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太平广记征应2原文译文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安全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第一百三十八 征应四(人臣休征)

  
  裴度 段文昌 李逢吉 牛僧孺 王智兴 牛师 杜中立 李蠙 马植 高骈孔温裕 孙偓 李全忠 侯弘实 戴思远 张篯 齐州民 朱庆源

  裴度

  
  唐中书令晋公裴度微时,羁寓洛中。常乘蹇驴,入皇城,方上天津桥。时淮西不庭,已数年矣。有二老人倚桥柱而立,语云:"蔡州用兵日久,征发甚困于人,未知何时平定。"忽睹度,惊愕而退。有仆者携书囊后行,相去稍远,闻老人云:"适忧蔡州未平,须待此人为将。"既归,仆者具述其事。度曰:"见我龙钟相戏耳!"其秋,果领乡荐,明年及第。洎秉钧衡,朝廷议授吴元济节钺,既而延英候对。宪宗问宰臣,度奏曰:"贼臣跋扈四十余年,圣朝姑务含弘,盖虑凋伤一境。不闻归心效顺,乃欲坐据一方,若以旄钺授之,翻恐恣其凶逆。以陛下聪明神武,藩镇皆愿勤王,臣请一诏进兵,可以平荡妖孽。"于是命度为淮西节度使,兴师致讨。时许滑三帅,先于郾城县屯*。度统精甲五万会之,受律鼓行而进,直造蔡州城下,才两月。擒贼以献,淮西遂平。后入朝居廊庙,大拜正司徒,为侍中中书令。儒生武德,振辉古今,洎留守洛师,每话天津桥老人之事。出征淮西,请韩愈自中书舍人为掌书记。及贼平朝觐,乐和李仆射方为华州刺史,戎服橐鞬,迎于道左。愈有诗云:"荆山行尽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刺史莫嫌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出《剧谈录》)

  
  唐朝中书令晋公裴度未显贵的时候,客居洛中。曾经骑着一匹跛脚驴,进到皇城里,正走上天津桥。当时淮西不朝于朝廷有好几年了。有两位老人倚着桥柱子站着,嘴里说道:"蔡州用兵的时间已很长了,官府征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忽然看见了裴度,吃惊而发呆地走开了。裴度的仆人背着书囊走在后面,彼此距离稍远一点。仆人听老人说:"刚才忧虑蔡州没有平定,原来是等待这个人做将。"等回来以后,仆人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裴度。裴度说:"他看我这潦倒的样子,特意戏弄我罢了。"那年的秋天,果然参加乡试,第二年就考中了科举。到执掌重务时,朝廷议定授予吴元济符节和斧钺,邀请朝中的英才对答事宜。宪宗问宰相和群臣们,裴度上奏说:"贼臣飞扬跋扈四十多年了,朝廷圣明暂且含忍,是考虑到怕伤害了一方的生灵,可是却没有听到他们有归顺朝廷的意思,而且还想要独霸一方。如果再授给他们重权,反而会更加助长他们凶恶叛逆的气焰。凭着皇帝你的聪明威武,分封的诸镇都愿意尽力于王事。请皇帝给我下一道诏书,我愿带兵去讨伐叛贼,一定平定妖孽。"于是皇帝就任命裴度做了淮西节度使,兴师讨伐逆贼。这时许滑统帅三*先在郾城县驻扎了*队,裴度统领五万精锐人马和他会师,擂鼓摇旗纪律严明,一直攻到了蔡州城下。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献上擒获的叛贼,淮西就平定了。回朝后入朝廷被提升为正司徒,做侍中中书令。文人而兼武德振天下光耀古今。等到留守洛师时,还常常说起天津桥那两个老人的事。在出征淮西时,奏请韩愈从中书舍人提升为掌书记。等平定了叛贼回朝觐见时,乐和李仆射正做华州刺史。他们都穿着出征的衣服。拉着马,带着弓箭袋,在大道上迎接裴度。韩愈还写了一首诗说:"荆山行尽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刺史莫嫌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段文昌

  
  唐丞相邹平公段文昌,负才傲俗,落拓荆楚间。常半酣,靸屐于江陵大街往来。雨霁泥甚,街侧有大宅,门枕流渠,公乘醉,于渠上脱屐濯足,旁若无人。自言我作江陵节度使。必买此宅,闻者皆笑。其后果镇荆南,遂买此宅。又尝佐太尉南康王韦皋为成都馆驿巡官,忽失意,皋逐之,使摄灵池尉。羸童劣马,奔迫就县。县去灵池六七里,日已昏黑,路绝行人。忽有两炬前引,更呼曰:"太尉来。"既及郭门,两炬皆灭。先时为皋奉使入长安,素与刘禹锡深交。禹锡时为礼部员外,方与日者从容,文昌入谒,日者匿于箔下。既去,日者谓禹锡曰:"员外若图省转,事势殊远,须待十年后。此客入相,方转本曹正郎耳。"是时禹锡失意,连授外官。后十余年,文昌入相,方除禹锡礼部郎中。(出《录异记》)

  
  唐朝丞相邹平公段文昌,依仗自己有才学而傲视世人。没做官以前,流落在荆楚之间。常常喝酒喝得半醉,拖拉着鞋在江陵大街上来回地走。一次大雨刚停,路上特别泥泞,在大街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宅院,门下形成水渠,文昌借着酒醉,就脱掉了鞋袜在水渠里洗脚。就好象旁边没有人一样,他自言自语地说:"我做了江陵节度使,一定要买了这个宅院。"旁边听见的人都感到很可笑。那以后文昌果然做了镇守荆南的官,他就买下这个宅院。又曾经辅佐太尉南康王韦皋,做了成都馆驿的巡官,忽然失去信任,被韦皋给撵走了。叫他去代理灵池县尉。他带着一个瘦弱的小童,骑着一匹劣马,急忙往县里赶路,县城离灵池有六七里。天已经黑了,路上行人已没有了,忽然有两盏灯笼在前面引路,并喊着:"太尉来了。"等到了城门,两盏灯笼都灭了。文昌以前替韦皋办事奉命去长安,一向和刘禹锡交情很深,这时刘禹锡做礼部员外,正和会占卜的人闲谈,文昌就进去请见。占卜的人隐藏在竹帘子后面,等文昌走后,占卜的人出来问刘禹锡说:"员外想探问官运,日期还很遥远。须等十年以后,刚来的这个客人当了丞相的时候,才能提升为本曹正郎。"这时刘禹锡很不得志,连续任外官,后十多年,文昌做了丞相,才把刘禹锡提升做了礼部郎中。

  
  李逢吉

  
  唐丞相凉公李逢吉,始从事振武日,振武有金城佛寺,寺有僧,年七十余。尝一日独处,负壁而坐,忽见一("一"原作"妇",据明抄本改。)人,介甲持矛,由寺门而入,俄闻报李判官来。僧具以告,自是逢吉与僧善。每造其室,即见其人先逢吉而至,率以为常矣。故逢吉出入将相,二十余年,竟善终于家。(出《补录记传》)

  
  唐朝丞相凉公李逢吉,开始在振武那里做事的时候,振武有座金城佛寺,寺院里有个和尚,七十多岁了。曾经有一天独自一个人靠着墙壁坐着,忽然看见一个人,身穿铠甲手拿长矛,从寺院的门口进来。不一会就叫着说:"李判官来了。"老和尚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李逢吉。从这以后李逢吉和老和尚相处很好。每次到老和尚房里,就看见那人在他到之前就先到了。时间久了也就认为很正常了。所以李逢吉做将相二十多年。最后竟得善终死在家里。

  
  牛僧孺

  
  唐河南府伊阙县前大溪,每僚佐有入台者,即水中先有小滩涨出,石砾金沙,澄澈可爱。丞相牛僧孺为县尉,一旦忽报滩出。翌日,邑宰与同僚列筵于亭上观之,因召耆宿备询其事。有老吏云:"此必分司御史,非西台之命。若是西台,滩上当有鸂鶒双立,前后邑人以此为验。"僧孺潜揣,县僚无出于己,因举杯曰:"既有滩,何惜一双鸂鶒。"宴未终,俄有鸂鶒飞下。不旬日,拜西台监察。(出《剧谈录》)

  
  唐朝河南府伊阙县前面有一条大河,每当官员中有人做了御史,河水中就事先露出小沙滩来。河水清澈,河石沙砾着实可爱,丞相牛僧孺做县尉时,一天忽然有人报告说小滩露出来了。第二天,县官和同僚的人都摆上酒宴在亭子上观看,并召来了年岁大的老人来询问是怎么回事。有个老官吏说:"这一定是任命分司御史,而不是西台御史。如果是西台御史,那么沙滩上应当有两只紫鸳鸯对立着。从前和现在的城里人都把这种现象看做是验证。"僧孺暗暗的揣摸着;县里和我一起做官的人里,没有一个能超过我的,因此举起酒杯说:"既然沙滩已露出来,还愁一对紫鸳鸯不出来吗?"饮宴还没有进行完,不一会就有紫鸳鸯飞下来了。没过十天,牛僧孺就被提升为西台监察御史。

