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白夜1月15日,江西安义县龙津小镇发生了一起命案。一名14岁的男孩,因为沉迷于网游,爷爷几次三番叫他吃饭都不搭理,被爷爷骂了几句并抢走手机后,竟狠心将朝夕相处的爷爷杀害。到底是什么,让一个本该憧憬美好未来的少年,向养育自己的至亲痛下杀手?考试成绩?网络游戏?父母矛盾?爷爷劝骂?每个悲剧事件,都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这些表象,悲剧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但远离悲剧的闸门,第一道肯定是在家庭。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1
被游戏改变的人生孩子的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案发后赶回,有记者采访了孩子父亲。“孩子已经完全陷进了游戏的世界里,是我没有教育好。”父亲异常自责。父亲说,他也曾是一个热爱学习、活泼开朗的孩子,然而一切的美好却因一部手机发生了转变。初二的时候,孩子说学校要上网课,需要一部手机,父母没有多想就同意给他买了。有了手机以后,他就象变了一个人,常常一个人躲到房间里玩游戏,甚至连性情都开始变得急躁、自闭。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无法关上。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什么学习啊,作业啊,同学啊,校园啊,都渐渐地被他抛在脑后,只有游戏,才是他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东西。“我们知道不能让孩子陷进去,也想过各种方法阻止。”为了让孩子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多与同龄人交流,父母每次回来都想尽方法劝导他。但他就是赖在床上,不管是苦口婆心地劝说,还是生拉硬拽都无济于事。有一次父亲强行将他的手机没收,希望能够唤醒孩子,两人为此差点大打出手。“最开始,我们和老师还能管一管,到后来学校也不要他了。”去年,孩子辍学了,奶奶看他一直呆在家中无所事事,找了一家手机店,请店主收孩子做学徒,在店里学一门手艺。店主说,“头两天学得还比较认真,但后来就开始出现迟到早退的情况,有时候上班也会看一些游戏视频。”店主曾经尝试和孩子谈话,但孩子只是默默的听他说,并不爱与人交流。大约坚持了一周的时间,孩子就再没有到过店里。回家以后,孩子整日躺在床上与游戏为伴,每天晚上玩到2、3点才肯睡觉,每天不吃早饭也不吃中饭,唯一一顿晚饭还要家里人好言好语求着,才勉强起床吃一口。“一开始是3、4遍,后来一连喊上7、8遍,他都呆在房间不理你。”谁让他吃饭,谁就是跟他过不去。爷爷奶奶又是心疼又是生气,因为这个吃饭的事经常和孩子闹矛盾。有时节假日父母会从北京回到江西,但即便是他们在家,孩子也没有丝毫收敛,好像吃口饭就耽误他打游戏了。父亲曾一度认为孩子“没救了”,考虑到老爷子已经71岁了,他曾告诉老爷子不要再为管孩子伤了身体。然而,悲剧还是毫无征兆的发生了。父亲从北京赶回江西后,一直没能和孩子见面,事发现场的情况,以及孩子当时的想法,他都不得而知。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2
隔代养育的“仇”这个名14岁的男孩是一名留守儿童,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多年在外打工。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隔代养育的家庭,孩子早晚有一天会找父母报仇的:要么报情感的仇,要么报学习的仇。这句话虽然说得有点绝对,但隔代教育的弊端,却是不言而喻。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很多杀人犯,都是在生命初期的抚养出了问题。比如,孩子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父爱母爱及父母的陪伴。一旦缺失或失衡,都会在孩子往后的人生中,埋下一个巨大的隐患。”“很多人都是把孩子留给老人带,我们小时候父母也没怎么管我们,这不都好好的,为什么到了他这就不行呢?”“我们拼命工作挣钱,也是为了孩子,可他却把我们当仇人一样看,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这是很多家长向我咨询时感到最为困惑、不解和无助的地方。这些孩子的父母,一些来自农村,在外务工,迫于生计,把孩子交给老人来照顾。还有一些来自城市,忙于事业发展或从事的工作无法兼顾家庭,所以也把孩子交给了老人。他们有的也知道隔代教育的弊端,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想着孩子还小,万一有什么问题,等孩子上小学或初中,接到身边来严加管教就可以了。那么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呢?我得到的回答,最多的是:“他们(父母)当初都没有管我,现在也别来烦我!”当孩子的很多习惯已经养成,与家长的情感纽带已经淡薄,日常生活已经疏离,如果还加上叛逆期,再每天听家人教导主任般的说教,结果就只有一种:抵触、反感、耳边风。甚至,你越管,他越烦;他越不听,你越想管。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家里就天天争吵、怒吼、打骂,闹得鸡飞狗跳。而对于已经“空心”的孩子,家人管教越严,他的心里就越恨,然后就像这个孩子一样,走了极端。这些虽然只是小概率事件,但浓缩到一个具体的家庭里,却是%的灾难。悲剧的意义,不在于眼泪、伤痛和扼腕叹息,而在于把问题以极端的方式显现出来,让我们去思考、去追问、去行动,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黑暗,回到最初那个眼中有光,心里有爱的模样。
3
