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望闻问切齐全本篇不但是四诊基础,也是四 [复制链接]

1#

中医典籍大全手机应用:免费下载+免费使用

望诊


  中医望诊,主要是对病人从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以及排出物观察,诊断病情的方法,尤其是望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望 神


  中医认为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形神兼备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它通过目光神态、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气息、反应能力等表现出来。望神要分清得神与失神、假神。


  1.得神:病人目光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调均、肌肉润泽、大小便控制自如。说明病人脏腑功能不衰,即使有病也会预后良好。

 2.失神:病人目光迟钝、无光彩、瞳仁呆滞、面色晦暗、呼吸异常、肌肉消损、反应迟钝、甚至神志昏迷、或突然昏倒。说明病人脏腑功能衰败,病情重,预后不良。


  3.假神:病人突然精神转好,颧红、两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滞不灵活,食欲增加。这是垂危病人将要死亡的表现。

望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红润光泽,表现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于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肤发生异常变化,称为“病色”,病色一般分为青、赤、*、白、黑五种。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小儿惊风和肝病。表明经脉瘀阻、气血不通。


  2.红赤:主热证。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表现。当人体热盛时,血液运行加快,面红赤。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慢性病中出现两颧嫩红,常有低热、自己感觉发热则属虚热证。久病病人,面色苍白时红时消,属真寒假热危重证。


  3.*色:主湿证、虚证。面色淡*无光泽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面色*如桔皮,眼白发*为湿证。面色*而消瘦者,多见于胃病虚热;*而色淡者属胃病虚寒。


  4.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虚寒证面色白而浮肿。血虚证面白而消瘦。这是由于气血不足不能养荣机体的表现。面色突然苍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的急症。面部白斑或白点常见于肠道寄生虫的病人。


  5.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瘀血证、水饮证。寒证、痛证、瘀血证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行不畅,故面呈黑色。眼眶周围发黑为痰饮证。

望形态


  形是形体,态是姿态。通过望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可知内脏、气血阴阳的盛衰,疾病的程度及预后。


  1.望形体


  1)强:身体强壮,皮肤润泽、肌肉结实、身强力壮、胸廓宽厚、骨骼粗大等均为气血旺盛,抗病能力强不易生病,病则易愈。


  2)弱:身体瘦弱,皮肤枯燥、肌肉瘦削,瘦弱无力,胸廓狭窄,骨胳细小等均为气血不足,抗病能力低,容易生病,病则难愈。


  3)胖:肥胖并非健壮。体型特点为头圆形、颈短粗、肩宽平、胸宽短圆、腹大、身体偏矮,多后仰。胖而能食,形盛有余;胖而食少,肌肉松弛,精神不振,多为脾胃虚。胖人形肥气虚,水湿难以循行,所以湿多,若郁滞生痰,则易患中风证。


  4)瘦:是消瘦,体形特点为头长颈细、肩窄、胸窄平坦、腹部瘦瘪、身体偏高、多前屈,由于消瘦者体瘦血少,阴虚则火亢易伤肺,瘦人多劳嗽。


  2.望姿态:望形体的动静姿态可判断疾病,从不同的动态可反映不同疾病。


  1)行走姿态:行走时身体前倾,以手护腹多为腹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多为腰腿病;行时身体摇摆不定是筋骨受损;行时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为心痛。


  2)坐姿:坐而仰首,为痰盛的肺实证;坐而俯首,气短懒言,多为肺虚或肾气不足,坐时常以手抱头为头痛。


  3)卧姿:卧时身重不能转侧,喜加衣被者,多为虚证、寒证。坐卧不安烦躁,多为腹满胀痛。


  4)站姿:站立不稳,多为眩晕,气血并走于上。不耐久站,属气血阴虚。站立时双手护心或腹,多为心、腹痛。

望 舌


  望舌是通过察看舌质和舌态的形态、色泽、润燥等方面的变化测知病情变化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诊法,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舌质(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


  1)望舌质:从舌质外观,测知脏腑病变。一般以舌尖诊心肺的病变,中诊脾胃的病变,舌的两边诊肝胆病变,舌根诊肾的病变。


  舌色:主要分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四种。


  淡红舌:舌质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其形成是由于心血充足,阳气旺盛为健康人之舌色。