  
  王智兴

  
  唐王智兴始微时,尝为徐州门子。有道士寓居门侧,智兴每旦起持帚,因屏秽于道,必埽其道士之门,道士深感之。后智兴母终,辞焉。道士谓智兴曰:"吾善审墓地,若议葬,当为子卜之。"智兴他日引道士出视地,道士以智兴所执竹策,表一处,道士曰:"必窆此,君当寿,而两世位至方伯。"及智兴再往埋穴,其竹策有枝叶丛生,心甚异之,遂葬焉。智兴又曾自郡赍事赴上都,宿郾城逆旅,遇店妇将产。见二人入智兴所寝之舍,惊曰:"徐州王待中在此。"又曰:"所生子后五岁,当以金疮死。"智兴志之。及期,复过店,问妇所生子,云:"近因斧伤,已卒矣。"(出《唐年补录纪传》)

  
  唐朝有个叫王智兴的人,他在卑微的时候,曾经做徐州管门的人。有个道士就住在大门旁边的房子里。智兴每天早晨起来都拿着扫帚清扫,除去道上的脏东西,而每次又一定要把道士的门前扫干净。天长日久,道士非常感谢他。后来智兴的母亲死了,他就把这件事告诉道士,道士对智兴说:"我会看墓地,如果商议埋葬的事,我给你卜算找个风水宝地。"一天智兴就领着道士去看墓地。道士用智兴拿着的竹杆在一处做了标记。道士说:"一定要把你的母亲落葬在这个地方,这样你可以长寿,而且两代都可以做高官。"智兴第二次去挖墓穴时,那竹杆上长满了竹叶,他心里感到特别奇怪,就把母亲埋葬了。智兴又曾经从郡去上都办事,就住在了郾城的旅馆里。正遇上店主的妻子将要临产,看见两个人进到智兴住的房间里,惊讶地说:"徐州王侍中在这。"又说:"所生的孩子五岁时当因金疮而死。"智兴记住了这些话,等到第五年时,智兴又路过这个店,就询问妇人所生的孩子,那妇人说:"最近因为斧子砍伤而死了。"

  
  牛师

  
  唐长庆中,鄂州里巷间人,每语辄以牛字助之。又有一僧,自号牛师,乍愚乍智,人有忤之,必云:"我兄即到,岂奈我何!"未几,奇章公牛僧孺以旧相节度武昌*,其语乃绝,而牛师尚存。方知将相之任,岂偶然耶!先是元和初,韩尚书皋,镇夏口,就加节度使,自后复为观察使。长庆三年,崔相国植,由刑部尚书除观察使。明年冬,僧孺实来。宰臣建节镇夏口,自僧孺始也。(出《因话录》)

  
  唐朝长庆中,在鄂州里巷间的人。每当说话,就用牛字来帮助。又有一个和尚,自称牛师。他一会愚昧,一会聪慧,有人说话中伤了他,他就一定说:"我的兄长马上就到了,你们能把我怎么样?"没有多久,奇章公牛僧孺以旧丞相的身份做了武昌的节度使统领*队。虽然那些话是听不到了,可是牛师还活着。这才知道,将相的任职都不是偶然的。以前是元和初年,韩尚书皋镇守夏口,就任节度使,以后又做了观察使。长庆三年,崔相国植,由刑部尚书出任观察使,第二年冬天,牛僧孺才来。以宰相任节度使来镇守夏口,是从牛僧孺开始的。

  
  杜中立

  
  唐杜皋,字中立,少年时,赡于财产,他无所采取。其与游徒,利于酒炙,其实蔑视之也。一日,同送迎于城外。客有善相者,历观诸宾侣,独指中立曰:"此子异日当为将矣。"一坐大笑。中立后尚真源公主,竟为沧州节度使。初李瑑之出镇,旗竿道折,乃杀其执旗者。中立在道亦然,杖之二十。瑑竟无患,而中立卒焉,岂杀之可以应其祸。(出《玉泉子》)

  
  唐朝有个叫杜皋的人,他的字叫中立,少年的时候,家里有充足的财产。他没有什么爱好,和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在一起,为了吃喝,他其实很看不起他们。一天,在城外送迎客人,客中有个会相面的人,一个个地看着在场的宾客,然后单独指着中立说:"这人日后可以做大将*。"在场的听了大笑。中立后来娶了真源公主并做了沧州节度使。当初李出镇,旗杆在路上折断了,他就把拿旗的人杀了。中立在路上旗杆也折断了,他把拿旗的人打了二十杖。李竟没有灾祸,而中立却死了,难道是杀人可以解脱灾祸吗!

  
  李蠙

  
  唐司空李蠙,始名虬。赴举之秋,偶自题名于屋壁,经宵,忽睹名上为人添一画,乃成虱字矣。蠙曰:"虱者蠙也",遂改名蠙。明年果登第。(出《南楚新闻》)

  
  唐朝司空李蠙,当初名叫虬。在他去赶考的那年,偶然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屋子的墙壁上。过了一夜,突然看见名字上被人添上了一笔,那"虬"字就变成了"虱"字了。李絪说:"#39;虱#39;字是#39;蠙#39;啊。"于是就改名叫李蠙了。第二年,果然就考中了。

  
  马植

  
  唐丞相马植,罢安南都护。与时宰不通,又除黔南,殊不得意。维舟峡中古寺,寺前长堤,堤畔林木,夜月甚明。见人白衣,缓步堤上,吟曰:"截竹为筒作笛吹,凤凰池上凤凰飞。劳君更向黔南去,即是陶钧万类时。"历历可听,吟者数四。遣人邀问,即已失之矣。后自黔南入为大理卿,迁刑部侍郎,判盐铁,遂作相。(出《本事诗》)

  
  唐朝丞相马植,被免除了安南都护的职务。因和当时的宰相不和,被调到了黔南做官,他特别不得志。途中把船绑在了峡谷附近的古寺旁边。古寺前面有长长的河堤,河堤的两旁有片树林,夜晚,月色特别明亮。他看见了一个人穿着白色的衣服,在大堤上慢慢地走。并随口吟诵着:"截竹人筒作笛吹,凤凰池上凤凰飞。劳君更向黔南去,即是陶钧万类时。"他听得清清楚楚,那吟诵的人连续地说了四遍。于是就派人迎上去询问,可是那人却不见了。后来马植在黔南被评为大理卿,后又提升为刑部侍郎,兼管盐铁。后做了丞相。

  
  高骈

  
  唐燕公高骈微时。为朱叔明司马,总兵巡按。见双雕,谓众曰:"我若贵,矢当叠双。"乃伺其上下,果一矢贯二雕。众大惊异,因号为落雕公。(出《感定录》)

  
  唐朝燕公高骈没发迹时,做总兵朱叔明的司马。总兵巡行审查,高骈看见两只大雕,就对大家说:"我如果是贵人,一箭就应当射中双雕。"他就观察双雕一上一下飞着的时候,一箭果然射下了双雕。大家都非常地吃惊诧异。因此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落雕公"。

  
  孔温裕

  
  唐河南尹孔温裕,任补阙日,谏讨*项事,贬郴州司马。久之,得堂兄尚书温业书,报云:"宪府欲尔作侍御史,日望敕下。"忽又得书云:"宰相以右史处之。"皆无音耗。一日,有鹊喜于庭,直若语状。孩稚拜且祝云:"愿早得官。"鹊既飞去,坠下方寸纸,有"补阙"二字,极异之。无几,却除此官。(出《因话录》)

  
  唐朝河南尹孔温裕,担任补阙职务的时候,曾因进谏讨阀*项的事,被贬为郴州司马。很久以后,得到堂兄温业的书信说:"宪府想要让你做侍御史。"他每天都等待着诏书下达。忽然又得到了一封书信说:"宰相准备叫你当右史。"但都没有音信。一天有喜鹊落在庭院好象说话的样子。幼小的孩子下拜并且祷告说:"希望早日得官。"喜鹊飞走后,就从空中落下了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补阙"二字,他感到很奇怪。没过多久,他就做了补阙官。

  
  孙偓

  
  长安城有孙家宅,居之数世,堂室甚古。其堂前一柱,忽生槐枝。孙氏初犹障蔽之,不欲人见。期年之后,渐渐滋茂,以至柱身通体而变,坏其屋上冲,秘藏不及。衣冠士庶之来观者,车马填咽。不久,偓处岩廊,储居节制。人以为应三槐之朕,亦甚异也。近有孙炜,乃偓之嗣,备言其事。(出《玉堂闲话》)

  
  长安城有个孙家的宅院,孙家在这里已经住了好几代了。这里的堂室特别古老,那堂前的一个大柱子上忽然长出了槐树枝。孙氏开始还用布帷遮挡着不让看见,一年以后,槐树的枝叶逐渐茂盛起来,整个柱子都变了形状,把屋子都给顶坏了。这时秘密再也隐藏不住了。来观看的人有当官的也有老百姓,每天车马行人十分拥挤。不长时间,孙偓外居岩廊,当副节制官。人们都认为是应了"面三槐,三公位焉"的预兆。他自己也特别奇怪。附近有个叫孙炜的人,是孙偓的后代,他详尽说了这事。

