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汉语复习材料 [复制链接]

1#
科学消除白癜风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0/5446748.html

一、请写出下列汉字对应的繁体字或简体字()

爱碍袄罢摆办板帮宝报备笔币毕毙边变标表宾补才参

惨蚕仓层产搀谗馋尝偿厂长陈尘衬称惩迟齿冲虫丑筹

处触础疮辞从聪丛窜达带担胆单当档*导灯邓敌递淀

点电东冻动斗独断对队吨夺恶尔儿发范飞粪奋坟丰妇

肤个沟构购谷顾刮关观广归过国汉号后护沪画华怀坏

欢环还会秽汇获机击剂济挤积鸡极继价艰坚歼监舰姜

讲胶阶节洁尽仅进惊旧举惧亏书昼面麦庆庙灭梦买卖

灵离乐兰联枪亲窃难宁农扰扫双虽寿态体图万卫牺宪

松声圣头袜县学师乡写献伪逊选显严艳盐药业医秋千

阳样爷钥压觉习无兴与写庐练礼烂怜恋帘里楼龙乱罗

义艺隐阴应拥优邮忧园运云远杂众总准郑职种专制这

愛礙襖罷擺辦板幫寶報備筆幣畢斃邊變標錶賓補纔參

慘蠶倉層產攙讒饞嘗償廠長陳塵襯稱懲遲齒衝蟲醜籌

處觸礎瘡辭從聰叢竄達帶擔膽單當檔黨導燈鄧敵遞澱

點電東凍動鬥獨斷對隊噸奪惡爾兒發範飛糞奮墳豐婦

膚個溝構購穀顧颳關觀廣歸過國漢號後護滬畫華懷壞

歡環還會穢匯獲機擊劑濟擠積雞極繼價艱堅殲監艦薑

講膠階節潔盡僅進驚舊舉懼虧書晝麺麥慶廟滅夢買賣

靈離樂蘭聯槍親竊難寧農擾掃雙雖壽態體圖萬衛犧憲

鬆聲聖頭襪縣學師鄉寫獻偽遜選顯嚴豔鹽藥業醫鞦韆

陽樣爺鑰壓覺習無興與寫廬練禮爛憐戀簾裏樓龍亂羅

義藝隱陰應擁優郵憂園運雲遠雜眾總凖鄭職種專製這

二、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

牛马日月鸟鱼鹿车羊竹果眉舌水永尾门

山石云气雨人大口目齿艹木戈户犬豕弓

瓜册琴贝鼓龙舟心刃本末朱亦上下寸凸

凹四武信休析从牢朝步林北比森犇炎逐牧莫泪尖楞歪及即磊焱猋麤初孝贼羴鱻昏岳江河肖强静题斧涌梨梅村堆溪爸爷杆宇婷亭颖旗咬姿惧洁街蛆衢档问杞沪灯节腾削芳结语机浩朦落裸洛露筏涨快坟祈筹级基绩把叔澄城腔脾笼垄聋珑瞪精椿

牛(象形)马(象形)日(象形)月(象形)鸟(象形)鱼(象形)鹿(象形)车(象形)羊(象形)竹(象形)果(象形)眉(象形)

舌(象形)水(象形)永(象形)尾(象形)门(象形)山(象形)石(象形)云(象形)气(象形)雨(象形)人(象形)大(象形)口(象形)目(象形)齿(象形)艹(象形)木(象形)戈(象形)户(象形)犬(象形)豕(象形)弓(象形)瓜(象形)册(象形)

琴(象形)贝(象形)鼓(象形)龙(象形)舟(象形)心(象形)刃(指事)本(指事)末(指事)朱(指事)亦(指事)上(指事)下(指事)寸(指事)凸(指事)凹(指事)四(指事)

武(会意)信(会意)休(会意)析(会意)从(会意)牢(会意)朝(会意)步(会意)林(会意)北(会意)比(会意)森(会意)犇(会意)炎(会意)逐(会意)牧(会意)莫(会意)泪(会意)尖(会意)楞(会意)歪(会意)及(会意)即(会意)磊(会意)焱(会意)猋(会意)麤(会意)初(会意)孝(会意)贼(会意)羴(会意)鱻(会意)昏(会意)岳(会意)

江(形声)河(形声)肖(形声)强(形声)静(形声)题(形声)斧(形声)涌(形声)梨(形声)梅(形声)村(形声)堆(形声)溪(形声)爸(形声)爷(形声)杆(形声)宇(形声)婷(形声)亭(形声)颖(形声)旗(形声)咬(形声)姿(形声)惧(形声)洁(形声)街(形声)蛆(形声)衢(形声)档(形声)问(形声)杞(形声)沪(形声)灯(形声)节(形声)腾(形声)削(形声)芳(形声)结(形声)语(形声)机(形声)浩(形声)朦(形声)落(形声)裸(形声)洛(形声)露(形声)筏(形声)涨(形声)快(形声)坟(形声)祈(形声)筹(形声)级(形声)基(形声)绩(形声)把(形声)叔(形声)澄(形声)城(形声)腔(形声)脾(形声)笼(形声)垄(形声)聋(形声)珑(形声)瞪(形声)精(形声)椿(形声)

三、名词解释(46)

1.“六书”:汉字形体构造的六种形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专注、假借。

2.象形字:造字方法之一,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即按照事物形体创造汉字的方法。

3.指事字:造字方法之一,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即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4.会意字:造字方法之一,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即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形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

5.形声字:造字方法之一,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即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组成新的汉字的造字方法。

6.《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全书共收字个,分为部。

7.“四体二用说”:清代学者戴震提出。他将六书划分为“四体二用”,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也就是说他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方法,而转注、假借是用字方法。

8.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通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为今字。如:“反”与“返”。

9.异体字:异体字又叫异形字,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

10词的本义:词的本来的意思,指有文字可考的、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证的最初的意思。

11.词的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比词的本义出现时间晚。

12.同义词: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1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作词类活用。如:“曹子手剑而从之”的“手”。

14.使动用法: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客观上使宾语发生变化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武丁朝诸侯。

15.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是主观上的一种看法,一般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孟尝君客我。

16.为动用法:主语为了宾语施行谓语动词的动作,此类用法叫为动用法。如:姜氏将启之。

17.双宾句:在句子中,谓语动词所带的两个宾语叫双宾语,带有双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如: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18.省略句:省略句指在一定语言环境里某些句子成分有所省略的句子,常见有主语省略句、宾语省略句、谓语省略句、介词省略句等。如: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

19.古汉语修辞:古汉语修辞,是指通过对古代的文献语言进行调整、修饰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活动过程。古汉语修辞包括:词语修辞、句子修辞、篇章修辞等。

20.引用:又叫用典,是指在文章中援用前人的事迹、古代典籍中的词句以及众所周知的谚语、格言来说明事理、表达感情的修辞方法。如:《书》曰:“谦受益,满招损。”

21.譬喻:譬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另一种事物或道理,使之更加形象生动,易于读者理解的一种修辞方式。如: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22.称代:代称,又叫“借代”、“换名”,即不直接称呼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之有关系的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如: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23.夸饰: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夸张,指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食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使之超过客观事实的一种修辞方法。如:白发三千丈。