迷失的背面是缺失玩手机,玩游戏,是这代孩子面临的共同诱惑。据统计,目前中国网络游戏玩家人数已达万至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15~20岁的年轻人。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和手机网游完全绝缘吗?不可能——疫情期间,都还要上网课呢。这个案例中的男孩,也就是以此为由要父亲给他买了手机。本来,适度使用电子产品,搞好学习的同时,有节制地玩游戏,也没啥错。怕的就是控制不住,长久沉迷于网络里,完全忘记了学习这档子事儿。每年都有不少网络上瘾的孩子,像追逐饵料的鱼,最终钩子扎到肉里才感到疼,可为时已晚。成都某高校的一个大学生,有这样一张作息时间表:13∶00,起床,吃中饭;14∶00,去网吧玩网络游戏;17∶00,晚饭在网吧叫外卖;通宵练级,第二天早上9∶00回宿舍休息……这位大学生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拿来打游戏,并开始拒绝参加同学聚会和活动。大约两个月之后,他发现自己思维跟不上同学的节奏,脑子里想的都是游戏里发生的事,遇到事情会首先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考虑。他开始感到不适应现实生活,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目前,有不少年轻人像这位大学生一样,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后,引发了种种问题。粗略搜索一下,因手机矛盾发生的悲剧不下十起:2月,湖北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元钱;3月,湖南沅江,14岁少年因网络游戏入魔产生幻觉,从4楼跌落身亡。5月,河北邯郸,11岁的哥哥为了证明游戏中能死而复活,带着妹妹跳楼。7月,河北保定,16岁男生因手机使用问题与父亲发生口角,从30楼的家中一跃而下!9月,广东龙川,一中学生因父亲阻止其玩电脑和手机,从自家六楼楼顶跳下!11月,扬州14岁男生作业没写完还玩手机,被妈妈摔掉手机后,从31楼跳下!......桩桩件件,触目惊心。事后细究每一起悲剧的根源,这些深陷网络世界的孩子,大都身陷疏离或窒息的亲子关系。就像这个14岁少年的父亲,虽然一再说他想尽了办法,但一个长年在外务工,只在节假日回来的父亲,尽了多大的力,能起多大的作用,可想而知。当孩子在现实世界里,没法和亲近的人交流,到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上的依赖和安慰,是大概率发生的事。所以,防沉迷,别单纯只希望孩子改变。也别心存侥幸,以为简单的几句说教就可以改变。只有父母和孩子情感交流和互动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才有效。只有在现实中,和人和事建立亲密而强韧的连接,孩子才会忘记手机里那些短暂而泡沫的快感。
4
家长如何接招?98%的家庭教育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不过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出现问题的时候盲目地使用错误的方法,往往导致孩子不愿沟通,叛逆,厌学,自闭,逃课,沉迷游戏。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这位父亲只要做对这三件事,悲剧大概率可以避免。陪伴孩子,和他建立情感的连接。每次谈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总有父母表示无能为力:“我要赚钱养活一家子,哪有那么多时间管孩子?”“最开始,我们和老师还能管一管,到后来学校也不要他了。”14岁的男孩辍学回家后,父母也索性不管了,对男孩放任自流。然而,等到孩子教育失败了,才真正醒悟:教育路上,最不该偷懒的是父母,最不该放养的是孩子。因个体和家庭差异,也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会出现问题。但如果是已经出现问题了,那就必须坦然面对,寻求解决办法。办法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亲密连接。这个连接,肯定不是远在千里之外进行遥控,而是实打实的陪伴。只有情感的壁垒打破了,感受到被爱的孩子,才可能在激励中,好好学习,好好生活。托举孩子,向他倾注父母的合力。沉迷网络的孩子,必须帮助他们悬崖勒马,学会和自己的执念做斗争,增强自控力。最好的家庭教育态度,应该是和善而坚定的。第一,我是爱你的,我会陪伴你。第二,我是有原则的,你必须遵守。有管有教有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沉迷在光怪陆离网络世界中的孩子,大多数内心是荒芜的。想要田野不长“杂草”,最好种上“水稻”。父母可以提前和孩子商量好上网和学习的计划,规定孩子每天可以玩多长时间的手机,并严格遵守。网瘾特别重的,要避免孩子独自在房间过度玩电脑,以免陷进去后不能自拔,引发矛盾。同时,要把他们从网络虚拟世界里托举出来,带领他们寻找更高级的兴趣,看更宽阔的世界,而不是局限在屏幕的方寸间。最重要的,要教育孩子知法明理:抬头有道德的上线制约,低头有法律的红线管束,心中有感恩的明线牵引,才不会轻易行差踏错,误入歧途。接纳孩子,给他留足亲情的退路。相比成绩和面子,我们宁愿要一个健康的孩子。不要比较,不要打骂,不要控制,不要把孩子推进绝望的深渊。
拥抱孩子,给他撕掉自卑的标签。如果孩子学习了,努力了,成绩并不如愿,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过程努力永远比结果重要,心理健康永远比成绩重要,良好的家庭关系永远比虚名重要。
这样,就算孩子没有考上大学,也会在父母的接纳、包容和引导中,活得从容幸福。
对孩子的错误及时引导,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时回应。
只有用清水将心灵上的雾气淘洗干净,阳光才会照亮最初的梦想。
愿每个孩子,都能向阳而生。作者简介:白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家,专注亲情、爱情、亲子教育,家有男宝女宝各一枚,求岁月静好生活。更多精彩的谢同学和廖同学,年热贴回放!,长风老师关于阅读、作文等语文学习干货,全在这里了!,小谢同学和“时光娃”们的成长故事初中语文答题公式大全,请家长看仔细了深陪系列五:集中力量办大事!小谢同学的四个寒假实现了哪目标?深陪系列之六:从灵*深处唤醒云配偶,既要柔情,也要死嗑!欲与北清学霸一辩:最初孩子们究竟该读什么书?该如何读书?(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