  
  李全忠

  
  唐乾符末,范阳人李全忠,少通《春秋》,好*谷子之学。曾为棣州司马,忽有芦一枝,生于所居之室,盈尺三节焉。心以为异,告于别驾张建章。建章博古之士也,乃曰:"昔蒲洪以池中蒲生九节为瑞,乃姓蒲,后子孙昌盛。芦苇也,合生陂泽间,而生于室,非其常矣,君后必有分茅之贵。三节者,传节钺三人,公其志之。"全忠后事李可举,为戎校,诸将逐可举而立全忠,累加至检校太尉,临戎甚有威*。全忠死,子匡威,为三*所逐。弟匡俦,挈家赴阙,至沧州景城,为卢彦盛所害。先是匡威少年好勇,不拘小节,以饮博为事。曾一日与诸游侠辈钓于桑乾赤栏桥之侧,自以酒酹曰:"吾若有幽州节制分,则获大鱼。"果钓得鱼长三尺,人甚异焉。(出《北梦琐言》)

  
  唐乾符末年。有个范阳人叫李全忠。从小就精通《春秋》,喜欢*谷子的学问。曾经做棣州司马。忽然在他所住的屋里长出了一棵芦草,有一尺长共三个芦节。他心里觉得奇怪,把这事告诉了别驾张建章。张建章是一位通今博古的人,就说:"过去蒲洪把生长在池沼中的长有九个节的蒲草看作是吉祥的征兆,才改姓蒲的,后代子孙很兴盛。芦草应生长在池塘和沼泽地里,可是长在屋里,这可不是寻常的事了。你以后一定能做高官,芦草长有三个竹节,这表明官位可以传递三人,你可记住我的话。"李全忠后来辅佐李可举,做戎校,但各位将官把李可举撵走了,而推举了李全忠,这样全忠官位一直做到检校太尉。临阵打仗特别有威严。全忠死后,他的儿子匡威被三*撵走。匡威的弟弟匡俦,带着家眷奔赴京城,到沧州景城的时候,被卢彦盛杀害了。先前匡威年少好跟人斗,又不拘小节,整天靠饮酒贿博活着。曾经有一天,和许多游客们在桑乾赤栏桥的旁边钓鱼,自己把酒洒在地上说:"我如果有幽州节制官的缘份,就应钓个大鱼上来。"果然他钓了一条三尺长的大鱼。人们都感到特别的奇怪。

  
  侯弘实

  
  侯弘实,本蒲坂人也。幼而家贫,长为*外子弟,年方十三四。常寐于檐下,天将大雨,有虹自河饮水,俄贯于弘实之口。其母见,不敢惊焉。良久,虹自天没于弘实之口,不复出焉。及觉,母问有梦否,对曰:"适梦入河饮水,饱足而归。"母闻之默喜,知其必贵矣。后数月,忽有蜀僧诣门求食。临去,谓侯母曰:"女弟子当有后福,合得儿子力。"侯母呼弘实出,请僧相之。僧视之曰:"此蜺龙也。但离去乡井,近江海客宦,方有显荣。"又曰:"此子性识惨*,必有生灵之患。倘敬信三宝,即得善终。"言讫而去。弘实后果自行伍出身,至于将领。同光三年,从兴圣太子收蜀。蜀平之后,无何,与陕府节度使康延孝等作叛。及延孝诛灭,弘实得赦,寻为眉州刺史,节度夔州。复自宁江,迁于黔府,一州二镇,皆近大江,官业崇高。敬奉三宝,信心无怠。然于临戎理务,持法御下,伤于严酷,是知蜀僧所云不谬矣。(出《鉴戒录》)

  
  侯弘实,本是蒲坂人,从小家里很贫穷,长期是*外子弟,年龄才十三四岁。一天曾在屋檐的下面睡觉,天将要下起大雨,有条彩虹在河中喝水,一会就钻进了弘实的口里。他的母亲看见了,不敢惊动他。很长时间,这条虹才全部的进入了嘴里,不再出来了。等弘实睡醒时,母亲就问他做梦了没有,他回答说:"刚才梦见到河里喝水,饱饱的喝了一顿才回来。"母亲听了默默地高兴。知道弘实将来一定有出息。几个月后,忽然有个四川的和尚到弘实家门前要吃的,临走时对侯母说:"你应当有后福,全靠儿子的力量。"侯母把弘实叫出来,让和尚给他相面,和僧看了看弘实说:"这个孩子是条蜺龙,但要离开乡井,接近江海去做官,才能有显耀的机会。"和尚又说:"这个孩子性情残忍*辣,一定要有人命的祸患。倘若敬奉信仰佛门,就能得到好的归终。"说完和尚就走了。弘实后来果然在*队里做了将领。同光三年,跟从兴圣太子收复四川。四川平定以后不久,他和陕府节度使康延孝等叛乱,等康延孝被诛杀以后,侯弘实才被赦免。不久做了眉州刺史。夔州节度使又从宁江迁到了黔府。一州三镇都靠近大江,他官位很高,敬奉佛教十分虔诚,专心不倦,然而在*队上从事管理,持法严厉,过于惨酷。因此知道四川的和尚所说的一点也不错。

  
  戴思远

  
  梁朝将戴思远,任浮阳日,有部曲毛璋,为性轻悍。常与数十卒追捕盗贼,还宿于逆旅,毛枕剑而寝。夜分,其剑忽大吼,跃出鞘外。从卒闻者,愕然惊异。毛亦神之,乃持剑咒曰:"某若异日有此山河,尔当更鸣跃,否则已。"毛复寝未熟,剑吼跃如初,毛深自负之。其后戴离镇,毛请留,戴从之。未几,毛以州归命于唐庄宗,庄宗以毛为其州刺史。后竟帅沧海。(出《玉堂闲话》)

  
  后梁朝大将戴思远,在浮阳任职时,有部下叫毛璋的人,此人性情轻躁强悍。曾和数十人一齐追捕盗贼。回来的时候在旅馆住宿,毛璋枕着宝剑睡觉。半夜,那宝剑忽然的大声吼叫着跳出了剑鞘。跟从的人听到了叫声都惊恐诧异,毛璋也感到神奇,于是他就拿着宝剑祷告说:"我如果他日能占据这里的山河,你应当再鸣叫跳跃,如果不能,就请停止。"毛璋祷告完就又睡下了。还没等睡熟,那宝剑又象原来一样吼叫跳跃起来。毛璋非常自信,那以后戴思远要离开镇里,毛璋请求留下来,被同意了。没有多久,毛璋连同这个州都归顺了后唐庄宗,庄宗让毛璋做了这个州的刺史,后来竟统帅了天下。

  
  张篯

  
  密牧张篯少年时,常有一飞鸟,状若尺鷃,衔一青铜钱,堕于张怀袖间。张异之,常系钱于衣冠间。其后累财巨万,至死物力不衰。即飞鸟堕钱,将富之祥也。(出《玉堂闲话》)

  
  密牧张篯小时候,曾有一只形状象一尺多长的鷃鸟那样的飞鸟,口中含着一枚青铜钱,掉在了张篯的怀袖里。张篯感到很奇怪,就把这枚铜钱系在了衣帽上,那以后他积累的财物上万,到他死的时候,财物富庶不减,这就是飞鸟投钱,是富裕的吉祥征兆。

  
  齐州民

  
  齐州有一富家翁,郡人呼曰刘十郎,以鬻醋油为业。自云:"壮年时,穷贱至极,与妻佣舂以自给。忽一宵,舂未竟,其杵忽然有声,视之,已中折矣。夫妇相顾愁叹,久之方寐。凌旦既寤,一新杵在臼旁,不知自何而至。夫妇前视,且惊且喜。自是因穿地,颇得隐伏之货。以碓杵为神*所赐,("赐"原作"伤",据明抄本改。)乃宝而藏之。遂弃舂业,渐习商估。数年之内,其息百倍,家累千金。夫妇神其杵,即被以文绣,置于匮匣中,四时致祭焉。"自后夫妇富且老,及其死也,物力渐衰,今则儿孙贫乏矣。(出《玉堂闲话》)

  
  齐州有一家富翁,郡里的人都叫他刘十郎,以卖醋卖油为职业。自己说:"年轻时,家里贫穷得很,和妻子给人家舂米来维持生活。忽然有一天晚上,正在舂米,那舂米的棒子突然发出了声音,一看,棒子已折断了。夫妻二人互相看着十分忧愁叹息,好长时间才睡下。天快亮醒后,有一个新的舂米棒子在石臼的旁边,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夫妻二人上前一看,又惊讶又高兴。从这时开始,在挖地时得了很多隐埋在地下的财物。所以就认为舂米的工具碓杵是神*所恩赐的,就把它看成是宝贝收藏了起来。接着就放弃了舂米的活计,渐渐地做起了买卖。几年之内,就获得了百倍的利息。家里积累了千金。夫妻把那舂米的棒子看作是神物,就用彩色的绣花绸子包了起来放在了柜匣里,一年四季都要祭奠。从这以后夫妻也就富足起来,并且也渐渐的老了。等他们死了以后,物力渐渐的差了,现在他们的儿孙又都贫穷了。

