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m.39.net/pf/a_4580332.html育儿团有偿征稿,
详情请在后台回复“投稿”
文|莲子妈
本文由|爱莲子(A)
授权发布
1
这种“恶习”真的让当妈的很为难。
“挖/塞鼻孔”、“吃手指”、“咬衣服”,像上瘾了一般,妈妈怎么讲道理,孩子还是我行我素,不知悔改。
在育儿群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妈妈寻求帮助。
比如:其他时间正常,就上课咬衣服。
比如:总发现孩子把小颗粒的东西往鼻孔或者耳朵孔里塞。
还有挖鼻孔!
从发现“恶习”,和娃讲道理肯定是讲得口干舌燥,从个人卫生到病*到生病,但结果可能令人失望——
娃完全是屡教不改!
父母极大地挫败,往往导致情绪失控,可能从责骂演变成打骂。
结果娃的恶习也并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就像是要故意和父母对着干一样。
这个时候,父母往往会灵*质问:
为什么讲道理没用?
打也没用?
该怎么办?
今天的这篇文章,主要是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就“挖/塞鼻孔”、“吃手指”、“咬衣服”等不良习惯,先提出3个问题:
为什么批评无用?
阻止OR不阻止?如何阻止有用?2为什么批评无用?
在传统教育体系观念里,父母教育孩子的定势思维是:批评错误,一定会换来孩子纠正、改正!
而我自己的育儿实践却得到的另外的结果:不合实际的批评,常带来教育挫败。
举一个例子。
小鹿一岁多时,我发现只要他光着身子,就会用手去揉小鸡鸡,一副安静又享受的样子(养男孩的妈妈应该都遇到过)。
见他这样,我并没有惊慌失措,呵斥他一顿,而是笑着说:“小鹿,和妈妈一起拍拍手,来,1—2—3—,1—2—3—”。
小鹿的手就自动拿开。花一分钟和他一起拍完手,注意力就被转移,他就去玩别的了。
据我了解,同样是这样的事,有妈妈义正辞严呵斥过,甚至打过孩子的手,甚至有妈妈在孩子手上抹过风油精,但是孩子并没有立马改正,可能还偷偷玩。
后来心理学看多了,才知道很多成年人眼里的不良行为,在孩子低龄阶段,属于是无意识行为,他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在干“坏事”;还有可能,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是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得不到缓解。
这就是父母愤怒式、呵斥式、打骂式纠正会无用,甚至加剧不良行为频率的原因。3
阻止OR不阻止?
如何阻止有用?
孩子有不良行为,父母不能发脾气,不能打骂,那就看着孩子继续往坏的方向发展吗?
当然不是。
父母要采取行动,但也要行动合理化。
?先说挖鼻孔:
挖鼻孔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当鼻子痒痒的,挖鼻孔的清洁工作能让人感到满足。
鼻屎确实让人感到恶心,但《地球上种最恶心的东西》一书中有说:
“鼻屎源自身体各部位产生的黏液,它让鼻子保持潮湿,困住细菌和污染物,防止它们进入你的身体内部,甚至含有杀菌物质。”
挖鼻子父母要不要阻止,得参考频率。
孩子偶尔一次挖鼻子,父母可以选择自动忽略。此时此刻的挖鼻子,可能仅仅是鼻塞,或鼻痒,或呼吸不顺畅。
假如娃经常挖鼻,并导致鼻子出血、感染,父母最好备一个清鼻器,经常给娃洗鼻,让鼻清爽起来。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孩子处于压力下,“无意识”挖鼻子。解决挖鼻子前,可忽略挖鼻子,率先解决娃做题不会,情绪不佳。
因为这种特定场景下的挖鼻子行为会在压力解除后消失。
?吃手指,咬指甲:
记得我上学那会,也会用牙咬手指。咬指甲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指甲太长,怕学校检查卫生时发现,扣班级形象分。
还有就是上课无聊了,也会咬一下。
个人觉得,父母还是要花点心思去了解孩子。如果是指甲长,让娃不舒服,做好指甲日常修理就行。
假如是焦虑型吃手咬指,父母就要上点心。
反思最近自己对娃的态度是不是十分不友好?
和娃走心深聊一下,了解孩子的近况:有没有学习不如意,或在学校有没有和朋友、同学、老师发生不开心的事。
帮助孩子释放情绪压力。
?咬衣服:
和上面同理,一定是先观察。
比如说有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遭遇挫败,就会下意识咬住衣服,让大脑持续性适应学习状态。
就算我们看不惯孩子咬衣服,也不要大声呵斥和指责:
“你不要咬衣服了。”
“你不听是不是,信不信我揍你一顿。”
可以选择友好方式,告诉孩子:“你把牙松开,妈妈看看你的衣服是不是湿了?”
然后在他脖子上贴一贴,让他闻一闻,问他:“是不是会不舒服?是不是有异味?”
接着告诉他,牙齿咬住衣服,口水会被引流到衣服上,口水中又含有黏蛋白和淀粉酶等会在衣服上留下异味。
为了万无一失,完全纠正孩子咬衣服的不良行为,可以训练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4
人的一生中,有两堂课要学好:一堂是学好怎么做孩子,一堂是学好怎么做父母。
多回忆自己的孩提时光,是对教育有帮助的,可以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样的爱和帮助,让父母获得最初的同理心,能培养孩子的路上,了解孩子,懂孩子,接纳孩子。
教育没有完美一说,只要减少一份对孩子的伤害,自己获得平静和幸福就多一分。
我们不完美,但我们选择进步!
共勉!来源:爱莲子(A)爱莲子:最亲切的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