24.并提:古代汉语修辞方法之一。把本来应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的短语或句子说明的意思合并成一个短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方式叫并提,也叫分承、合叙。如: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25.互文:古代汉语修辞方法之一。将两个句子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组织在一起,语义上相互呼应、补充,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也叫做“互文见义”。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26.委婉:委婉: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自己思想的修辞方式。如:坐乃更衣,稍稍去。

27.疏:训诂体例之一,“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义疏”、“义”、“述义”、“讲疏”。如:《孟子义疏》。

28.集解:训诂体例之一,又称“集释”、“集注”、“集说”、“诂林”。汇集诸家注语而为解,时参以己意。如:《韩非子集解》。

29.之言(之为言):训诂学中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

30.形训:训诂方法之一,又叫以形就义,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31.声训:训诂方法之一,又叫因声求义,就是通过声音的线索进行训诂,即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释字义。利用语言的内在形式语音,揭示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32.义训:义训:不依赖读音或字形,直接阐述一个字词的含义。如:“景公饮酒,酲(chéng)三日而后发。”(《晏子春秋》)注云:“发,起也。言醉寝三日而后起也。”

33.读曰:训诂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34.衍文:训诂术语,“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35.脱文:训诂术语,“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36.讹文:训诂术语,“讹文”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因形近等原因抄错或刻错的字。

37.倒文:训诂术语,“倒文”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字词、句子或段落前后颠倒的现象。

38.近体诗:汉魏六朝时期出现的句数不定、押韵宽泛又不讲究平仄与对仗的诗称为“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

39.平仄:“平仄”指的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声调。“平”即中古的平声,“仄”即中古的上、去、入三声。

40.四声:南北朝时沈约发现的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41.隶变:汉字形体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变化称为隶变,它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变化。

42.楷变: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由隶书演变为楷书,时间在东汉末年魏晋初期。

43.同源词:读音相同或相近、词义相近或相关、出自同一语源的词称为同源词。

44.古音通假:假借的一种,是本由其字的假借。指古代书面语言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互相替代使用的现象,被替代的字叫本字,替代的字叫借字。

45.反切:古代注音方法之一,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46.偏义复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复音词,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只由其中的一个词素来表达,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这样组成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第四题解释加点字词答案()

1.郑伯克段于鄢:克,战胜。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亟,屡次。

3.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堪,经得起。

4.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姑,姑且。

5.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既而,不久。

6.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若之何,奈何,怎么办?

7.无庸,将自及:及,赶上。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统率。

9.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奔,快跑。

10.遂置姜氏于城颍:置,放置,安顿,这里有放逐的意思。

11.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12.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遗,给,这里指留给。

13.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延,扩展,等於说“扩大影响”。

14.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师,*队。

15.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处,居住。

16.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不虞,不料。

17.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问,指责问。

18.师进,次于陉:次,*队临时驻扎。

19.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如,往,到……去。

20.君若以德绥诸侯:绥,安抚。

21.屈完及诸侯盟:盟,订立盟约。

61.晋灵公不君:不君,不行君道。

62.厚敛以雕墙:厚敛,加重赋税。

63.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弹人,用弹弓射人。

64.宰夫胹熊蹯不孰:宰夫,厨子。

6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不入,不纳,这里指不接受谏言。

66.犹不改:犹,还,仍。

67.宣子骤谏:骤,多次。

68.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患,厌恶。

69.公患之,使锄麑贼之:贼,杀。

70.尚早,坐而假寐:假寐,不脱衣冠睡觉。

71.触槐而死:触,撞。

7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饮,使……喝,也就是给……喝。

73.公嗾夫獒焉:嗾,唤狗的声音,用如动词,嗾使。

74.初,宣子田於首山:田,打猎,后来写作“畋”。

75.食之,舍其半:食之,给他东西吃。

76.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宦,当贵族的仆隶。

77.既而与为公介:介,甲,指甲士。

78.赵盾弑其君:弑,古代下杀上叫弑。

79.亡不越竟,反不讨贼:竟,国境,边境,后来写作“境”。

80.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记事的原则。

81.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隐,隐讳。

82.癸酉,师陈于鞌:陈,摆开阵势。

83余姑翦灭此而朝食:朝食,吃早饭。

84.不介马而驰之:介,甲,这里用如动词。

85.卻克伤於矢:伤於矢,被箭所伤。

86.余病矣:病,等於现在说重病、病厉害了。这里指受伤很重。

87.自始合,苟有险:苟,如果。

88.子岂识之:岂,副词,难道。

89.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殿,镇守。

90.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集事,成事。

91.擐甲执兵,固即死也:擐,穿。

92.擐甲执兵,固即死也:固,副词,本来。

93马逸不能止:逸,狂奔。

94.齐师败绩:败绩,大败。

95.旦辟左右:辟,避开,后来写作“避”。

96.射其左,越于车下:越,坠。

97.射其右,毙于车中:毙,仆倒。

98.请寓乘:寓,寄,指附搭。

99.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匿,藏,指隐瞒。

.故不能推车而及:及,被[韩厥]赶上了。

.韩厥执絷马前:絷,绊马索。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戎行,兵车的行列,指齐*。

.且惧奔辟而忝两君:忝,辱。

.赦之,以劝事君者:劝,鼓励。

.冯谖客孟尝君:客,用如动词,这里当作客讲。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存,存在,这里指生活。

.使人属孟尝君:属,嘱托。后来写作嘱。

.愿寄食门下:寄食,就是依靠别人吃饭。这里指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

.孟尝君曰:“客何好?”:何好,爱好什么。

.食以草具:草具,粗恶的饮食。

.於是乘其车,揭其剑:揭,高举。

.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责,债务,债款。后来写作债。

.於是约车治装:约车,套车。

.悉来合券:悉,尽,都。

.矫命以责赐诸民:矫命,假托命令。

.孟尝君怪其疾也:疾,快。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窃,私自,谦词。

.今君有区区之薛:区区,小小的。

.孟尝君就国於薛:就国,前往自己的封邑。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乃,副词,才。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於诸侯:放,放逐。

.於是梁王虚上位:虚,用如动词,使……虚。

.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固辞,坚决推辞。.封书谢孟尝君曰:谢孟尝君,向孟尝君道歉。.愿君顾先王之宗庙:顾,顾念。

.姑反国统万人乎:统,治理。

.三窟已就:就,完成。

.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纤介,是细小的意思。

.赵太后新用事:用事,这里指执*。

.必以长安君为质:质,抵押。当时诸侯间结盟,常常把自己的子孙交给对方做抵押,以取得信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强谏,竭力谏诤。

.入而徐趋:趋,快步走。

.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自恕,自己原谅自己。

.日食饮得无衰乎:日,每天,时间名词做状语。

.少益耆食,和於身:耆,通嗜,喜爱。

.老臣贱息舒祺:贱息,对人谦称自己的儿子。

.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敬诺,等於说遵命。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填沟壑,指死后没人埋葬,尸体被扔在山沟里。这里是谦虚的说法,就是指死。.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丈夫,男子的通称。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异甚,特别厉害,异是状语。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安君:媪,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安君:贤,胜,超越。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计深远,等於说作长远打算。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继,指继承人,就是后嗣。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微独,不仅,不但。

