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甘蓝蓝
来源丨十点读书(ID:duhaoshu)
推荐
读者新语文(ID:duzhexinyuwen)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只是少数人记得。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希望被关心,被疼爱。
有时候,他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
有时候,他有些自卑,感觉自己什么都能弄得一团糟;
有时候,他闷闷不乐,不知道什么能让自己开心;
有时候,他害怕被否定,听到批评的声音就会生气、觉得自己太差劲……
其实,他是我们的“内在小孩”,是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家荣格在《儿童原型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内在小孩”的概念,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内在小孩,这个小孩就是我们内心未成长,未安抚好的部分。
小时候,我们的内在小孩受了伤,我们的情感、需求,就会卡在那个阶段,不再长大。
很多人不管到多大年纪,一遇到挫折或者责骂,就会情绪失控、表现得像个孩子,或者缺乏安全感、希望在关系里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保护,这些都是内在小孩在发作。
心理咨询师胡慎之曾讲述过一个朋友的故事。
他50岁了,家很大,有很多盏灯,对光线特别在意,有一定的黑暗恐惧症和幽闭恐惧症,甚至不开灯的话就睡不着觉。
深入了解后发现,这源于他童年时,每次调皮犯错,他妈妈就会把他关进封闭的楼梯间。
这个惩罚的方式让他一直对黑暗的空间充满畏惧,尽管已经50岁,但只要在没有光的地方,小时候那种恐惧的感觉就会涌上心头。
只要做错事,就会被关小黑屋。只要被关小黑屋,就一定是做错了事,所以他在家里装了很多灯。
胡慎之说:“这是在满足那个没有得到满足的内在小孩。如果孩子幼年时期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那这个渴望就会一直延续到成年的状态中,等他有能力的时候,他就会用其他方式来补偿自己。”
在一个名为《幸存者》的短片里,一个女孩过生日,没有人给她庆祝,她仿佛听到一个声音说:“不要抱希望了,你没有朋友,没有人在意你,他们恨你。”
这时候,她看到一个对她微笑的彩色女孩,彩色女孩用画笔画出过去的自己,那时候,她把自己的画给小伙伴看,小伙伴说:“真傻。”
一次次这样的经历,一句句否定的话,给她的身上上了一把把锁,她被锁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失落。
这时候,彩色女孩抱住她说:“你是重要的。”
这是她从来没有获得过的肯定。
看到内心那个不安的小女孩、拥抱她、肯定她,女孩的世界也终于有了色彩。
那么,怎样判断你的内在小孩有没有长大?
通常,受伤的内在小孩会导致三种情况:
一、总是感到孤独、不被理解;
二、总是在关系里受伤,很难获得好的人际关系;
三、做事的时候常常因为害怕失败而犹豫不决,关键时刻不敢做决定。
当我们受到别人的指责、批评的时候,或者遭受挫折、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像个孩子一样感到恐惧、委屈,甚至孩子般地哭喊、或者任性地一走了之。
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退行”的表现,也就是当你遇到挫折、困难时,内在小孩就会出来,替我们“接管”一切,让我们像个孩子般的处理当下的困难。
有些人童年时常常一个人被丢在家里、没人照管,长大后要么害怕面对人群、社交恐惧,要么害怕独处,一个人的时候就不知道做点什么;
有些人童年有过被遗弃的经历,长大后即使经济独立,也渴望有一个依靠,一旦开始一段感情,就经常担心自己做得不好,对方会不会忽然抛弃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有一种感觉:
明明是成熟的大人了,但是遇到一些小事,还是会控制不住情绪上头;
伴侣没有按照自己的需要及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