  
  朱庆源

  
  婺源尉朱庆源,罢任方选,家在豫章之丰城。庭中地甚爽垲,忽生莲一枝。其家骇惧,多方以禳之。莲生不已,乃筑堤汲水以回之,遂成大池,芡荷甚茂。其年,庆源选授南丰令。后三岁,入为大理评事。(出《稽神录》)

  
  婺源尉朱庆源,被罢了官待选时,家住在豫章的丰城。庭院的地势很高土质很干燥。忽然长出了一棵莲花,他们全家都很震惊而且害怕,千方百计来祭祷消灾。莲花不停地长着,就筑起大堤抽水来浇灌它,于是就变成了大池塘。芡和荷花生长的特别茂盛。这一年,朱庆源被选授了南丰令。后三年,又晋升做了大理评事。

第一百三十九 征应五(邦国咎征)

  
  池阳小人 背明鸟 王琬 张聘 张林 东瀛公 长广人 *丘村 韩僧真洛阳金像 梁武帝 惠炤师 周靖帝 苏氏 突厥首领 陈后主 渭南人 猫*长星 大乌 虾蟆 幽州人 默啜 张易之 孙俭 太白昼见

  
  池阳小人

  
  王莽建国三年,池阳有小人,长一尺余,或乘马,或步行,操持万物,小人皆自相称。三日乃止。莽甚恶之。自后兵盗日盛,而竟被杀。(出《广古今五行记》)

  
  王莽建国三年,池阳发现了小人。有一尺多高,有的骑着马,有的步行,所有的东西都能操持料理。他们自己都互相称小人。三天就没有了。王莽非常厌恶。从这以后兵匪盗匪四起并且一天比一天厉害,王莽最终被杀死。

  
  背明鸟

  
  *龙元年,吴始都武昌。时越雟之南献背明鸟,形如鹤状,止不向明,巢常对北,多肉少毛,其声百变,闻钟磬笙竽之声则奋翅摇头。时人以为吉瑞。是岁迁都建业,殊方多贡珍奇。吴人语讹,呼为背亡鸟。国中以为大妖,不及百年,当有丧乱背叛流亡之事,散逸奔逃,墟无烟火。果如斯言。后此鸟不知所在。(出《王子年拾遗记》)

  
  *龙元年,吴国开始首都在武昌。当时越雟的南面献来了一只背明鸟。形状好象仙鹤,它不对着亮处呆着,朝北筑鸟窝。鸟的肉多而羽毛少,它的叫声变化多端。如果听到了钟磬笙竽等乐器的声音,它就会展开翅膀摇动着脑袋翩翩起舞。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这年吴迁都到建业。许多地方都进奉了很多的珍奇瑰宝。吴人发音不同,叫成背亡鸟。国中的人都认为是大妖,不到百年,应当有丧乱背叛、流亡的事情发生。百姓失散到处奔逃,一片废墟没有烟火。果然象吴人所说,后来这鸟也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王琬

  
  晋武帝太康七年,郊坛下有一白狗,高三尺,光色鲜明,恒卧坛侧。觉见人前则去。骑督王琬,以骏马追之。狗徐行,马不可及,射又逃,琬去复还。郊丘非狗所守,后遂大乱。又武帝时,幽州有狗,鼻行地三百余步。帝不思和峤之言而立惠帝,以致衰乱。(出《郭颂世语》,明抄本"颂"作"颁")

  
  晋武帝太康七年,在郊坛下有一条白狗,高三尺,毛色光亮鲜明。常常趴在坛的旁边。发觉有人上前就离开了。骑督王琬,骑着骏马追赶,狗慢慢的走,但是马却追不上。用箭射,可是狗又逃掉了。王琬走了狗又返回来。郊丘不是狗能看守的,后来就发生了战乱。另外,武帝的时候,幽州有狗,能用鼻子在地上走三百多步。预兆反映在武帝不考虑和峤的话而立了惠帝。到了衰落混乱的地步。

  
  张聘

  
  晋惠帝太安中,江夏张聘所乘牛言曰:"天下乱,乘我。"聘惧而还。犬又言曰:"归何早?"寻牛人立而行。聘□□□□曰:"天下将乱,非止一家。"其年张昌作乱,先("先"明抄本作"将"。)略江夏,众推为("江夏众推为"五字原空阙,据*本补。)帅。于是五州残乱,聘方族灭。(出《广古今五行记》)

  
  晋惠帝太安年间,江夏张聘所骑的牛张嘴说话了。牛说:"天下乱,就骑上我。"张聘十分害怕,就回到了家里。而狗又说:"为什么回来得这样早?"不久牛象人那样的直立行走。张聘说:"天下将要大乱,不只是一家。"那年张昌作乱,将要侵略江夏,江夏的百姓推举张聘做帅。在这时,天下大乱,张聘全家族都被消灭了。

  
  张林

  
  晋怀帝永嘉中,嘉兴张林有狗名阿永。时天下饥荒,狗行欲倒。林言:"阿永汝言得肉(明抄本"言"作"前","肉"作"食")。"故健,今饿不复行耶。狗忽语云:"我道天下人饥死!"狗语不已,闻者怖走。时天下荒乱,帝没于胡。(出《广古今五行记》)

  
  晋怀帝永嘉年间,嘉兴有个叫张林的有一条狗,名叫阿永。当时天下闹饥荒,狗走起路就要倾倒。张林说:"阿永,说话给你肉吃。"狗以前健壮,现在饿得不能走路了。狗忽然说:"我说天下的人都因饥饿而死。"狗说个不停,听到的人都十分恐怖的吓跑了。当时天下正闹荒乱,怀帝死于胡。

  
  东瀛公

  
  晋东瀛公腾,字元迈,以永嘉元年镇邺。时大雪,当其门前方十数步,独液不积。腾怪而掘之,得玉马,高尺许,齿皆缺。腾以为马者国姓,称吉祥马。或谓马无齿则不食。未几,晋大乱。(出《异苑》)

  
  晋东瀛公名腾,字叫元迈,在永嘉元年时镇守邺。当时雪下得很大,在他门前十多步的地方连水点都没有,东瀛公腾觉得很奇怪,就用锹挖那里,结果挖出了一个用玉做的马。有一尺多高,没有牙齿,东瀛公腾认为这马是国王的姓,称它是吉祥之物。有人说马没有牙齿就不能吃东西。不久,晋就大乱。

  
  长广人

  
  宋文帝元嘉末,长广人病瘥,便能食而不得卧,一饭辄觉身长。如此数日,头遂出屋。段究为刺史,度之为三丈,复还渐缩如旧,经日而亡。俄而文帝为元凶所害。(出《广古今五行记》)

  
  宋文帝元嘉末年,有个长广人得了疫病。只是能吃东西而躺不下,吃一顿饭就发觉身子长长了,象这样的十多天,头就长出了屋子。段究当时是刺史,他估计该时长广人有三丈高。过了些时候又渐渐的缩短,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过了几天就死了。不久,文帝就被元凶所杀害了。

  
  *丘村

  
  宋江陵*丘村,有羊生羔,两头一颈,在上者鸣,在下者不鸣。俄而刘义、司马休之相继作乱,人多兵死。(出《渚宫旧事》)

  
  宋朝江陵的*丘村,那里有一只羊生下了一个羊羔,在脖子上面长了两个脑袋。长在上面的能鸣叫,长在下面的不能鸣叫。不久刘义、司马休相继叛乱。许多人在叛乱中战死。

  
  韩僧真

  
  后魏肃宗熙平二年,并州祁县人韩僧真女,从母右肋而出。胡太后令付掖庭养之。太后临朝,为元乂、刘腾幽于永巷,后竟被尔朱荣沈于河。魏室因兹大乱。(出《广古今五行记》)

  
  后魏肃宗熙平二年的时候,并州祁县人韩僧真的女儿,从她母亲的右肋下生出来,胡太后就叫人把她送到了宫庭中宫嫔居住的地方抚养。等太后上朝,那个女孩就被元乂、刘腾在永巷给囚禁了。后来竟然被尔朱荣给扔到了河里淹死了。魏因此就发生了叛乱。

  
  洛阳金像

  
  后魏普泰元年,洛阳金像生毛眉鬓发,悉皆具足。尚书左丞魏季景谓人曰:"张天锡有此事,其国遂灭,此亦不祥之征。"至明年,而广陵被废死焉。(出《洛阳伽蓝记》)

  
  后魏普泰元年的时候,洛阳的金像忽然长出了眉毛头发,全都齐备长全了。尚书左丞魏季景对人说:"张天锡时有过这种事,他的国家于是就灭亡了,今天这种现象,也是不祥的征兆。"果然到了第二年,广陵被废弃而亡。

  
  梁武帝

  
  梁武帝大同元年,幸玄武湖。湖中鱼皆骧者,见于水上,若顾望焉,帝入宫方没。此下人将举兵睥睨乘舆之象。寻有侯景之乱。(出《广古今五行记》)

  
  梁武帝大同元年时,武帝到玄武湖游赏,湖中的鱼都仰起头来,露在水面上。好象向四处张望。等武帝回宫时鱼才进到了水里。这是有人将要举兵侧目窥察皇上乘车的象征,不久就有侯景发动了叛乱。