.一旦山陵崩:山陵崩,比喻君死,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比喻赵太后死去。.诺,恣君之所使之:恣,任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喜悦,高兴,后来写作“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怒。

.吾日三省吾身:省,检查。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君子食无求饱:无,通毋。

.敏於事而慎於言:敏於事,在办事情上敏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指罔然无所得。

.吾道一以贯之:一以贯之,指用一个道理把一切事物之理贯串起来。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喻,明白,懂得。.见贤思齐焉:思齐,想要和他看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自我检查。.宰予昼寝:昼寝,白天睡觉。

.於予与何诛:诛,谴责。

.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始,等於说“先前”,“起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颜渊季路侍:侍,卑者陪伴在尊者身旁叫侍。.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识,记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止。.求,无乃尔是过与:无乃,这里有“恐怕要”的意思。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

.虎兕出於柙:柙,关猛兽的笼子。

.既来之,则安之:安,用如动词,使……安定。

.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干戈,指*事。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小墙,又叫做屏。

.归孔子豚:归,通馈,赠送。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时,伺,窥探。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与,等於说等待。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津,渡口。

.耰而不辍:辍,停。.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丈人,老人。

.以杖荷蓧:荷,扛。

.以杖荷蓧:蓧,古代除草用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肢。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见,使见。.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凶,荒年。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加,更。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奔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数罟不入洿池:数,密。

.数罟不入洿池:洿池,即池塘。

.斧斤以时入山林:斤,砍树的斧子。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无,通毋。

.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是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颁,通斑。颁白,头发半白。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觳觫,恐惧的样子。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爱,吝啬,吝惜。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褊,狭窄。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用如动词,使……远。.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里“忖度”连用就是推测的意思。.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戚戚,心动的样子。

.天下可运於掌:运,转动。这句是比喻王天下的容易。

.危士臣,构怨於诸侯:构,动词,结。

.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攀登。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畜,养活。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乐岁,丰年。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为,这里指研究。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饔,早餐。飧,晚饭。“饔飧”在这里用如动词,指自己做饭。

.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恶,哪里。.许子冠乎:冠,用如动词,戴帽子。

.许子奚为不自织:奚为,为什么。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登,成熟。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注,使……流入。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稼穑,农业上种叫稼,收叫穑,这里泛指农事。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没,通殁,死。

.舜发於畎亩之中:发,起,指被起用。

.困於心,衡於虑,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园圃是偏义复词,圃字无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情,诚,实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斯,则。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重死,以死为重,即爱惜生命。“重”是意动用法。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美,意动用法,以......为美。.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后来写作“誌”。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果然,饱的样子。

.绝云气,负青天:绝,直上穿过。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送给。

.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固,副词,当然是,实在是。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

.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或,无定代词,有的人。

.良庖岁更刀:岁,每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以时(按季节)。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掉转。

.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见笑,被笑。

.愿以境内累矣:累,拖累,麻烦。这句是委婉的说法。.匠石运斤成风:运,抡动。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质,本来是箭靶。

.夫处穷闾厄巷:穷闾,偏僻的里巷。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极短的时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鸟的和鸣声。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逑,配偶。.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芼,选择。.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永伤,长久的忧思。

.王事适我:王事,指君王命令服劳役之事。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俟,等候。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贻,赠给。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特,配偶。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谅,相信。

.墙有茨,不可埽也:埽,同扫,扫除。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贸,交易,买。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期,过期,指拖延日期。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役,服劳役或兵役。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逝,通誓。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饁,送饭。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遵,循,顺着......走。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微行,小道。

.昔三后之纯粹兮:三后,指禹、汤、文王。

.操吴戈兮被犀甲:操,拿着。

.皇天之不纯命兮:皇,大。

.羌灵*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须臾,片刻。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见,被。.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莞尔,微笑的样子。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濯,洗涤。缨,帽带子。

五、简答题(50)

1.简要说明几种古代汉语语序倒装句式?并举例说明。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宾语+动词(严格)

吾谁欺?欺天乎?敢问何谓也?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严格)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强调式,借助“之”“是”等爲标志

“宾语+是+动词”

①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之+动词

1)我(是、此)……之谓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2)何……之有

姜氏何厌之有

唯(惟)宾语+是+动词

今君王举兵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犹以今日之姑胥,曩日之会稽也。

(二)量词前置。竹十个。

(三)“大名+小名”形式的前置。如:城颍。

2.举例说明几种常见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1.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例如: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2.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例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4.借喻

例如: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

5.借代(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

例如:《尚书·仲虺(huǐ)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声色”本指一切声音和颜色,这儿特指“音乐”和“美女”。)

3.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修辞方式借喻和借代的异同

1.借喻属比喻的范畴。借代(代称)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

2.同在于本体都不出现。不同主要是:借喻是意在喻,借代是意在代。用借来的事物表现本体的时候是借喻,没有本体而作代称的是借代。喻和代是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所在。喻的基础为相似性,代的基础在相关性。

3.(1)借喻例。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

(2)借代例。《尚书·仲虺(huǐ)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声色”本指一切声音和颜色,这儿特指“音乐”和“美女”。)

4.什么叫词类活用?请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

5.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6.举例说明古今汉语中介词的使用有什么区别?

(1)古汉语介词词组作补语的机会多。如: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古汉语介词的宾语可以前置。如:问:“何以战?”《曹刿论战》;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3)古汉语介词的宾语可以省略。如: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女居其中,为(之)具牛酒饭食。(《史记西门豹治邺》

7.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8.辨析“飢、饿”二字(举例)。

此二词都有“肚子饿”义。“飢”指一般的肚子饿,语义较轻。《庄子·杂篇·让王》:“子列子穷,容貌有飢色。”“饿”指没有饭吃甚至会饿死,语意较重。《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飢”、“饿”对举,更能看出二者的区别。《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飢不饿。”

9.什么是古汉语修辞上的“并提”,请举例说明。

把本来应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的短语或句子说明的意思合并成一个短语或句子,也叫“分承”、“合叙”。其目的是为了使行文紧凑、文辞简练。如:耳目聪明。

10.辨析“冠、冕、弁、巾、帽”诸字异同。

此五词均指“头衣”。“冠”是帽子的总称。《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冕”是大夫以上高级官吏所戴的礼帽。“弁”是贵族举行礼仪时所戴的一种礼帽,有爵弁、皮弁之分。《礼记·杂记上》:“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郑玄注:“弁,爵弁也。”“巾”是庶人包头的方形织物。《后汉书·孝灵帝纪》:“巨鹿人张角自称‘*天’,其部帅有三十六方,皆着*巾。”“帽”是后起字,一般指简便的非正式的头衣。

11.举例说明什么是偏义复词。

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复音词,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只由其中的一个词素来表达,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这样组成的词称为偏义复词。如:国家。

12.举例说明什么是古汉语修辞上的“互文”。

指将两个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组织在一起,语义上相互呼应、补充,从而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也叫“互文见义”或“互见”。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13.《尔雅》今存十九篇的目次是什么?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14.简述“说文四大家”及其他们的代表作。

