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常有朋友问,“我这动不动就大汗淋漓,是不是身体太虚了?”
不一定哦,出汗的程度、出汗的部位不同,代表的含义不一样,不一定是“虚”引起的,有些还是脾胃失和、肝阳上亢等的表现。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出汗的问题,看看不同部位出汗所代表的含义。
汗为津液所化,能昭示身体状况
中医学中,人体的汗液是由身体内的津液,或者说是阴液由阳气蒸腾运化生成的,所以有句话说的是“阳加于阴,谓之汗”。
怎么理解呢,就是在我们身体内部各处都有阴津输布,就像是一条流动的大河一样,河里的水平时静悄悄地乖巧地待着,如果有阳光照耀温度升高,它就能蒸腾出水汽向上向外发散。
同样的道理,如果有充足的阳气“照耀”了阴津,它们就能升腾扩散,从内向外,发泄到皮肤腠理,从皮肤里面出来又重新凝结成了水液,也就是汗。
出汗也是我们身体自己排泄邪气的方式,能帮助我们排热、排湿、排瘀。
而汗的多少,会受到人体内阴阳平衡、寒热状态等的影响。
汗出的部位不同,也能反映出该处经络和所属脏腑的健康状态。
汗多不一定是病
很多朋友觉得自己汗多就担心是病,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一种生理性的正常变化,比如说外界气温高的时候、吃了热饭的时候、精神紧张的时候、做运动的时候或者穿得多都容易汗多,这是身体内外刺激引起的。
这种有明显诱发原因的汗多不用过于担心。
但有些汗可以是疾病的征兆。比如说该出汗时候不出汗,别人都感觉到冷你却出汗,或者是汗出乎意料的多,或者是只在局部特定部位出汗都有可能是疾病引起的,要多加注意。
不同部位出汗昭示不同病因
常见的容易出汗的部位从上到下包括头、鼻子、腋下、胸部、手、阴部。
头部出汗异常多,且只有头部容易出汗,身体其他部位汗少甚至是没汗,要警惕胃热或湿热严重。
我们知道,头乃诸阳交汇之处,头部的阳气最为旺盛,本身就容易出汗。尤其是小孩子入睡后,很容易出现头颈汗多的问题,这也常被我们称为“蒸笼头”。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睡着后,头颈的这些汗应该能在半小时内消退,只要不缺钙就不要管它。但如果半小时以上无法消散,要排查排查原因。
病理性的头汗多,大多数是胃热或湿热熏蒸引起的。怎么回事呢?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蒸包子的笼屉,包子都是上面的先熟,就是因为热蒸汽都向上升腾,人体内的湿热多,蒸汽多也会往上跑,从头上出来,就表现为头汗。
这位胃热、湿热盛的同志,往往还会同时伴有大便黏腻、舌苔黄、脸油易爆痘、肢体困重等情况。
头面部还有一个容易出汗的区域就是鼻部,包括鼻翼两侧、上唇等,若还伴有容易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多半就是肺气虚,可以增补肺气。
还有一类比较尴尬的汗多就出现在腋下,两腋之下大汗淋漓,衣服透湿很不美丽。这种情况多考虑是心气不足,如果你看衣服都给染黄了,那我们还要考虑你有湿热重的情况,及早调理为上。
有的人腋下汗多尴尬,而有的人则是胸前汗多很尴尬,就是在胸部两乳的位置特别容易出汗乃至透湿衣物,这可以有湿热、血瘀、肺气阻滞以及肺气虚、心气虚、阴虚等不同的证型,可经辨证后针对治疗。
比较复杂的是手汗,手汗多,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这包括胃肠燥热、胃热炽盛、脾胃虚寒、脾胃湿热、积食、心肾阴虚、肝郁等等都能引起手汗多,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手汗又略有不同,且会伴有不同症状,具体如何判断,我改天另写一篇手汗证,给大家进行详细分析。
上面的汗证我们说得差不多了,最后还有一个地方也容易出汗,那就是我们的阴部。
包括我们私处周围以及大腿内侧、腹股沟等地方特别容易出汗,而且有时候还会有骚臭味。这多半是下焦湿热引起的。
如果有,最好及时的调理,不然这种闷热的环境,极容易滋生细菌、真菌等致病菌,让人出现生殖和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让人坐立不安。
较为危险的一种汗:偏汗
这是指身体一侧出汗,但另一侧无汗的情况,可以是上多汗下无汗、下多汗上无汗,也可以是左多汗右无汗、右多汗左无汗。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病邪侵入了一侧的身体,常见于风湿和偏瘫的病人。
有时可以是中风的征兆!
如果你有这种情况,不要犹豫,医院检查,不要傻傻等待。
如果你也有汗多的情况,非常困扰,又不能辨明原因,最好找可靠的中医医师帮助你辨明证型,并及早对症调理,别越拖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