  
  惠炤师

  
  齐末惠炤师者,不知从何许而来。骑一竹枝为马,振策驰驿,盘躄回转。或时厉声云:"某处追兵甚急,何不差遣?"遂放杖驰走,不遑宁息。或晨往南殿,暮至北城。如其所言,果有烽檄之急。每遥见黑云飞乌群豕,但是黑之物,必低身恭敬。忽自称云,伏喽罗语。国人见者,莫不怪笑。京内咸识。不知名字者,呼为伏喻调马。("伏喻调马"四字原阙,据明抄本补。)齐未动之前,惠炤走杖马,来到殿西骑省,密告诸贵唐邕等,急救东方,吴儿大欲入,晓夕孜孜,守阙不去。数日,吴明彻自广陵北侵淮楚。国家遣兵将救,始集兵马。惠炤已去城四十里,于白壁南待*,指麾号令。大将至,谓齐安王高敬德曰:"努力,好慎浆水!"后吴人纵水淹渍,齐*多有伤没。在京百官朝集,惠炤亦骑杖执策,立于武成之后。敕付天平寺,常令三人守之。勿("勿"原作"忽",据明抄本改。)听浪语。炤狂言如旧,不可止约。后于天平寺宿,与一大德僧共密语:"天地开辟,上古无为。#39;下至君臣父子、道德仁义、老经佛法,优劣多少?"凡所顾涉幽隐之事,无所不论。迨至天晓将去,谓曰:"慎莫漏我此语!若泄,打杀汝。"去后,此僧语一二老宿名德者云,伏喻乃是大圣人,非寻常,不可轻忽。闻其所说,诸佛得道者,咸经亲事,序述犹如指掌。见语勿道,恐诸不知,怀骄慢心,将来获罪,所以相告。午后,惠炤密将拳石手巾裹来,语此僧云:"戒你莫说乃不能忍。"以巾打之,一下死。寺家执以奉闻,恕而不问。齐将破之时,北宫东北角割十步为弘善寺,惠炤曾到寺宿。其夜骞墙住太后宫院,盗入宫人房里,被捉。炤曰:"不久人人皆入,何为独自约我?"又以状奏,诏复舍之。时宫校贵人内外戚妃媵出家者,朔望参谒,车马衣服,侍从绮丽。惠炤寻逐车后,眼语挑弄,云:"罢道之日,与我作妇。"官者驱逐。且语且前。贵人等以炤狂悖,为后主所容,但笑而不责。每逢见僧众,则恶骂嗔打,手执砖瓦,不避头面。云:"无用之时除剪!"僧徒值者亦必避之。于后失经五六日,忽复自来,则厕上而眠。或把杖坐睡。云:"官府甚多,*马遍满,昼夜供承,不可周悉。图籍不得不造。及周兵入晋阳,炤到太后寺浮图前,合掌落泪云:"法轮倾!"即伏地不起。武帝平东夏,不收图籍,府库典诰,州县户口,洛京故实,并为*人毁弃。至今大比民贯,("至今大比民贯"六字原缺。据明抄本补。)创始营造。炤所说造籍,悉符验焉。而炤竞不知所在。(出《广古今五行记》)

  
  齐末有个叫惠炤师的,不知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骑着一根竹枝当做马,挥动的鞭子奔跑驰骋,盘着瘸腿来回旋转。有时厉声说:"某地方追兵非常急迫,为什么不派遣我。"于是就放下竹杖快速的奔跑,没有时间休息。有时早晨去南殿,晚上又到北城,象他说的那样,果然有报警的消息特别紧急。每当他远远的看见黑色的乌云,飞翔的乌鸦,成群的猪,只要是黑色的东西,一定要低下身子,表现得很严肃很有礼貌的样子。有时忽然的自己说自己是埋伏的盗匪。国内的人看见他的,没有不感到奇怪并讥笑他的。京城里的人全都认识他。但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都叫他是伏喻调马。齐末没发生动乱以前,惠炤骑着竹杖快速奔跑,来到殿西骑省,偷偷告诉诸贵唐邕等人,赶紧救助东方,吴人将要攻进来了。而他白天晚上非常勤勉的守着城不肯离开。几天后,吴明彻从广陵北侵入淮楚。朝廷派兵准备救助,刚开始集合兵马,惠炤已经离开城有四十里远了。他在白壁的南面等侍着*队,指挥号令。就象大将*到了一样,他对齐安王高敬德说:"要努力,做好防水的准备。"果然后来吴人放水淹渍,齐*死伤的人很多。在京城的百官纷纷上朝,惠炤也骑着竹杖,拿着马鞭,站在武成的后面。诏书下达,把惠炤交给天平寺,常常叫三个人看守他。不要听他的放纵的话。惠炤仍然象原来那样的狂言乱语,没有谁能拦阻限制他。后来惠炤住在天平寺,和一个名叫大德的老和尚一齐偷偷的议论着。从开天辟地、上古没有统治,一直谈到了君臣父子,仁义道德,老经佛法,有多少好的,多少坏的。凡是所涉及到的不公开的事情,没有不议论到的。等到天亮才离开。惠炤对老和尚说:"千万不要泄露我说的这些话。如果泄露出去,就打死你。"惠炤走后,这个老和尚就告诉了一两个有资格有名望的人说:"惠炤是个大圣人,并不是寻常的人。不可以对他轻视疏忽。听他所说的这些事,许多修行圆满的有道德的人,都亲自经历过,他叙述的了如指掌,你们听见这些话不要说出去,我恐怕你们不了解他,而对他怀有傲慢的想法,将来得罪了他,所以才把这些话告诉你们。"午后,惠炤偷偷的把拳头大小的石头用手巾包裹着来了。对这个老和尚说"告戒你不要说出去,你却不能忍耐。"说完就用手巾打他,只打了一下就把和尚给打死了。寺里就写了状子告他,而皇上却宽恕了他。齐国将要灭亡的时候,在北宫的东北角割舍了十步的地方做了弘善寺,惠炤在寺里住,那天夜里他就跳墙去了太后的宫院。偷着进到宫人的房里,被捉住了。惠炤说:"不久人人都会进来,为什么要单独的约束我?"人们又写了状子上奏,结果诏令又把他放了。当时宫里的贵人和朝庭内外的亲戚妃子,宫女出家的人,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那天,都会叩拜皇上。骑着马坐着车来的人很多,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惠炤就跟在车后边,眉目传情般挑弄她们说:"等你们停止修道的时候,给我做媳妇。"官差撵他走,他就一边说一边往前走,贵人们都认为惠炤是个疯子,被后主所宽容,只是讥笑他而不责备他。惠炤每当看见和尚们,就厌恶谩骂并发怒的打他们。手里拿着砖瓦,不管是头还是脸直打过来,说:"没用的时候就全都去掉。"和尚们碰上他的也一定要躲开他。在这以后失踪了五六天,忽然又自己来了,就在茅厕里睡觉,有时手把着竹杖坐着睡。说:"官府这么多,*队马匹遍地是,白天黑夜都承担着供求的任务不可以不周悉。所以疆域图和户口册不能不制作。"等到周兵进入晋阳时,惠炤到太后寺浮图前,合掌落泪说:"法规倾覆了。"说着就趴在地上不起来了。武帝平定了东夏,没有收藏疆域图和户口册,府库里的经典诰命,州县的户口,京城里的故事史实,一起被*人毁弃。到现在大比三年一次调查人口,考查官克之制为百姓所习惯,才开始谋求制作。惠炤所说的制作户口册的事,全都符合应验了。而惠炤竟然不知到哪里去了。

  
  周靖帝

  
  周靖帝大象元年夏,荥阳汴水北,有龙斗。初见白光直属天,自东方而来,有白龙长十许丈,西北向,舐掌而鸣。西北有黑龙,亦乘云而至。风雷相击,乍合乍离,暴雨大注,自午至申。白龙升天,黑龙坠地。复有大鲤鱼三,从小鱼无数,乘空而斗。雷雨又甚,大风发屋,至瞑乃止。鱼不复见。明日,有两黑蛇,大者长丈五,小者半之,并伤腰颈,死于窦前。黑蛇者,周天元帝及靖帝之象,大鱼三而斗者,尉迟回、王谦、司马消难,("消难"二字原阙。据明抄本补。)三方起兵乱之异。(出《广古今五行记》)

  
  周靖帝大象元年夏天,荥阳汴水北面,有龙争斗。刚开始看见白光直连接天空,一会从东方来了一条白龙,有十多丈长,面向西北用舌头舔着脚掌大声的鸣叫。在西北面有条黑龙,也乘着云彩到了。风雷撞击,忽然合拢,忽然分离,一会的工夫暴雨倾盆,从午时一直下到申时。这时白龙升上了天空,黑龙坠落到地上。又有三条大鲤鱼,有无数条小鱼跟从着,在空中争斗,这时雷雨又特别的大,大风刮坏了房屋,到了天黑时才停止。鱼再也看不见了。第二天,有两条黑蛇,大的有一丈五尺长,小的有大的一半长。两条蛇的腰和脖子都受了伤,在洞前死了。黑蛇则是周天元帝及靖帝将要死的预兆,那三条大鱼争斗是尉返回、王谦、司马消难三方起兵叛乱的异常征象。