说文四大家指的是清代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四位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他们的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5.什么叫“集注”(集解)?举例说明。

所谓集注(集解):将注解同一对象的不同训诂材料汇集到一起(既可以单独成书,也可以随文附列)。如:《庄子集注》

16.请写出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句式(每个句式举一个例子)。

1.“于”字句:却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受制于人。

2.“为”字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3.“见”字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4.“为……所……”式: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5.“见……于……”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被”字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7.辨析“言”和“语”词义的异同。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18.辨析“侵、袭、伐”词义的异同。

侵,袭,伐。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伐”是正式的战争,所以有钟鼓,而且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些“声讨”的理由,如“包茅不入”“无礼”“贰于楚”等。“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侵”与“伐”是不同的,所以左传僖公四年说:“侵蔡,遂伐楚。”“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19.怎么理解古汉语中的古今字?请举例说明。

在某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叫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的字是“古字”。如:“莫”的本义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20.请举例说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是词本来的意义,我们所谈的是由古代文献语言和汉字形体结构所能证明的词的最初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如“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延长。

21.简要说明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前四种为“造字之法”,后两种为“用字之法”,即所谓的“四体二用”。

22.辨析“妇、女”词义的异同

已嫁的为"妇",未嫁的叫"女"。有时候已嫁未嫁的女性都可统称为"女",如诗经卫风氓的"女也不爽"的"女"就是已婚的,但未婚的女性决不能称"妇"。

23.辨析“托、托”词义的异同

上古没有“托”字。“托”是后代“托”的通俗写法。宋代以后,“托身”“托故”等,有人写成“托”。但是,“托”字有它自己所特有的意义,表示用手掌承着东西,如“托钵”。又有引申义,如“衬托”。这些“托”字不能写成“托”。24.请写出名词活用的几种类型(每个类型举一个例子)。

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非能水也;二月草已芽;

3.名词的使动用法: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4.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25.简要说明《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字书。内容包括目录一卷,正文十四卷,共收字,重文字。创建了部首,把全部汉字纳入到个部首中。、

26.简要说明“四体二用”。

“四体二用”:清代学者戴震提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27.“衰”字为什么从“衣”,“笨”字为什么从“竹”?

“衰”为“蓑”的本字,本义为“蓑衣”,故从“衣”;“笨”的本义为“竹心”,“愚笨”为其假借义,故从“竹”。

28.什么是并提?并提的分类如何,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修辞方法之一。把本来应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的短语或句子说明的意思合并成一个短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方式叫并提,也叫分承、合叙。并提可以分为单句并提和对句并提。单句并提如: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传》)对句并提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29.“题”字为什么从“页”,“荤”字为什么从“艹”?

“题”本义为“额头”,故从“页”;“笨”的本义为“有刺激气味的蔬菜”,故从“艹”。

30.古代汉语肯定性判断句一共有几种表示法?请举例列出。

古代汉语肯定性判断句常见的几种类型有:(1)……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3)……,……也。如:张骞,汉中人也。(4)……,……也。。如:刘备,天下枭雄。

31.“孟尝君客我”和“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两个“客”字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用法不同。“孟尝君客我”的“客”是意动用法,“以……为客”之义;“冯谖客孟尝君”的“客”是名词作动词,“做客”之义。

32.什么是后缀?

后缀是词缀的一种,粘附在词根语素的后面构成新词,如:汉语的"者"放在动词形容词(或语素)后面表示跟这个动作形状有关的人——作者,编者,长者,工作者,劳动者,等等.又如英语的-er/-or接在表动作的词(或语素)后面,表示跟该动作有关的人-worker(工作者),teacher(教师),publisher(出版者),translasor(译者)等等.

33.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说明词义演变的三种情况。

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a.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

b.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c.词义的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词义的转移。

34.唐代孔颖达等所作的《五经正义》包括哪些?

《五经正义》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35.请分析“饥”、“饿”、“饥”三词的异同。

相同点:三词都有现代汉语“饥饿”的意思。不同点:“饥”指肚子吃不饱;“饿”指饥饿程度非常重,饿得快死了;“饥”一般指的是年成、收成,“饥年”指的是“荒年”。

36.请分别说明“衍文”和“夺字”。

“衍文”也叫“衍字”,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脱文”也叫“夺字”,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37.请写出“史记三家注”及其注者。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38.“笨”字为什么从竹?“荤”字为什么从艹?

“笨”字从竹本声。本义是竹里,即竹子里面那一层很薄的白皮。假借为笨拙的“笨”,因久借不还,借义行而本义废。“荤”字从

艹*声。《说文》释为“臭菜”,指的是有特殊气味的蔬菜。

39.请分析“心”部字的偏旁类别和意义范畴。

关于偏旁有三种写法,其一写作心,放在字的下部或中部,如“恩爱”二字。其二写作忄,放在字的左边,如“性情”二字。其三写作,如“恭慕”二字。

关于意义范畴方面,一般是和心里意义有关,主要涉及性和情两类字,前者是德性和品质,如“忠”和“懦”,后者是关于人的心里活动的,如:怨恨悲愁。

4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话源自何处?这里的“鄙”是什么意思,其本义又是什么?从语法上看,这话有什么特点?

《左传·庄公十年》。鄙:鄙陋,本义为边邑。肉食者,即食肉者,语序倒装。

41.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联系如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是词的本来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所谈的只能是由古代文献语言和汉字形体结构所能证明的词的最初意义;词的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如:鄙,本义为边邑,引申为鄙陋。

42.举例说明什么是声训。

训诂学(古书注解)上一个术语。训释的字与被训释的字古代语音相同或相近,且意义上解释得通。声训专用术语为“之言”或“之为言”。如:“*,之为言归也。”

43.“父”古音读“爸”反映什么语音现象和语音规律?

口语可以保留古音的残迹。古无轻唇音。鱼部字的拟音为a。

44.中古期汉语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公元4~12世纪为中古期(12~13世纪为过渡阶段)。主要特点是:①在口语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要成分;②处置式产生;③“被”字句普通应用;④形尾“了”、“着”产生;⑤一部分入声字变成去声。

45.上古汉语动词有那些常见的词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最常见的有“爰、曰、言”三个字;语音有密切的关系。

46.上古汉语有那些常见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卬、余(予)、台(音怡)、朕”等。第二人称:“汝(女)、若、乃、而、戎”等。

47.请用古音知识分析“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中的通假现象。

其中的“直”是通假“特”,是“仅仅,只不过”的意思。通“特”,古无舌上音,直和特都是上古“职”部,定母。

48.什么是联绵词?绵词根据其自身的读音特点,可以分为哪几类?

联绵词,也写作连绵词,又称连绵字。由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解的双音节单纯词称为联绵词。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是两个音节的标志,它们各自的意义与整个词的意义没有必然联系。联绵词根据其自身的读音特点,又可以分为:双声联绵词:犹豫、荏苒、仓卒、流离、参差、踌躇、仿佛、憔悴。

叠韵联绵词:崔嵬、徘徊、逍遥、荒唐、蹉跎、仓皇。双声叠韵联绵词:逶迤、辗转、缤纷、优游。非双声韵叠联绵词:滂沱、颠沛、跳踉、扶摇。

49.词义引申的方式有哪些?

