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撑起孩子暑假的,并不是你几万的月薪 [复制链接]

1#

本文内容及观点来自网络

由“享读者”编辑整理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广州有位身为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不够孩子一个暑假的花销:

一趟美国行,10天元;

暑假需请阿姨照顾,元;

钢琴考级,每周2节钢琴课,元;

游泳班,元;

英语、奥数、作文培训,元;

总计3元;

月薪的网友表示:那我们咋办?

要点导读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好的学习来自兴趣和热爱

素质教育背后的“烧钱式教育”

中产阶层的焦虑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原标题:月薪三万,怎么撑起一个孩子的暑假?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作者:蔡朝阳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自我成长是至为重要的。身为父母,难以避免焦虑,但需要将这些焦虑,化解在自我身上,不要被这些焦虑所裹挟,进而不恰当地表现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上。

我们可以试着去了解儿童,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儿童,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了解儿童的普遍的认知特点,一个是了解自家的孩子,究竟其与别的孩子的共性在哪里,而其最可宝贵的独特之处又在何方。

我所敬佩的朋友,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顾远先生,在最近的“蒲公英·破壳”教育创新论坛上有一个发言,其中讲到了教育的“第一性原理“。那就是,“每个人天生都是爱学习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学习天性”。顾远先生认为,好的教育应该尽早的,全面的鼓励学习者的好奇心、创造力,鼓励他们多问为什么,创造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世界中实践并反思,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并持久发展。我非常认同这些观点,与我平时的思考,颇有契合之处。

并不是花钱越多,这个教育便越高级。对于一个家庭个体而言,适合于自家的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想说句大实话,花那么多钱,报那么多孩子不乐意上的依附于应试教育的补习班,非但没什么用,还会戕害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归根到底,选择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唤起孩子的原力觉醒,激发其好奇心,鼓励其一生不竭的持续学习的动力,并且从有所创造中去获得意义感与价值感,才是一个明智的家长所能带给孩子们的最大的财富。

好的学习来自兴趣和热爱

原标题:没有月薪三万供不起的暑假,只有粗暴不会花钱的父母

来源:企鹅爸爸

作者:木子君

首先,我们要知道兴趣和热爱从何而来。

不接触不尝试,确实没有资格谈兴趣。但是,如何接触、如何尝试,才是关键点。例如,没看过儿童音乐剧就要学钢琴学声乐,没逛过画展没接触过画册就要学画画,没看过几部儿童文学就要上写作补习班……所有这些妄想通过练习技法来培养兴趣的侥幸心理,都是耍流氓。

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启蒙的意义就在于为孩子把这个世界打开,让他看到大师级作品的存在,感受到美的召唤,心生向往,才有真正的兴趣可言。

那么,兴趣和热爱为什么重要?

如果不想止步于爱好,而是想要达到卓越,肯定离不开日复一日的练习。有位在国外教小孩子弹钢琴的朋友告诉我,她教琴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小朋友在老师不在场的时候也愿意练习。我们都知道这是趣味教学,而这正是兴趣的影响力:让小朋友在独自一人时都愿意主动练习,而不是受考试的驱使去强迫自己训练。

我并不是主张不去上任何的培训班,也不是主张“快乐就好”的教育方式。我们要承认学习的确是一个需要吃苦磨炼的过程,但没有人可以永远地鞭策另一个人去进步,即使你是他的父母。所以关键是,找到方法让孩子心甘情愿去吃苦、去为自己的追求而奋斗。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孩子表现出来的那种专注力和持久力,会显得非常的“早熟”。

先了解自己孩子的需求,陪伴孩子打开世界去见识,然后让他找准自己为之热爱的领域去练习去坚持,说不定就可以少花很多冤枉钱,重点是孩子也不会因为父母的盲目跟风而错过自己的天赋。

虽然兴趣班给了我们很多困扰,但问题并不在于兴趣班本身,而在于兴趣班之外,我们的孩子是否还有时间和机会去用更多元的方式见识、体验这个世界。

素质教育背后的“烧钱式教育”

原标题: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暑假:“烧钱式教育”何时才能终结?

来源:长江商业评论

作者:穆清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家都在强调素质教育,根据不同孩子天性所量身培养,这种教育虽然好却注定了不是传统的习惯于同质化教育的学校所能够教导的,因为学校必须要进行同质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既然学校只能够提供大家都差不多的同质化教育,素质教育势必只能靠家长花钱来进行,这就是为什么当代烧钱教育如此盛行的逻辑根源。

透过这篇文章,更多人读到了当下中国中产阶级对于孩子教育的内心想法:月薪三万撑不起的并不只是表面上一个孩子的暑假,它撑不起的还有家长的欲望、焦虑,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和市场上各种培训机构的炒作。

有评论指出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中产阶级情结在中国是个新事物。除了收入可观,至少不愁温饱,还要有足够的“身份被感知”表现欲。这种“中产阶级情结”会导致父母的焦虑感与攀比心理,一方面父母要担心阶层的下坠,同时又要维系好这种环境下孩子与周遭的“平等”。

其次,很多家长之所以争先恐后将孩子送到校外教育机构或者更明显的被称之为“坑班”的现象并非不近人情,而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一个反映。由于“赢在起跑线”的理念深入人心,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学业竞争被不断提前,进入好的小学,进入好的初中,再进入好的高中,似乎是只有这样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才能让孩子未来肩上的担子轻一些。

另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在“烧钱式”教育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利用平台,炒作升学竞争,制造紧张和焦虑情绪。这些起跑线上的竞争违背教育规律,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对孩子的长远发展而言,可能也是弊大于利。可怕的是,在这种市场炒作下,家长若不去学,更难心安。

“烧钱式教育”背后的家长们,在这场游戏中最终都难以获胜,也不会有最后的赢家。教育是一场长跑,起跑线上的竞争决定不了最后的输赢,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必须符合天性,符合教育规律。

但是当下这种教育引发的烧钱恐慌战,目前来看恐怕短期内不会得到有效改善。

中产阶层的焦虑

原标题:“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中产阶层的矫情与焦虑

来源:青榄家长地带

作者:青榄君

矫情归矫情,但这矫情中的确流露出中产阶级深深的焦虑。当下社会中最不稳定的、最焦虑的群体既不是精英阶层,也不是底层人民,而是中产阶级。

表面上,中产阶级给人的感觉是稳定、富足,“小确幸”,事实却并非如此。中国的中产阶级本质上是无产阶级,他们根本上不掌握*治权力和经济资本,而且属于*策割韭菜的最前沿,对房地产市场的波动,股票市场的波动,CPI的波动,甚至重大疾病的波动都非常敏感,很容易返回底层。

中产阶级的焦虑和抓狂情绪,集中反映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中产阶级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继续接力,向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跃迁,为此他们不惜重金,让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才艺、礼仪,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与社会上层相比,中产阶级的孩子输不起,稍不努力考不上一本、、大学,他们的社会流动轨迹就将滑向底层。

他们觉得,自己要是不把钱投资在孩子身上,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将来孩子要是沦落成了底层人民,那自己这当爹妈的就是罪人。这种对于阶层下坠的恐惧,是中产阶级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源于内心深处巨大的不安全感,中产阶级养孩子的成本几乎是没有上限的,他们的教育消费观念简直是偏执狂级别的。一经煽动,脑子就乱,消费判断力就很容易跌到水准之下。市场上各种极具煽动性的噱头和概念性营销,都是奔着他们而来的。其中最具恐吓意味的莫过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宣传语简明直接、粗暴有力,猛击中产阶级内心中最深层的脆弱。

阅读世界,悦享生活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