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雨水節氣。某童,5歲,高熱2日不退。發病前幾日因飲食不節制,過食肉奶,又復加外感,遂致發熱不休。家長予退燒藥退燒,吃完以後汗出熱退,不足兩小時發熱又起,熱勢更甚,如此反復兩日有餘,發熱不退,下午加重,甚者到40.5℃。家長考慮平時發燒均由本人中醫方法診治,多則三日,少則一日,發熱多退去,從未遷延過三日,此次兩日未退,熱勢深重不見緩解,遂求治於余。諸症如下:高熱40℃,午後夜間加重,熱勢熏蒸,不欲飲食,大便兩日未下,腹脹痛,口干唇焦欲飲,項背汗出,腹中紅疹成片,手心熱,精神萎靡,舌紅绛苔白厚膩滿布,脈滑數。實驗室檢查:血象均無異常。
處方:生石膏,知母,厚樸,枳殼,雞屎藤,姜半夏,連翹,酒軍,芒硝,生甘草,粳米。水煎服,兩劑,竹瀝汁兌服。同時囑家長別再予服退燒藥,飲食清淡。
二診:上方服用兩劑,發熱仍在,高熱39.6℃,中間因藥提前喝完,囑服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兩次。腹部疹子退卻,大便已下,腐臭難聞,一日4-5次,腹脹稍減,精神萎靡,手心仍有熱,唇紅干裂,舌質紅绛,舌苔見消退,唯根部厚膩如積粉成塊,脈弦滑數。因熱勢太高,家長中間給服用一次退燒藥,體溫退至38℃,到下午發熱又起,中間間隔時間延長,處方如下
/p>
柴胡,黃芩,升麻,葛根,白朮,茯苓,薏仁,白芍,半夏,竹茹,太子參。水煎服,三劑。
三診:服藥後仍發燒,每次發熱均至下午便起,夜半更甚,家長予以退燒藥服用,燒退至次日下午再起,然熱勢已減,不足39℃,飲食好轉,二便正常,略見腹脹,氣力恢復,雙手略腫,舌紅少苔,唇焦起皮,脈滑。中間家長見患兒食慾好轉,怕患兒營養不足,餵食炸雞肉等油膩飲食一次,熱勢持續不退與飲食不節制不無關係。
處方如下
/p>
草果,檳榔,厚樸,天花粉,麥冬,白薇,知母,茯苓,黃芩,青蒿,炒白芍,太子參。水煎服三劑。蒲公英煮水泡手。
服藥後發燒未起,諸症痊愈。
反思
/p>
此次患兒病程較長,前後共十餘日發熱才退。初起高熱、汗出、腹脹痛、便秘,乃實熱積滯腸腑,熏灼於表而致,在中醫學中屬於溫病的範疇,若以退燒藥令其汗出,這正中溫病誤汗之弊,故熱勢漸加,腹中出疹。病發之初,熱勢不甚,正如星星之火,而小兒純陽之體,正如干柴,星火遇乾柴,勢必蔓延燒山,若再以表法汗出,正如乾柴烈火遇疾風,燎原之勢不可避免。零星之火易撲滅,燎原之勢難消,故上醫治病于萌芽之中,下醫治病於燎原之際。
初診以白虎湯合承氣湯蕩滌腸胃中積滯,是釜底抽薪之法,正如擒賊先擒王,不戰則已,戰則一鳴驚人,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二診時發熱暮起夜甚,清晨緩解,符合病入少陽寒熱往來之機,故治以解表清里,上下分消之法治之,正如樹已倒,猢猻散去,抓捕逃犯。到了三診之時,在清虛熱的同時養陰津,正如敵大勢已去,仍有少數頑固分子負隅頑抗,危害人民,一邊消滅一邊恢復生產,發展經濟。
中醫治病有“食復”之說,病起於脾胃運化失常,在治療過程中或治療痊愈之後,節制飲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如若不慎,則極有可能前功盡棄,功敗垂成。
其實整個治療過程略顯拖沓,一診二診可合併應用,以大柴胡湯、達原飲、白虎湯等方合用,通腑除滯,除濕清熱。二者再以育陰扶正,兼清餘熱,這樣治療效率應該可以提高,整個治療過程可以簡化,縮短退熱的時間,以示後來。
明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