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链条式引申

以本义为起点向前发展,即由本义引申出甲义。又由甲义引申出乙义,……,这些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除了甲义是直接的以外,其余的都又是间接的。

2.辐射式引申

事物的特点不是单一的,本义的诸方面特点都有可能产生相关的引申义即由本义引申出甲义,又由本义引申出乙义,……诸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都是直接的。

50.古代汉语的注音方式有哪些?

古人对难读、难认、难记的汉字要给予注音,注音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譬况、直音、读若、读如、反切等。

(一)譬况。譬况法是对难字用打比方或描写说明的方法注音。

(二)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

如《康熙字典》中“尨,音茫”“屯、音盹。”

(三)读若、读如

用一个读音相似的字来给另外一个字注音,中间以“读若”“读如”连接,构成“甲读若乙”的形式,这种注音方法叫读若法。如:

?(xié),蔽人视也。从目幵声。读若携手。一曰直视也。(《说文解字·目部》(71下)这里读若“携手”,是指“幵”字的读音与“携手”的“携”读音相近。

(四)反切法。

反切法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兴起于汉末。反切在字书中一般只称“某某反”(或“翻”)或某某切。如《广韵·麻韵》:“夸,苦瓜切。”

六、标点翻译题(40)

1.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1.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译文:谢安和客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使者到了。谢安看完了书信,沉默无语,慢慢地把脸转向棋局。客人问淮上战局的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已经大破敌人。”意色举止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

2.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

2.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译文:晋平公射鴳没有射死,命令仆人襄去抓它,没有抓到。平公很生气,把襄抓起来要杀了他。叔向听说了,晚上赶去拜见晋平公,晋平公告诉了他这件事。叔向说:“您一定要杀了他。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射死了以后,用犀牛皮做了一副铠甲,因此被封在晋。如今您继承我们的先君唐叔,可是射鴳射不死,抓又抓不到,这件事是宣扬我君的耻辱啊。您一定要赶快杀了他,不要让这事传扬出去。”晋平公很不自在,就赶快放了竖襄。

3.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

3.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译文: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去了集市。他去卖金子的地方时,正好看见别人买了金子,于是抢了那人的金子离开。衙役把他逮住了,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儿,你就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齐人回答他说:“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罢了。”

4.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贮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邪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罋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4.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贮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邪?“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罋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译文:宋国有个卖酒的人,卖酒很公平,对待顾客十分小心恭敬,酿制的酒也很好喝,卖酒的标帜挂得很高很显眼,然而酒就是卖不出去。酒都发酸了,他感到很奇怪,于是去问他所熟识的邻居长者杨倩。杨倩说:“你家的狗很凶猛吧?”卖酒的说:“狗凶猛,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因为人们害怕它呀!有人让小孩带着钱,提着酒壶去买酒,狗就迎面扑上来去咬他,这就是你的酒酸了也卖不出去的原因。”

5.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郁离子·捕鼠》)

5.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译文:有一个赵国人担忧家里的老鼠,他去中山国求取一只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了,老鼠没了但是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很担忧,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赶走猫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我们所担忧的是老鼠,不在乎没有鸡。我们家有老鼠,(它)就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破坏我们的器具。我们将会挨饿受冻,不是比没有鸡的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要不吃鸡就罢了,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像这样为什么要赶走那只猫呢?”

6.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

6.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7.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7.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8.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8.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10.梁北有黎丘部有奇*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女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吕氏春秋·慎行·疑似》)

10.梁北有黎丘部,有奇*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女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译文:大梁城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村中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使他受苦。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将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意识竟被像他儿子的*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见识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

11.晋平公问于祁*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吕氏春秋·去私》)

11.晋平公问于祁*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译文:晋平公问祁*羊说:“南阳不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祁*羊说:“解狐可以胜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晋平公(称赞)说:“好!”于是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12.卫懿公有臣曰弘演远使未还狄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与禄位者鹤也所富者宫人也召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肝弘演至报使于肝毕呼天而号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表因自刺其腹内懿公之肝而死齐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救卫于楚丘(《说苑·杂事》)

12.卫懿公有臣曰弘演,远使未还。狄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与禄位者鹤也;所富者宫人也。召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至,报使于肝毕,呼天而号,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表。”因自刺其腹,内懿公之肝而死。齐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救卫于楚丘。

译文:懿公有位臣子名叫弘演,出使到很远的地方还没回来。翟国人攻打卫国,它的百姓说:“皇帝所给予官职的是鹤,让其致富的是宦官。派宦官和鹤去战斗,我们怎么能够战胜呢?”于是溃退而去。翟国人在荥泽追上了懿公,杀了他,把他的肉都吃了,唯独舍弃了他的肝脏。弘演到了这里,向懿公的肝述职完毕,大哭不止,哭到所有悲痛都抒发出来才停止,说:“臣请求做您的外表。”于是自己刺向腹部,将懿公的肝脏放进体内之后死亡。齐桓公听说这件事说:“卫国的灭亡也是因为君主无道,现在有像这样的大臣,不可能灭亡。”于是在楚丘救了卫国。

13.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偃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吕氏春秋·荡兵》)

13.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偃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译文: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战争,从未有废止战争的。如果因为有人吃饭噎死,就禁食天下一切事物,是荒谬的;如果有人乘船淹死,就不让天下人乘船,是荒谬的;如果因为战争而发生了亡国的是,就废止一切战争,是荒谬的。战争是不可废止的,就像水和火一样,善于利用是福,不善于就是祸了;像用药一样,用良药可以救人,用*药可以杀人。正义的战争就是治理天下的良药啊。

14.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今母死请塞责而神有所归遂赴敌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将*曰毋没尔宗宜止之请为兄弟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返敌杀十人而死君子曰三北已塞又灭世断宗于孝不终也(《韩诗外传》)

14.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今母死,请塞责而神有所归。”遂赴敌,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将*曰:“毋没尔宗,宜止之,请为兄弟。”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返敌,杀十人而死。君子曰“三北已塞,又灭世断宗,于孝不终也。”

译文:卞庄子崇尚勇敢,(由于)奉养老母,(所以)三次作战都战败而逃,朋友们都责备他,国君也羞辱他。到他母亲死去三年后,齐国与鲁国发生战争,卞庄子请求参战,拜见鲁国的将*说:“以前要奉养母亲,所以三次败逃,现在母亲故去了,请求让我尽对国家的责任从而让我的灵*有个归宿。”于是冲入敌阵,斩杀了一个披甲士兵的头来献功,说:“这个头洗雪我一败之耻。”又冲入敌阵,斩杀了一个披甲士兵的头来献功,说:“这个头洗雪我二败的耻辱。”又冲入敌阵,斩杀一个披甲士兵的头来献功说:“这个头洗雪我三败的耻辱。”卞庄子说:“三次败逃,因为要奉养母亲,这是尽为人子的责任。现在稍微具备了士人的节操而为国家尽责了。我听说,有操守的人不带着羞辱活着。”于是回到战场,连杀了十多个敌人,自己也战死了。