  
  苏氏

  
  周靖帝大象中,阳武苏氏,家临河。闻园中有犬声,往视之,见三兽,状如水牛,一*一赤一黑者。斗久之,黑者死,*赤者俱入于河。黑者周所尚色也,死者灭亡之象。后数岁,周遂灭。隋有天下,旗牲尚赤,戎服尚*。(出《广古今五行记》)

  
  周靖帝大象年间,阳武有个姓苏的,家靠近河边。一天听到园子里有狗叫的声音,就去看,看见了三个野兽,形状象水牛的样子。一个*色的,一个红色的,一个黑色的,争斗了好长时间,结果黑的死了,那*的和红的都跳入了河里。黑色,是周所崇尚的颜色。死的是灭亡的预兆。几年以后,周就灭亡了。隋得到了天下以后,旗帜和祭祀的用品都崇尚红色,战服崇尚*色。

  
  突厥首领

  
  隋开皇初,突厥阿波未叛之前,有首领数十骑,逐一兔至山。山上有鹿,临崖告人云:你等无事触他南方圣人之国,不久当灭。俄而国内大乱。(出《广古今五行记》)

  
  隋朝开皇初年,突厥阿波没有叛乱以前,有十多个骑马的首领,追赶一只兔子追到山上。山上有一只鹿,靠在山崖旁告诉人们说:"你们不要常触犯南方圣人的国家,不久就当灭亡。"很快国内就发动了叛乱。

  
  陈后主

  
  陈后主时,秣陵有泉,深不可测,产鱼鳖甚众。恒有声如牛,邑人惧之,不敢犯。无何,忽见牛头于岸下,里民牵而出之。于是争捕,其鱼乃尽。江东旧以牛头山为天关,今牛头已获,葢示国将灭而关毁也。后年,隋平陈。(出《广古今五行记》)

  
  陈后主时,秣陵有一个大泉。深得不能测量。泉里出产鱼鳖特别多。常常能听到泉里有牛叫的声音,城里的人非常害怕,谁也不敢去泉里打鱼,没有多久,就在泉的岸边忽然看见了牛头,老百姓就把它拉了出来。于是人们就争着捕捞,那泉里的鱼就没有了。江东过去把牛头山做为天关,现在牛头已经被获了,这大概是启示着国家将要灭亡而天关毁坏了。两年后,隋平定了陈。

  
  渭南人

  
  隋时,渭南有人寄宿他家。夜中闻二豕对语,其一曰:"岁将尽,阿耶明杀我供岁,何处避之?"其一答曰:"可向水北妇家,"因相随而去。天将晓,主人觅豕不得。宿客言状,至人如其言得豕。其后蜀王秀得罪,将杀,乐平公主救之得全。后数岁而帝崩,天下大乱,秀竟被诛。(出《广古今五行记》)

  
  隋朝时,渭南有个人借宿别人家里。晚上他听到了两头猪的对话。其中一头猪说:"快要过年了,阿爷明天就要杀了我过年。到什么地方躲避呢?"另一头猪回答说:"可以去河北的一个妇女家里躲避。"于是两头猪就一起离开了。天刚亮,主人寻找猪却没有找到。借宿的人就将听到的话跟主人都说了。主人按照他说的地方找到了猪。那以后,四川王秀犯了罪,将被处死,被乐平公主救了,得到了保全。以后的几年里,皇帝死了,天下发生了动乱,王秀终于被杀,那猪大概预兆他们了。

  
  猫*

  
  隋大业之季,猫*事起。家养老猫为厌魅,颇有神灵,递相诬告。京都及郡县被诛戮者,数千余家。蜀王秀皆坐之。隋室既亡,其事亦寝。(出《朝野佥载》)

  
  隋朝大业年间,发生了猫闹*的事。家里养的老猫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魅。猫很有神灵,传送着诬陷的告密,所以京城以及郡县里被杀的有好几千家。四川王秀也因此被定了罪,隋朝灭亡以后,猫闹*的事也就停止了。

  
  长星

  
  唐仪凤年中,有长星半天,出东方,三十余日乃灭。自是吐蕃叛、匈奴反、徐敬业乱、白铁余作逆、博豫骚动、忠万强梁、契丹翻营府、突厥破赵定,麻仁节、张玄遇、王孝杰等,皆没百万众。三十余年,兵革不息。(出《朝野佥载》)

  
  唐朝仪凤年间,在天空中有长星占了半个天,出现在东方,三十多天才消逝了。从这时开始就有吐蕃叛变、匈奴造反、徐敬业作乱、白铁余叛逆、博豫骚动、忠万强横、契丹越过了营府、突厥突破了越定,麻仁节、张玄遇、王孝杰等一共死了一百多万人。三十多年,战争没有停止。

  
  大乌

  
  唐调露之后,有乌大如鸠,色如乌雀,飞若风声,千万为队。时人谓之鵽雀,亦名突厥雀。若来,突厥必至。后则无差。(出《朝野佥载》)

  
  唐朝调露年间以后,有乌鸦象鸠鸟那样大,颜色象麻雀。飞起来好象是刮风的声音,成千上万的排成队,当时的人叫它是厥雀,又叫它突厥雀。如果是大鸟飞来,那么突厥也一定到了。后来果然没有错。

  
  虾蟆

  
  唐高宗尝患头风,召名医于四方,终不能疗。宫人有自陈世业医术,请修药饵者,帝许之。初穿地置药炉,忽有一虾蟆跃出,色如*金,背有朱书武字。宫人不敢匿,奏之。帝颇惊异,遽命放于苑池。宫人别穿地,得虾蟆如初。帝深以为不祥,命杀之。其夕,宫人暴卒。后武后竟革命。(出《潇湘录》)

  
  唐高宗曾经得了头风病。到各地寻找名医,但最终没能治好。宫中有个人说是世代从事行医的职业,请求炼治药物,皇帝答应了他的要求。开始挖地安置炼药的炉子,忽然有一个蛤蟆从地里跳了出来,颜色好象*色的金子一样,背上写有红色的"武"字。宫人不敢隐瞒,就把这件事向皇帝禀告了。皇帝很是惊讶奇怪,立刻命人把它放到了园林的池子里。宫人又在别的地方挖地,结果又挖得蛤蟆,就象开始挖出来的那个一样。皇帝认为这是不吉祥的征兆,就让人把它杀了。那天晚上,宫人突然死了,后来武后竟然居尊夺得帝位。

  
  幽州人

  
  天授中,则天好改新字,又多忌讳。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云:"国字中或,或乱天象。请□中安武以镇之。"则天大喜,下制即依。月余,有上封者云:"武退在□中,与囚字无异。不祥之甚。"则天愕然,遽追制,改令中为八方字。后孝和即位,果幽则天于上阳宫。(出《朝野佥载》)

  
  天授年间,武则天有喜欢改字造新字的习惯,但又多有忌讳。有个幽州人叫寻如意的,呈上了一封信说:"#39;国#39;字里面是个#39;或#39;,而#39;或#39;是天下大乱的象征。请在#39;口#39;里写上#39;武#39;字来镇住它。"则天看后非常高兴,就下令按照要求造字。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又有一个人呈上一封书信说:"#39;武#39;退在#39;口#39;里,这和#39;囚#39;字没有什么两样,这是非常不吉祥的。"则天看后,非常惊讶。立刻追回了命令,改令#39;口#39;中为八方那个字。后来孝和做了皇帝,果然在上阳(意照八方)宫囚禁了武则天。

  
  默啜

  
  唐长安二年九月一日,太阳蚀尽,默啜贼到并州。至十五日,夜月蚀尽,贼并退尽。俗谚云:枣子塞鼻孔。悬楼阁却种。又云:蝉鸣蛁蟟唤,黍种糕糜断。又谚云: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鹊巢下近地,其年大水。(出《朝野佥载》)

  
  唐朝长安二年的九月一日,太阳全被遮蔽了。这天默啜贼就到了并州。到了十五日这天晚上月亮也全被遮蔽了。而默啜贼又全都退了出去。世上流传的谚语说:"如果枣子塞进鼻孔,那么种子就要悬挂在楼阁上推迟耕种。"又说:"如果蝉鸣叫,种植黍米就不能丰收。"又有谚语说:"春天甲子日下雨,就要千里大旱;夏天甲子日下雨就会发大水;秋天甲子日下雨,庄稼的头上就会长出枝杈;天鹅在距离地面很近的地方筑窝,那年就要发大水。

  
  张易之

  
  唐长安四年十月,阴雨雪,一百余日不见星。正月诛逆贼张易之、昌宗等,则天废。(出《朝野佥载》)

  
  唐朝长安四年十月的时候,天气阴暗雨雪连绵,一百多天看不见星星。到了正月杀了逆贼张易之、昌宗等人,废除了武则天。

  
  孙俭

  
  唐幽州都督孙俭之入贼也,薛讷与之书曰:"季月不可入贼,大凶也。"俭曰:"六月宣王北伐,讷何所知?有敢言兵出不复者斩。"出*之日,有白虹垂头于*门。其夜,大星落于营内。兵将无敢言者。*行后,幽州界内鸦乌鸱鸢等并失,皆随*去。经二旬而*没,乌鸢食其肉焉。(出《朝野佥载》)

