟给杀了。想想看,王勃一介书生陡然变身为杀人犯,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作案肯定露出了马脚,结果被人告了,落下实锤,下了大狱。

按大唐刑律,王勃无缘无故杀死了一个人,应该是死罪,尽管这个被杀的人是朝廷通缉的犯人。他爹王福畴本来在雍州(长安一带)做司功参*,京官做得好好的,突然被这么一个毁人不倦的儿子牵连被贬到交趾(今越南)做了县令。在唐朝,交趾这个地方真是鸟不拉屎的南蛮之地,老爹被贬交趾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自己呆在死牢里活受罪。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还是有的。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老爹的内疚和自责:“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王勃这个自我反省写得非常深刻彻底,以致此文常常被后人当做写各种检查的范本。

王勃运气很不错,在死牢里没有呆多久碰上唐朝皇帝大赦天下。古代皇帝经常一高兴就改个年号,或者生了个大胖儿子就大赦天下,以示皇恩浩荡,皇上要与民同乐。王勃当年就走了这样的狗屎运,他从大牢里放了出来,重新见到了头顶的蓝天和红红的太阳。他自由了,但是他的仕途也从此宣告终结了。

王勃出狱后百无聊赖,在家里修养了一年多,他是个大孝子,尽管在家闲着,心里一直挂念着远在几千里之外受苦的老爹,于是决定不辞辛苦,去交趾看望他父亲。公元年的秋天,王勃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向西,一路溯江经江宁,到了南昌,在这里王勃注定要做一件彪炳史册的牛逼大事。

和现在的*府官员相似,唐朝的地方官员也热衷于搞面子工程,这既拉动了地方经济,又为自己攒下好名声。当时的南昌都督阎伯舆就刚好完成了这样一件为他攒面子的大事:新修滕王阁。工程完工了,他决定于重阳节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阎都督闻讯大才子王勃途经此地,便向他发出了请柬。王勃见赚钱的机会来了,而且还可以吃免费大餐,他毫不客气,如邀而至。据野史记载,阎都督此次宴客其实另有目的,说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其女婿的才学,他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要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我认为这个说法有点牵强附会。我查了一下,正史是这样记载的:“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

大凡历史上的面子工程完工后请名人作记是历来的传统,这和今天大桥竣工了请上级领导题几个歪字一个意思,不过古人要求高多了,需要写作文。比如宋朝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就请文坛大牛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第一句就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下子就让滕子京天下闻名,并流传千古,所以请谁作记非常重要,阎都督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他或许最初确实想过请女婿作记,但是王勃是名动大唐的青年才俊,文采斐然,阎都督是识才之人,王勃既然来了,这篇《滕王阁序》的命题作文由他来操笔当然更让人放心。王勃果然没有辜负老阎的期望,文章一挥而就,一句“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马上让阎都督脸上泛光,他神情很是激动,哈哈,一不小心自己竟然青史留名了。

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属于骈体文,不是诗,也不是赋。骈体文每两句一组,要求对仗工整,就如两匹骏马在并肩飞驰,不要求押韵,以四六句式为主。这种文章其实非常难写,文章中往往用典极多,有的文章夸张到每句话都有典故,一篇骈体文下面往往密密麻麻都是注释,所以唐初的文人学识不是靠写诗高低来评价的,而是看谁的骈体文写得出彩,用典用得多。通常的骈体文辞藻华丽,但是往往内容空洞无物。王勃的这篇文章既继承了骈体文辞藻华丽的传统,又写出了高远的意境。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大气磅礴,灵动飞扬,因而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滕王阁因这篇序文而熠熠生辉,终于跻身于江南三大名楼之列。

其实王勃的这篇序文中佳句甚多,我们可以来划划重点,比如这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当你背井离乡,浪迹都市,每天挤着公交地铁上下班,见眼前人流滚滚,尽是他乡之客,是不是有悲从中来,潸然泪下的感觉?还比如这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当你读到这样铿锵有力的鸡血文字,尽管眼前穷困潦倒,心中是不是生出万丈豪情,如有神功在身?知道吗?这,就是大唐的气象!要欣赏王勃的这篇序文的风采,还是建议大家去读读他的全文,我是读了很多遍注释才把他的文章弄明白的。不过王勃的文章你读不懂不打紧,跳过去继续读我的文章肯定没有问题的。

在这篇骈体文的末尾王勃还留下了这样一首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是咏史诗中的经典,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写出了人世的变迁和沧海桑田。这句诗写得实在太赞,四百年后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他的《南乡子·自古帝王州》就偷用了他们老王家族人的这句诗: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

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

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据说王安石一直强烈反对抄别人的诗句,可是在他的这首词里面,完全不顾自己曾经甩出的豪言壮语,上阕抄李白(“晋代衣冠成古丘”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句子),下阕抄王勃,啪啪的打脸声响遏行云。完毕王安石红肿着脸羞涩地说:对不起,我就是喜欢这两句诗。。。

试想一下当时的情景,王勃骈体文和诗一起上,而且完全是临场发挥,又没有度娘在旁,王勃能够一气呵成写出千古名篇,我等凡人只能够匍匐在地,顶礼膜拜。

王勃收拾起阎都督赠送的银子,整理好行装继续出发,将滕王阁留在了身后,也将《滕王阁序》留在了历史。他跋山涉水来到了交趾,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老父亲。老王身体其实还行,父子相见甚欢。王勃在交趾呆了一段时间后老王让他回家去,不必在此偏僻之地陪一个糟老头子,大眼瞪小眼,应该回去找找美女,喝喝茶,聊聊天为正事,这老王想早点抱孙子呢。

王勃恋恋不舍辞别了父亲,乘船经琼州海峡回大陆。船长开船前没有听天气预报,途遇台风巨浪,王勃不幸落海,溺水身亡,年仅二十七岁。有人推测大概是阎王爷见王勃文章写得太好了,把他请去喝茶,喝高兴了让他给自己写个传记吧。还有人说,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秀口一吐就是大半个盛唐的应该是比李白早生半个多世纪的王勃。这句话是把王勃和李白放在一起比较,其实不太公平,两人的风格差异很大,王勃的诗文既大气雄壮,也具有沉郁顿挫的特质,而李白却是走豪放浪漫的路子。在初唐四杰里面,王勃是开荒者,他的文字深具雄壮绮丽之美。自古英雄出少年,杨炯说过“耻为王后”这种模棱两可的话,也许他并不认为他的文才高于王勃,而是因为看到王勃年纪轻轻就如此才华横溢而深感惭愧吧。

以王勃为首的初唐四杰无疑是唐朝诗坛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不仅仅会写清词丽句,也会用凌云健笔,书写高亢雄文,为初唐诗风由浮华艳丽向恢宏雄健转变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当时他们的文风不为很多人所理解,甚至受到讥笑。后来的诗圣老杜写过一首诗,高度评价了初唐四杰的艺术成就,我们今天就以这首诗收尾:

戏为六绝句其二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好友步宁对文章部分内容有贡献,在此谢过!)

文中插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往期回放

老王家的孩子系列之王勃(上)

有一种思念叫乡愁

人生何处不相逢

一位唐朝诗坛的段子手

凌寒怒放,梅花三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王家的孩子系列之王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