15.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确其取弥确子罕之所宝者至矣(《左传》)

15.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确,其取弥确。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译文: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献玉的人很恭敬地说:“小人拥有玉,寸步难行,献出这个玉是想请求免于死难。”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乡里,让工匠替自己雕玉,(卖掉玉)使献玉人富有之后,让他回到家里。所以宋国的长者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而是他的宝贝与众不同啊。”要是把百两*金与*鹂鸟给一个婴儿选,他肯定要*鹂鸟;把和氏之璧和百两*金给一个鄙俗的人选,他必取*金;把和氏之璧和有关道德的至理名言给贤者选,贤者必取至言。人的知识越精深,他的抉择也越精妙;只能看到糟粕的人,只会去获取糟粕。子罕所看到的精华就是最精华的东西啊。

16.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桓公其以之矣(《吕氏春秋·下贤》)

16.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译文:齐桓公拜访一个叫稷的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见到他。齐桓公的随从人员说:“作为一个大国的国君,拜访一个平访百姓,一天三次都没能见到,这也就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话不能这样说,一个看轻功名利禄的人,当然看不起他的国君;如果他的国君轻视霸主之业,自然也看不起有才华的士人。纵使稷先生轻视官职俸禄,我怎么敢轻视霸主之业呢?”于是齐桓公见到了稷,(天下有才华的人听说这件事,感动于齐桓公的贤明)纷纷投奔他。

17.昔者魏武候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而有喜色吴起进曰今者有以楚庄王之语闻者乎武候曰未也庄王之语奈何吴起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而有忧色申公巫医进曰君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曰吾闻之诸候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庄王之所以忧而君独有喜色何也武候逡巡面谢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17.昔者魏武候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而有喜色。吴起进曰:“今者有以楚庄王之语闻者乎?”武候曰:“未也。庄王之语奈何?”吴起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而有忧色。申公巫医进曰:‘君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曰:‘吾闻之,诸候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庄王之所以忧而君独有喜色,何也?”武候逡巡面谢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译文:魏武侯想出了一个好计谋,群臣无人能及。退朝时,魏武侯面带喜色。吴起这时进言:“请问有人和大王您讲过楚庄王的故事吗?”魏武侯问道:“什么事?”吴起说:“楚庄也曾经谋事得当,无人能及,而退朝的时候面有忧色。大臣申公巫臣问道:‘王上为何面带忧色?’楚王答:‘我听人说,一个诸侯的大臣如果能做他的老师,那么这个诸侯足以称王;大臣如果能做诸侯的朋友,那么这个诸侯足以称霸;而如果大臣的才能不如诸侯的话,那这个国家就要灭亡了。今天以寡人平庸的能力尚且没人能超过,我们国家看来快要完了。’同一件事,楚庄王担忧,而您却高兴,这是为什么?”魏武侯顿时领悟,向吴起谢罪:“是上天让先生指出寡人的过错啊!”

18.靖郭君将城薛宾客多止之弗听靖郭君谓谒者曰无为宾通言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道三言而已过三言请烹靖郭君闻而见之宾趋而进再拜而兴因称曰海大鱼则反走靖郭君止之曰愿闻其说宾曰臣不敢以死为熙靖郭君曰先生不远疲乏而至此为寡人称之宾曰海大鱼网弗能止也钓弗能牵也荡而失水则蝼蚁皆得志焉今夫齐君之渊也君失齐则薛能存乎靖郭君曰善乃止不城薛(淮南子·人间)

18.靖郭君将城薛,宾客多止之,弗听。靖郭君谓谒者曰:“无为宾通言。”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道三言而已,过三言请烹。”靖郭君闻而见之。宾趋而进,再拜而兴,因称曰:“海大鱼。”则反走。靖郭君止之曰:“愿闻其说。”宾曰:“臣不敢以死为熙。”靖郭君曰:“先生不远道而至此,为寡人称之。”宾曰:“海大鱼,网弗能止也,钓弗能牵也,荡而失水,则蝼蚁皆得志焉。今夫齐,君之渊也。君失齐,则薛能存乎?”靖郭君曰:“善。”乃止不城薛。

译文:靖郭君打算在他的封地薛修筑城墙,他手下的宾客、门人都纷纷劝阻,靖郭君不听。靖郭君对传达官说:“不要替来访的客人传话通报了。”这时有位齐国人要求会见靖郭君,说:“我只说三个字,多说一个字,我情愿受烹刑。”靖郭君听到后表示愿意接见这位齐国人。那齐国人快步走到靖郭君跟前,拜了二次,然后起身说:“海大鱼。”说完就转身往外走。靖郭君连忙喊着那齐人:“我想听听你的高见。”那齐国人煞有介事地说道:“我可不敢拿自己的一性一命开玩笑。”靖郭君说:“先生你不顾路途遥远来到我这里,有意见但说无妨,我很想听听。”那齐国人就说:“大海里的大鱼,渔网都捕捉不到它,钓钩更钓不到它。但是它一旦跃出一水面落在岸边,那蝼蛄和蚂蚁都可以随一心一所一欲地咬食它。如今,齐国就是你的大海,若是失去了齐国,这薛地还能独自存在吗?”靖郭君听了后一下子醒悟,说:“先生你讲的真好。”于是靖郭君马上取消了在薛地筑城的计划。

19.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义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意也(《墨子·兼爱》)

19.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义,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意也。”

译文:巫马子对墨子说:“您博爱天下,谈不上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人,谈不上什么害处.都没有产生什么效果?您怎么能认为只有您对而我不对呢?”墨子说:“现在有一处失火,一个人端来水,要浇灭它;一个人举着火,要使它烧得更大.都还没有产生后果,您更赞同二人中的哪一个呢?”巫马子说:“我赞同那个端水者的意愿,而否定那个举火人的意愿。”

墨子先生说:“我也是赞成我的理念,而不赞成您的理念。”

20.仲尼适楚见伛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也厥株驹吾执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我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伛倭丈人之谓乎(《庄子·达生》)

20.仲尼适楚,见伛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也厥株驹,吾执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伛倭丈人之谓乎?”

译文: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说:“先生的技艺真是巧妙啊!有什么技巧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我不反身,不侧视,一动不动,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怎么会不成功呢!”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它就是驼背老人说的道理!”

