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送孩子到寄宿学校上学,你到底想要什么 [复制链接]

1#

我们都相信,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一所好学校。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虽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基本一致的认识就是城区的学校一定好于农村的。

于是乎,凡是有一丁点门路的都想尽千方百计送孩子来城区上学,假购房、假经商、假工作等假冒进城行为应运而生。随着公办学校就近入学制度的严格执行,大家又一哄而上拥堵在了城区民办学校的门前。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远道而来的农村孩子,要么寄宿在学校,要么寄宿在托管机构,要么寄宿在亲朋好友家。凡此种种,均视为寄宿上学。

现在,招生季节又到了,送孩子来城区寄宿上学的新一轮浪潮已经涌动。作为家长你有没有考虑,你即将迈出的这一步,后果是什么?

一、少年儿童寄宿上学违背成长和教育规律

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任何违背规律的事情,都会碰的头破血流。儿童的成长规律就像植物开花结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你若违背了,收获的一定是歪瓜裂枣。寄宿上学,让孩子离开父母,特别是幼儿时期就开始全托半托的,都是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

1、片面的认为在城区上学一定能提高成绩。好多家长认为送孩子来城区学校上学可以多学很多东西,可以接受到更好的知识教育。事实上,很多在农村小学的绩优生到城区就读后,成绩并没有上升多少。即便是有些成绩上升的,也不一定是单纯的来城区学校的原因,因为成绩上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N年前,我曾去一个镇了解学生的流失情况,那里的小学毕业生中前10名,甚至是前15名都离开原籍到城区来就读。这些绩优生到了城区,提升了城区学校的升学能力,催生了家长们更大的向往。流失这些绩优生的当地初中,升学率受了影响,更增加了当地家长对学校的误解和不满。该地一名初中负责人称,他们搞过跟踪调查,那些去城区寄宿上学的农村绩优生,后来的预期还不如留在当地上学的那些孩子好。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中,他们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都是来城区寄宿上学,也最终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希望破灭的同时他们自欺欺人的说,虽然没考上但起码有了一帮城里的同学,我很纳闷,城里的同学一定比农村的同学顶用吗?算是找了个心理安慰的理由罢了。殊不知,在最重要的心理养成阶段,孩子既没有学到更多更好的文化知识,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把习惯和能力混为一谈。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早一点离开父母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其实,这完全是对能力的一种曲解,是对能力的无知。家长们往往对孩子很小就能够自己穿衣、自己吃饭算作是一种能力,其实是一种习惯而已。智力相等的孩子,会通过差不多的时间就能养成一种习惯,而能力就不一样了。寄宿生们自己刷牙、洗脸、洗衣服,我认为这只是过早的养成了一些个人习惯,但这绝对不是能力。孩子起床时间比较集中,供水处人流攒动,孩子洗不洗脸、刷不刷牙,你怎能知道?谁来监督?而所谓的这些“能力”,在家里就做不到吗?有些家长把这些习惯性的东西,当着众人炫耀,说孩子独立能力强了,怎么可能呢?如果说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强了,能当众演讲了,或者说孩子善于交流了,有亲和力了,这才是应该炫耀的东西。

3、闻味就知道哪个是寄宿生。有老师形象的概括说,闻味道就知道哪个是寄宿生。如果你有充分的想象能力,你一定能想象到寄宿上学的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寄宿学校和托管机构,绝大多数没有洗澡堂,孩子们只能是回家洗澡。有些孩子回家,家长忙于自己的所谓事业或者家长也没有好习惯,孩子甚至几周都不洗澡。天气冷的时候,宿舍里没有热水或者热水有限,自己的内衣内裤只能是父母送来换洗。有些学校食堂和一些托管机构不顾食品卫生安全,卖一些迎合孩子口味的三无食品,那些含着各种香精的食品吃在嘴里味道经久不散。学校和托管机构提供的是大锅饭,你爱吃不爱吃不会有管理员细致的像妈妈那样。少年儿童身体成长阶段急需营养,那些需要盈利的大锅饭里,有没有地沟油你是不知道。两元钱一顿午餐,家长还到处宣传说吃得很好很省钱,小学生标准营养配比看来你是真的不知道。

4、制度化管理根本不能替代父母教育。学生寄宿上学和不寄宿上学,学到的文化知识都是一样的。而不一样的地方,一个是回到管理为主的宿舍,一个是回到亲情为主的家。学校和托管机构所能提供给寄宿生的是“管理员+制度管理”,而家所提供的是“亲人+亲情教育”。一个学校放学以后,学生要么留在学校宿舍里,要么去托管机构住宿。教师教育的职责完成了,剩下的就是管理员的事了。而宿舍管理员靠的是用制度约束学生,一个管理员管理几十个学生,场面混乱的时候基本靠吼。有些学校美其名曰封闭式*事化管理,小孩子需要个性张扬的时候,封闭式*事化管理的合理性、合法性从哪里来的?有些低年级的学生,对父母的心理依赖程度非常大,送到寄宿制学校后一直哭泣不止,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说“哭睡着了就好了”。也确实如此,很多孩子在哭泣中沉睡过去。这对于那些心理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讲,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有一些负责寄宿的管理员,看到学生在打打闹闹,就让孩子抄写课文,以便让他们安静下来,孩子的学习兴趣就在这些机械运动中逐渐丧失。有些打着聘请了名师的托管机构,学习不好的孩子总是抄别人的作业,只要不打不闹、不影响人身安全,那些老板什么也不管。甚至有些托管机构放任孩子去娱乐场所,还帮孩子写哄骗老师的请假条。寄宿上学的少年儿童,周一到周五回到宿舍里,就是跟同学在一起,管理员只是按照制度管理宿舍安全和秩序,绝对不可能担当起父母长辈的角色。即便是周末回到家里,有些父母忙于事业也很难弥补这些缺失。当我们与孩子接触的时间长度和频度都最高的时候,孩子与你是很亲近的。反之,会有相反的结果。非寄宿的学生回到家里,每天面对的是亲人,亲人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家长也能够从孩子的日常表现中及时发现一些问题并给予教育。而孩子成长的心理素质表现,有些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有些却是隐性的,只有经过长期的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如果是寄宿,等你发现不对头了,可能是若干年之后了,孩子年龄大了,有了自己的个性习惯了,一切都晚了。

5、寄宿教育的情感丢失和性格缺陷。孤儿院的孩子应该是“最寄宿”的孩子了,是不是他们就是最有能力的孩子呢?二战之后,罗马尼亚*府因人口锐减鼓励生育,并由国家教养院集体抚养多生育的六万多名孩子。最终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出现行为异常,如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不会交流、明显的孤独感、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等等,是典型的“孤儿院现象”。资料显示,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入院之初智力跟普通家庭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甚至很多孩子天赋也很好,孤儿院也在尽力营造家的感觉,但尽职尽责的保育员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家长的角色。这些孤儿享受不到家庭温暖气氛的滋养,没有和亲人之间正常的情感及语言交流,即便是这些孩子都在城区最好的学校就读,也没有学习成绩上的提高。他们成年之后,情感缺失和性格缺陷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社会交往,成为罗马尼亚*府、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现在,家长满怀期望送孩子去寄宿上学,虽然感觉到孩子情感和性格方面有变化,大部分认为是成长的原因,没有一个会认为是寄宿的原因,也不愿意承认是寄宿的原因。我小的时候,邻居家添了一对双胞胎,当时家庭很困难,一个由妈妈带大,一个寄养在舅妈家。当时我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