  
  唐朝幽州都督孙俭发兵讨贼,薛讷给他一封信说:"月末不可以发兵,这是最不吉利的。"孙俭说:"六月宣王北伐,薛讷怎么知道,有敢再说不发兵的就杀了他。"*队出发的那天,有一道白虹在*门前,垂下了头。那以后,又有大星星坠落在*营内,但兵将没有敢说的。*队出发后,幽州境内的乌鸦和鸱鸢鸟全都没有了,都跟着*队去了。过了二十天*队就被消灭了,而乌鸦和鸱鸢鸟都来吃他们的肉。

  
  太白昼见

  
  唐延和初七日,(按《通鉴》二百十:"延和秋七月彗星出西方","日"疑是"月"。)太白昼见经天。其月,太上皇逊帝位。此易主之应也。至八月九月,太白又昼见,改元先天。至二月七日。(按《唐书·玄宗纪》:"先天二年七月甲子诛太平公主萧至忠岑义等","二月七日"疑是"二年七月"。)太上皇废,诛中书令萧至忠、侍中岑羲,流崔湜,寻诛之。(出《朝野佥载》)

  
  唐朝延和年初正月七日,太白星显示在白天。那日,太上皇辞让帝位。这是改换国主的预兆啊!到了八月九月,太白又在白天看见了。国改年号"先天"。明年二月七日,太上皇被废除,杀了中书令萧至忠,侍中岑羲。流放了崔湜,不久也把崔湜杀了。

第一百四十 征应六(邦国咎征)

  
  大星 火灾 水灾 僧一行 汪凤 僧普满 秦城芭蕉 睿陵僧 兴圣观 骆驼杖

  
  大星

  
  唐开元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夜,大流星如瓮。或如盆大者,贯北斗,并西北落。小者随之无数。天星尽摇,至晓乃止。("止"原作"上"。据明抄本、*本改。)七月,襄王崩,谥殇帝。十月,吐蕃入陇右,掠羊马,杀伤无数。其年六月,大风拔树发屋,长安街中树,连根出者十七八。长安城初建,隋将作大匠高颖所植槐树,殆三百余年,至是拔出。终南山竹,开花结子,绵亘山谷,大小如麦。其岁大饥,其竹并枯死。岭南亦然。人取而食之,醴泉雨面,如米颗,人可食之。后汉襄楷云:国中竹柏枯者,不出三年,主当之。人家竹结实枯死者,家长当之。终南竹花枯死者,开元四年而太上皇崩。(出《朝野佥载》)

  
  唐朝开元二年五月二十九日的晚上,有一个大流星象瓮那样大,还有象盆那样大的,贯北斗星,都坠落在西北方。小的跟着落下来的有无数个,天上的星星全都摇动了。到天亮时才停止。七月襄王死了,死后给"殇帝"称号。十月吐蕃进入了陇右,掠夺羊马,死伤了无数。这年的六月,大风将大树和房屋都给刮倒了,长安街上的树,连根拔出的十棵中就有七八棵,长安城刚开始建设时,隋将高颖领头所种植的槐树,大概有三百多年了。到这时被连根拔出。终南山的竹子,开花结子,布满整个山谷,大小就象是麦粒。那年天下闹饥荒,那些竹子也都枯萎而死。岭南的也是这样。人们都拿它来吃,醴泉下了面粉,象米粒,人可以吃它。后汉襄楷说:"国里的竹柏枯萎时,不出三年,国主当死,人家的竹子结了子而枯死的,家长当死。"终南山的竹子开花而枯死了,果然在开元四年的时候太上皇驾崩了。

  
  火灾

  
  开元五年,洪潭二州,复有火灾。昼日,人见火精赤燩燩,所诣即火起。东晋时,王弘为吴郡太守,亦有此灾。弘挞部人,将为不慎。后坐厅事,见一物赤如信幡,飞向人家舍上,俄而火起。方知变不复由人,遭爇人家,遂免笞罚。(出《朝野佥载》)

  
  开元五年,洪潭二州都发生了火灾。白天有人看见有火精红而干燥燥的,火精所到的地方就起了大火。东晋的时候,王弘做吴郡的太守,也发生了这样的火灾,王弘就用鞭子打他的部下,认为他们做事不小心。后来王弘在大厅处理事务,看见了一个东西红得象指挥行动的旗帜,飞到了人家的屋上,不一会就起了大火。才明白了发生的火灾不是由于人引起的。

  
  遭点燃的人家,于是免除了鞭打的惩罚。

  
  水灾

  
  唐开元八年,契丹叛。关中兵救营府,至渑池缺门,营于穀水侧。夜半水涨,漂二万余人。唯行纲夜樗蒲不睡,接高获免。村店并没尽,上阳宫中水溢,宫人死者十七八。其年,京兴道坊一夜陷为池,没五百家。初邓州三鸦口见二小儿以水相泼;须臾,有大蛇十围已上,张口向天。人或有斫射者,俄而云雨晦冥,雨水漂二百家。小儿及蛇,不知所在。(出《朝野佥载》)

  
  唐朝开元八年的时候,契丹叛乱,关中派兵救援营府。到了渑池的城门,驻扎在穀水的旁边。半夜里突然涨水,淹死了二万多人。只有行纲夜樗蒲不曾睡,他就上高处才幸免没有淹死。村店全被淹没,上阳宫里水满外流,宫里的人被淹死的十个里就有七八个。那年京城的兴道坊,一夜之间就塌陷变成了池塘,淹死了五百家。当初在邓州的三鸦口看见有两个小孩用水互相泼洒。不一会,有一条大蛇有十围多长,张着大口向着天。就有人砍射它,不久乌云满天大雨倾盆,天昏地暗,大水漂流淹死了二百多家。那小孩和蛇都不知道哪里去了。

  
  僧一行

  
  唐开元十五年,一行禅师临寂灭,遗表云:他时慎勿以宗子为相,蕃臣为将。后李林甫擅权于内,安禄山弄兵于外,东都为贼所陷。天宝中,乐人及闾巷好唱胡《渭州》,以回纥为破。后逆胡兵马,竟被回纥击破。国风兴废,潜见于乐音。时两京小儿,多将("将"原作"小"。据明抄本改。)钱摊地,于穴中更争胜负,名曰投胡。后士庶果投身于胡庭。两京童谣曰:"不怕上兰单,唯愁答辩难。无钱求案典,生死任都官。"及克复,诸旧僚朝士,系于三司狱,鞠问罪状,家产罄尽,骨肉分散,申雪无路,即其兆也。(出《广德神异录》)

  
  唐朝开元十五年的时候,一行禅师临死的时候,曾给皇帝留下了一封信说:"有一天,千万不要用宗子做相,蕃臣做将。"后来李林甫在朝庭内独揽大权,安禄山在朝庭外发动兵变,东都被逆贼所攻破。天宝年间,那些乐人以及里巷都喜欢唱胡地的《渭州》曲,唱回纥为"破"音。后来逆胡安禄山的兵马,竟然被回纥所打败。因此说国家形势的好坏,在乐音里可以暗示出来。当时两京的小孩,大多数喜欢把钱摆在地上,在穴中争夺胜负。并把这种做法叫做"投胡"。以后士大夫和庶民果然投身到了胡庭。两京有童谣说:"不怕上兰单,唯愁答辩难。无钱求案典,生死任都官。"等到夺回了被占领的地方,那些从前的官吏及士大夫们被绑在了三司狱,审讯罪状,最后他们是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无路申冤雪耻。这就是那童谣所预兆的啊。

  
  汪凤

  
  唐苏州吴县甿汪凤,宅在通津,往往怪异起焉。不十数年,凤之妻子洎仆使辈,死丧略尽。凤居不安,因货之同邑盛忠。忠居未五六岁,其亲戚凋陨,又复无几。忠大忧惧,则损其价而摽货焉。吴人皆知其故,久不能售。邑胥张励者,家富于财,群从强大,为邑中之蠹横,居与忠同里。每旦诣曹,路经其门,则遥见二青气,粗如箭竿,而紧锐彻天焉。励谓实玉之藏在下,而精气上腾也。不以告人,日日视之。因诣忠,请以百缗而交关焉。寻徙入,复晨望,其气不衰。于是大具畚锸,发其气之所萌也。掘地不六七尺,遇盘石焉。去其石,则有石柜,雕镌制造,工巧极精,仍以铁索周匝束缚,皆用铁汁固缝,重以石灰密封之。每面各有朱记七窠,文若谬篆,而又屈曲勾连,不可知识,励即加钳锤,极力开拆。石柜既启,有铜釜,可容一斛,釜口铜盘覆焉,用铅锡锢护。仍以紫印九窠,回旋印之,而印文不类前体,而全如古篆。人无解者。励拆去铜盘,而釜口以绯缯三重幂之。励才揭起,忽有大猴跳而出。众各惊骇,无敢近者。久之,超逾而莫如所诣。励因视釜中,乃有石铭云:祯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鲍知远,囚猴神于此。其有发者,发后十二年,胡兵大扰,六合烟尘,而发者俄亦族灭。祯明即陈后主叔宝年号也。励以天宝二年十月发,至十四年冬,禄山起戎,自是周年,励家灭矣。(出《集异记》)