2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颤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之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乡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水彰耶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世说新语·周处洗心革面》)

2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颤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之“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乡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耶?”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译文:周处年轻时,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乡亲们认为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侵犯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浮沉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周处最终杀死了蛟龙上了岸。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自己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提高修养,可又担心自己年岁太大,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圣贤之道,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并且人就害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显露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名忠臣。

22.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明史·列传四十八》)

22.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

译文: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他曾说郡县官员贪污,应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就如洪武年间的做法那样,再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这样则官员清浊自分,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皇上嘉许采纳了他的建议。因受推荐他升为陕西副使。

23.更赢与魏王处惊台之下仰见飞鸟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战国策》)

23.异日者,更赢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鸟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译文:从前,有一位名叫更赢的人,他是一位有名的神箭手。有一天,他陪魏不在后花园里喝酒,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赢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魏王摇头笑笑:“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麼高的水平吗”更赢说:“能。”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更赢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赢於下弓解释说:“这是一只有隐伤的鸟,听见弦声惊悖而下落的,并非我的技术高明!”魏王更纳闷了:“大雁在天空中飞,先生怎麼知道它有隐伤”更赢回答说:“它飞得慢,鸣声又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到弦声,就猛一下子搧动翅膀往高处飞,瞬间就牵动旧的创伤,疼得使它跌落下来。”

24.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24.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25.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资治通鉴》)

25.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译文:魏文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

26.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已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资治通鉴》)

26.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已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译文: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27.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资治通鉴》)

27.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译文: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文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文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文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28.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百喻经》)

28.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29.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遇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汉书?张释之传)

29.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译文:有人偷盗高祖庙里神座前的玉环,被抓住了。文帝很生气,交给张释之处理。张释之按盗窃宗庙供用器物的有关律法上报,判决这个人在街上当众处死。文帝大怒说:“这个人没有道德,竟敢偷盗先帝庙里的东西,我交给你处理的原因,是想杀了他全家,而你却按法律判决上报,这不能体现我对宗庙敬奉的诚意。”张释之脱去帽子,跪在地上谢罪说:“按法律这样处理就够了。现在盗窃宗庙的器物就杀他全家,如果这个人盗挖了长陵的墓地,陛下又将怎样处罚他呢?”文帝向太后禀报了这件事,后来才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30.天宝以前多刺客报恩李岍公勉为开封府鞠囚有意气者咸哀勉求生纵而逸之后数岁勉罢官客行河北偶见故囚厚迎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曰以缣千匹可乎曰未也二千匹可乎曰亦未也妻曰大恩难报不如杀之故囚心动其僮哀勉密告勉被衣乘马而遁比夜半百余里至津店津店老人曰此多猛兽何故夜行勉因言其故未毕梁上有人瞥下曰几误杀死长者乃去未明携故囚夫妻二首而至示勉(《唐语林》)

30.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者,上也;能亲将*者,太后也。今将*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译文:魏其侯就推说有病,隐居在蓝田县南山下好几个月,许多宾客、辩士都来劝说他,但没有人能说服他回到京城来。梁地人高遂于是来劝解魏其侯说:“能使您富贵的是皇上,能使您成为朝廷亲信的是太后。现在您担任太子的师傅,太子被废黜而不能力争,力争又不能成功,又不能去殉职。自己托病引退,拥抱着歌姬美女,退隐闲居而不参加朝会。把这些情况互相比照起来看,这是您自己表明要张扬皇帝的过失。假如皇上和太后都要加害于您,那您的妻子儿女都会一个不剩地被杀害。”魏其侯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就出山回朝,朝见皇帝像过去一样。

31.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者上也能亲将*者太后也今将*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1.天宝已前,多刺客报恩。李汧公勉为开封府,鞫囚有意气者,咸哀勉求生,纵而逸之。后数岁,勉罢宫,客行河北。偶见故囚,厚迎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曰:“以缣千匹可乎?”曰:“未也。”“二千匹可乎?”曰:“亦未也。”妻曰:“大恩难报,不如杀之。”故囚心动。其僮哀勉,密告勉,被衣乘马而遁。比夜半,百余里至津店。津店老人曰:“此多猛兽,何故夜行?”勉因言其故,未毕,梁上有人瞥下曰:“几误杀死长者。”乃去。未明,携故囚夫妻二首而至,示勉。

译文:唐天宝朝以前,多刺客报恩。汧公李勉任开封府,被审问的罪犯有气宇轩昂的,哀求李勉放条生路,李勉都手下留情放了他们。数年后,李勉罢官,回家路上经过河北。偶然遇到一个过去审问过的罪犯,那人就迎着厚待他。那人告诉他的妻子说:“这是我的救命恩人,用什么来报答他的恩情?”妻子说:“用一千匹缣够吗?”那人说:“不够。”他妻子说:“二千匹够吗?”那人说:“也不够。”那妻子说:“大恩难报,不如杀掉他。”那人就有杀李勉的心思了。他家的奴仆可怜李勉,悄悄地告诉了李勉,李勉就披衣骑马逃跑。到半夜里,李勉行了百余里路来到了渡口的旅店。旅店的老人问:“这里多猛兽,为什么夜里行路?”李勉就把情形说了出来,话还没有说完,梁上有人转瞬间跳下来说:“差一点误杀死有贤德的人。”那人离去后,还没有到天明,就带了想杀害李勉的夫妇俩的头颅回来,给李勉看。

32.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史记?淮阴侯列传)

32.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33.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33.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你的君王学好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的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打扰,纵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假若带领他在临淄庄街岳里的闹市,住上几年,纵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里.如果在王宫中的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是好人,那王同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不是好人,那王又同谁干出好事来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34.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

34.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35.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天运》) 

35.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西施心口痛,所以皱着眉头走在村子中,村中的一个长得丑的人看见了(西施)觉得她很漂亮,回家后也捂着自己的心口走在村子中。村中的富人见了她,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穷人见了东施,带着妻儿躲开(她)跑开。(东施)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却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会美。

36.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庄子·齐物论》)

36.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37.西事方殷猎为讨叛计请于朝以王犬才彭辂任西事仍分兵抗均房诸险漕粟归峡以待王师及曦诛除刑部侍郎充四川宣谕使朝廷命旌别淑慝以敷文阁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嘉定六年召还卒家无余资蜀人思其*画像祠之(《宋史·吴猎传》)

37.西事方殷,猎为讨叛计,请于朝,以王犬才、彭辂任西事,仍分兵抗均、房诸险,漕粟归、峡以待王师。及曦诛,除刑部侍郎,充四川宣谕使。朝廷命旌别淑慝。以敷文阁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嘉定六年召还,卒,家无余资。蜀人思其*,画像祠之。

译文:西方战事正当紧急的时候,吴猎为讨伐叛乱考虑,向朝廷请求,派王大才、彭辂负责西路*事,又分兵抗击均、房各州险情,运漕米到归州、峡州来等待朝廷部队。等到吴曦被杀,授任刑部侍郎,担任四川宣谕使。朝廷命令他辨别忠臣奸臣,以敷文阁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的身份兼任成都知府。嘉定六年召还,去逝,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蜀地人思念他的善*,画像祭祀他。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战国策?楚策三)

38.苏秦之楚,三月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译文:苏秦来到楚国,过了3个月,才见到楚王。交谈完毕,就要向楚王辞行。楚王说:“我听到您的大名,就象听到古代贤人一样,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为什么不肯多待一些日子呢?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楚国柴禾比桂树还贵,禀报人员像小*一样难得见面,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拿玉当粮食,拿桂当柴禾烧,通过小*见高高在上的天帝……。”楚王打断苏秦的话,说:“请先生到客馆住下吧,我遵命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39.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有受到老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说不好话。’我就回去学《诗经》。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礼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记》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就回去学《礼记》。我只了解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诗》的意义,知道了学《礼》的意义,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

40.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鲁定公问:“一句话兴盛国家,有这事么?”孔子答道:“说话不可以像这样地简单机械。不过,人家都说:‘做君上很难,做臣子不容易。’假若知道做君上的艰难,自然会谨慎认真地干去,不近于一句话便兴盛国家么?”定公又道:“一句话丧失国家,有这事么?”孔子答道:“说话不可以像这样地简单机械。不过,大家都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违抗我。’假若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么?假若说的话不正确而也没有人违抗,不近于一句话便丧失国家么?”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塗谓孔子曰来予尔言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曰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4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送给孔一只小猪,想让孔子去他家致谢。孔子乘他不在家时,去拜谢。却在半路上碰到了,他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说。”孔子走过去,他说:“自己身怀本领却任凭国家混乱,能叫做仁吗?”孔子说:“不能。“想做大事却总是不去把握机遇,能叫做明智吗?“不能。“时光一天天过去,岁月不等人啊。“好吧,我准备做官。”

42.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42.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虁有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鲁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这个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对有学识的人的作用给以很高的评价说:‘有像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啊。”

七、请标出下面诗歌的平仄。

1.分析下面诗歌的平仄并指出诗中的入声字(10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国入月结

2.注出下面这首诗的平仄。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注出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如有拗救,请指出(共5分,要求用一代表平,用

代表仄。用△代表拗,用*代表拗救,加点的是入声字,平仄标在诗的上面。)

《贫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出下面这首诗的平仄

《贫女》秦韬玉

--

--

--

-

---

--

--

--

--

--

-

---

--

--

△*

4.请标出下面格律诗的平仄(共1题,每题10分,共10分)

闻官*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5.请标出下面格律诗的平仄(共1题,每题10分,共10分)

长征

毛泽东

红*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过后尽开颜。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6.标出下面一首律诗的平仄格式(10分×1题=10分)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7.标出下面一首律诗的平仄格式(10分×1题=10分)

七律(冬云)

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8.标出下面一首律诗的平仄格式(10分×1题=10分)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9.标出下面一首律诗的平仄格式(10分×1题=10分)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0.标出下面一首律诗的平仄格式(10分×1题=10分)

陆游《书愤》

平平仄仄平早岁哪知世事艰,

仄仄仄平平中原北望气如山。

仄仄平平仄楼船夜雪瓜州渡,

平平仄仄平铁马秋风大散关。

平平平仄仄塞上长城空自许,

仄仄仄平平镜中衰鬓已先斑。

仄仄平平仄出师一表真名世,

平平仄仄平千载谁堪伯仲间。

11.标出下面一首律诗的平仄格式(10分×1题=10分)

杜甫《春望》

仄仄平平仄国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平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感时花溅泪

仄仄仄平平恨别鸟惊心

仄仄平平仄烽火连三月

平平仄仄平家书抵万金

平平平仄仄白头搔更短

仄仄仄平平浑欲不胜簪

12.标出下面一首律诗的平仄格式(10分×1题=10分)

王维《山居秋瞑》

平平平仄仄空山新雨后,

仄仄仄平平天气晚来秋。

仄仄平平仄明月松间照,

平平仄仄平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竹喧归浣女,

仄仄仄平平莲动下渔舟。

仄仄平平仄随意春芳歇,

平平仄仄平王孙自可留。

13.五言律诗第一句的平仄格式是---

,七言律诗第一句的平仄格式是

--

-,据此写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各一首。(10分;五律、七律各5分。)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4.分析下面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并指出其拗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

--。

(“歧”字拗,“在”字救)

15.标注下面格律诗的平仄格式(10分×1题=10分)

咏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16.下面两首诗哪一首是古体诗,哪一首是律诗?为什么?分析律诗的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粘失对之处)。

前出塞杜甫

从*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人定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杜甫《前出塞》是一首古体诗。因为从平仄上看,第一联失对,第一、二联失粘,第三句出现三仄尾,第四句出现三平调;从对仗上看,中间两联都未形成对仗。这都是格律诗所不允许的,因而是一首古体诗。

白居易《人定》是一首格律诗,因为其用韵、对仗和平仄都符合格律诗的基本要求。

其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粘失对之处)如下:

用韵:首句入韵,用庚韵。第一、二、四、六、八句用韵,韵脚分别是“明、清、声、成、惊”,这些字都是“平水韵”中的庚韵字。

对仗:首联、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只有尾联不对仗。即首联“人定月胧明”对“香消枕簟清”,颔联“翠屏遮烛影”对“红袖下帘声”,颈联“坐久吟方罢”对“眠初梦未成”。

平仄: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此诗符合格律诗的“对”和“粘”的规则,无失粘失对之处,其不合平仄的“人”、“翠”、“红”等字,都处在可平可仄的位置上。有一处拗救,即“谁家教鹦鹉”一句,其中第三字本该用平声字,这里用了仄声字“教(jiào)”拗,然后将本该用仄声的第四字用了平声字“鹦”救。

20.诗律分析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寒韵 甲起)


   我宿五松下,
  (甲)
  仄仄平平仄


   寂寥无所欢。
  (乙)
  平平仄仄平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田家秋作苦,
  (丙)
  平平平仄仄


   邻女夜舂寒。
  (丁)
  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平


   跪进雕胡饭,
  (甲)
  仄仄平平仄


   月光明素盘。
  (乙)
  平平仄仄平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令人惭漂母,
  (丙)
  平平平仄仄
  第一字可仄


   三谢不能餐。
  (丁)
  仄仄仄平平


  一)用韵:欢,寒,盘,餐,押韵(寒韵)。

二)平仄:仄起式首句不入韵的。类型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第二、六句第一字拗,第三字救。此诗没有失黏、失对和其他不合律的地方。


  三)对仗:颔联是工对,音步是二二一对二二一;颈联不对。

四)句式:全诗每句都是三字尾。

21.写出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四种格式的平仄。

1、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2.标注下面格律诗的平仄格式(10分×1题=10分)

登庐山(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23.分析下面五言律诗的拗救。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唐代·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29]。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24.分析下面这首诗的平仄,指出其是古体诗还是律诗。

*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鹤去,此地空馀*鹤楼。

*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纔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25标注下面格律诗的平仄格式(10分×1题=10分)

(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6.标注下面格律诗的平仄格式(10分×1题=10分)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27.分析下面下面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并指出韵脚。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28.分析下面一首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并指出该诗所押诗韵。

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诗中的“漫漫”是连绵字,要念成mánmán。该诗押上平声十四寒韵。

29.分析下面各诗句的平仄格式,并指出其中易错读的正确读音。

a.杜审言《和晋陵丞早春游望》:“归思欲沾襟”。

b.骆宾王《在狱咏蝉》:“南冠客思深”。

c.李商隐《筹笔驿》:“徒令上将挥神笔”。

答:a.平仄仄平平。b.平平仄仄平。c.平平仄仄平平仄。

归思、客思的思是名词,念sì。表示使令之意的令,念作líng。

30.分析下面一首七言绝句最后一句平仄格式,指出其中易错读的正确读音。

荒村有客抱蠹鱼。万一谈经引到渠。

终胜秋燐亡姓氏,沙涡门外五尚书。

——龚自珍

平平平仄仄平平,表示官职的“尚书”之尚音cháng,是个平声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