  
  唐朝苏州吴县有个农民叫汪凤,他的住宅在通津。在那里常常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不到十多年的时间,汪凤的妻子、孩子,以及家里的仆人等,几乎全死了。汪凤感到住在这里很不太平,于是就把它卖给了同城里一个叫盛忠的人。盛忠住了没有五六年的时间,他的亲戚又死了不少。盛忠十分忧愁害怕,就想降低价钱便宜卖出,可是吴人都知道是什么原因,所以很长时间没有卖出去。城里有个叫张励的人,家里很有钱。跟从他的人多,势力很强大,是城里有名的坏蛋,他横行霸道,和盛忠住邻居。他每天到官署去上班,都要经过盛忠的门前。一天他远远的看见了盛忠的宅院里有两股青气,象箭杆那样粗,而且密接无间直贯长空。张励认为住宅的下面埋藏的全是宝玉,而年久无人知道,所以精气才往上升腾。但他却不把这种想法告诉给别人,自己天天的观察。一天他就到了盛忠那里,请求用一百缗铜钱买盛忠的住宅。不久就搬了进去。他又在早晨看见了青气非常的旺盛。于是就准备了簸箕和锹,挖那冒着青气的地方。挖地不到六七尺深,就碰上了一块大磐石。挖掉那磐石,就发现地下有个石柜,上面刻有图案,制造的工艺卡分精巧。四周还用铁索链捆绑着。都用铁水把四周坚固地焊上,又用石灰把它封得很严密。四面各有七个红色的文字标记着,那文字好象是写错了的篆字,而又弯弯曲曲的勾连着,使人难以认识。张励就用钳锤用力敲打拆开石柜。等石柜打开以后,里面有一个铜锅,可以盛下十斗的东西,锅口用盘盖着,又用铅锡将它紧锢保护,还用紫印九颗来回地在上面印着。但印文和前面的笔体不一样,全象石篆字,人没有能解释的。张励拆掉了铜盘,那锅口用红色的丝织品覆盖了三层。张励刚揭开,忽然有一只大猴从里面跳出来。人们都惊讶害怕,没有敢靠近的。过了很长时间,大猴跳越着不知到哪里去了。张励就看那锅里,便有石头上刻的字说:"祯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鲍知远,在这里囚禁神猴,有发现的,发现后十二年,胡兵就要大肆扰乱,天下烟尘四起,而发现的人不久也就要灭族。"祯明就是陈后主叔宝的年号。张励在天宝二年十月发现了神猴,到了十四年的冬天,安禄山起兵叛乱。从这时以后一年张励家也就都死了。

  
  僧普满

  
  唐大历中,泽潞有僧,号普满,随意所为,不拘僧相,或歌或笑,莫喻其旨。以言事往往有验,故时人待之为万回。建中初,于潞州佛舍中题诗数篇而亡。所记者云:"此水连泾水。"双珠血满川。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题诗后,人莫能知。及贼泚称兵,众方解悟。此水者泚字,泾水者,自泾州兵乱也。双珠者,泚与滔也,青牛者,兴元二年乙丑岁,乙者木也,丑者牛也。明年改元贞元,岁在丙寅。丙者火也,寅者虎也。至是贼已平,故云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出《广德神异录》)

  
  唐朝大历年间,泽潞有个和尚,号叫普满。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受任何拘束,看上去不象和尚的样子。有时歌唱,有时大笑,没有能明白他的用意的人。他所说的事情,常常都能得到验证。因此当时的人待他为万回。(意为多转轮回)建中初年,他在潞州佛舍里题诗有好几篇而后就死了。所记下的诗说:"此水连泾水,双珠血满川。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题诗后,人都没有知道的。等到贼泚采取*事行动,大家才理解醒悟诗的意思。此水就是"泚"字,泾水是指从泾州兵乱,双珠是泚和滔,青牛是指兴元二年是乙丑年,乙是木的意思,丑是牛的意思,第二天改元贞元年,那年属丙寅年,而丙是火的意思,寅是虎的意思。到这时逆贼已被平定,所以说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

  
  秦城芭蕉

  
  天水之地,迩于边陲,土寒,不产芭蕉。戎师使人于兴元求之,植二本于亭台间。每至入冬,即连土掘取之,埋藏于地窟。候春暖,即再植之。庚午辛未之间,有童谣曰:"花开来裹,花谢束裹。"而又节气变而不寒,冬即和煦。夏即暑*,甚于南中,芭蕉于是花开。秦人不识,远近士女来看者,填咽衢路。寻则蜀人犯我封疆,自尔年年一来,不失芭蕉开谢之候。乙亥岁,歧陇援师不至,自陇之西,竟为蜀人所有。暑湿之候,一如巴邛者。盖剑外节气,先布于秦城。童谣之言,不可不察。(出《玉堂闲话》)

  
  天水这个地方,离边陲很近,这里土凉,不出产芭蕉。戎师让人从兴元弄来了二棵种到了亭台中间。每年到了入冬的时候,就把它连土挖出来,埋藏在地窟里,等到春暖花开时再把它栽上。庚午辛未之年,有童谣说:"花开来裹,花谢来裹。"而节气变的不寒冷了,冬天和煦,夏天酷热,夏天比南方的中午还热,这时芭蕉就开花了。秦人都不认识,远近的男女前来观赏的人很多,主要的街道都站满了人。不久蜀国人侵犯我们疆界,从那时开始,年年都要来一次,都不错过芭蕉开花和花谢的时候。乙亥年,岐陇的援救的*队还没到,从陇的西面开始,竟然被蜀人所占领。夏天湿热的时候和巴邛一样。这大概是剑外节气先散布到秦城。童谣的话,不可以不考察。

  
  睿陵僧

  
  睿陵之侧,有贫僧居之。草衣芒履,不接人事。尝燔木取灰贮之,亦有施其资镪者,得即藏于灰中,无所使用。出入必挽一拖车,谓人曰:"此是驷马车,汝知之乎?他日,必有龙舆凤辇,萃于此地。"居人罔测其由。及汉高祖皇帝,因山于此,陵寝陶器,所用须灰。僧贮灰甚多,至于毕功,资用不阙。又于灰积中颇获资镪。辇辂之应,不差毫厘。因山既毕,僧亦化灭。睿陵行礼官寮,靡不知者。(出《玉堂闲话》)

  
  睿陵的旁边,有个贫和尚住在这里。他穿着草衣草鞋,不接触人间的事。曾经烧木头把木灰都贮藏起来,也有施舍给他钱的,他得到了就藏在灰中,没有使用的地方。出门一定要拉着一辆拖车,对人们说:"这是四匹马拉的车,你们知道吗?有一天,一定有龙车凤车聚集在这个地方。"住在这里的人都猜不到他说话的意思。等到汉高祖皇帝,因为这是因山,把陵墓建在了这里,里边的陶器,需要用木灰处理,和尚贮藏木灰很多,到了工程完毕时和尚的灰也没用缺。又在积灰当中找到了很多的钱,龙辇凤辂的说法应验了,而且丝毫不错。因山建陵既毕,和尚也化灭了。去睿陵顶礼朝拜的当官的,没有不知道的。

  
  兴圣观

  
  蜀城旧有兴圣观,废为*营,庭宇堙毁,已数十年。*中生子者,奕世擐甲矣,殊不知此为观基。甲申岁,为蜀少主生日,僚属将率俸金营斋。忽下令,遣将营斋之费,及修兴圣观。左徒藏事,急如星火,不日而观成。丹雘未晞,兴圣统师而入蜀。嗟乎,国之兴替,运数前定,其可以苟延哉。(出《王氏见闻录》)

  
  四川城里过去有座兴圣观,废后做了*营。这里的庭宇被毁坏淹没,已经有数十年了。*营里生的男孩,已经一代接一代的穿上铠甲当兵了。很多人不知道,这就是观基。在甲申那年,是蜀少主出生的日子,官属们都拿着薪俸来营斋。忽然传下命令,要把营斋的费用分派来修建兴圣观。左徙藏事官重修建任务,急迫如同星火,不几天就修建成了。还没等颜料干透,兴圣就率领*队进入了四川。(应了兴圣来观的意义)唉,国家的兴衰是先前早就定好的了,那里可以苟且延长呢?

  
  骆驼杖

  
  蜀地无骆驼,人不识之。蜀将亡,王公大人及近贵权幸出入宫省者,竟执骆驼杖以为礼,自是内外效之。其杖长三尺许,屈一头。傅以桦皮。识者以为不祥。明年,北*至,骆驼塞剑栈而来,般辇珍宝,填满城邑,至是方验。(《出王氏见闻录》)

  
  蜀地没有骆驼,人们都不认识骆驼是什么样。蜀将要灭亡时,有王公大人以及亲近的贵族和有权的被宠幸的来宫省见时,竟然拿着骆驼杖作为礼物。从这时开始宫内外的人都模仿着这个样子做,那骆驼杖有三尺多长,一头弯曲,包上桦树皮。有学识的人都以为这是不吉祥的。第二年,北*到了,骆驼塞满剑阁栈道而来,各种车和珍宝填满了城邑,到这时才得到验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