  淡白舌:舌色较淡红舌质浅,红色较少而白色偏多。一般为气血亏损。


  红绛舌:舌色较淡红舌质红。鲜红色者称为红舌;深红色者称为绛舌。多为热证。舌尖红者为心火太盛;舌边红者为肝胆火盛;舌中红者,为胃火太盛。


  青紫舌: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舌的局部见青紫色斑块、瘀点为青紫舌。一是热*太盛,二是阴寒内盛,气血不畅。多为热证、寒证、瘀血证。舌绛紫而深,干枯少津液,多为热*太盛。舌淡紫而润,多为阴寒内盛。舌色暗紫,舌青紫为血瘀较重;局部舌紫斑、瘀点为血瘀较轻。


  2)望舌形:舌形多指舌的形状。正常舌体大小适中。异常舌分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纹舌、芒刺舌、齿痕舌。


  老舌:舌质纹理粗糙、为苍老舌,热盛主实证。


  娇嫩舌:纹理细致,多为气血运行不畅,内有水湿,多为虚证。


  胖大舌:舌体较正常舌大,舌肌松弛,称胖大舌。胖大舌是由于脾肾阳虚所致,主水肿、痰饮。


  肿胀舌:舌体肿大,舌肌呈现胀大状,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肿胀舌。多因心脾热盛,或酒*上攻中*。多为实证。鲜红肿胀,为心脾热盛,舌青紫而肿胀,为酒*攻心。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舌小而瘦薄者,称瘦薄舌。多见阴血耗伤、脾虚精亏、舌肌萎缩、舌体瘦薄,主阴虚血亏虚证。


  裂纹舌:舌面有明显的裂痕、可呈现人、一、川字等不同形状。由精血亏虚所致,主血虚证(先天裂纹舌者除外)。


  芒刺舌:舌体上有红色颗粒突起像刺,摸时感觉刺手,主邪热太盛,舌边芒刺为肝胆热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肠热盛。


  齿痕舌:舌体边缘有压迫痕迹,为齿痕舌。舌体肿大,出现齿痕。主脾阳虚衰,水湿内停。


  3)望舌态:正常舌,舌体活动灵敏,伸缩自如。病理舌态有强硬、震颤、歪斜等重病的变化。


  强硬舌:舌质红而强硬,多见于中风先兆,多因外感邪热,内伤痰湿内阻心窍,肝风夹痰上扰神志。


  震颤舌:舌体不停颤动。多为肝病,舌质淡白而颤动者为血虚,舌红绛而颤动者为热极生风。


  歪斜舌:舌体不正,伸舌时偏斜于一侧。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短缩舌: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甚则不能抵齿。(天生舌短者除外)舌红绛而短缩者,属热病,多为昏迷病人。


  吐弄舌:舌体反复地伸出口外,其中伸出时间较长,慢慢收回的为吐舌,稍微伸出立即收回,上下左右舐弄者为弄舌。多为小儿智力发育不良。


  4)望舌苔:主要观察舌苔的薄厚、润燥、腐腻、剥落苔等的变化。


  薄厚苔:透过舌苔能见舌体为薄苔。透过舌苔不见舌体为厚苔。薄苔为疾病初起,厚苔为病情较重。


  润燥苔:舌苔湿润适度为正常苔,苔干、粗糙为燥苔。苔的润燥程度表示体内津液的盈亏情况。若舌红绛而苔润为热盛,舌红而苔燥为湿阻遏制阳气。


  腐腻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厚,刮之如豆腐渣样为腐苔。苔质细密颗粒细腻。观察苔的腐腻可知阳气与内湿的程度。腐苔多为食积胃肠或痰浊。腻苔因阳气被遏阻,多见于湿浊、或痰饮证。


  剥落苔:舌面本有苔但部分剥落,胃气或胃阴受损。若舌苔骤然退去,光洁如镜者为光剥苔,是胃阴胃气俱损的危重现象。


  5)苔色:苔的颜色分为白苔、*苔、灰黑苔等的变化。


  白苔:多主表证、寒证。苔薄白而干,舌尖红者为燥热肺火盛。厚白苔主痰湿。


  *苔:多为热证,从*的程度辨别热的的轻重。


  灰黑苔:苔色为浅黑色是灰苔,深者为黑苔。灰黑苔多为里热重证,越黑病情越重。如苔灰黑而润为阳虚寒、痰湿内阻,苔色灰黑而干为里热证。

闻诊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

声 音


  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


  病变声音:


  嘶哑:包括声嘶和失音,声嘶是嗓子干涩发音困难,失音是完全不能发音。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相交伤肺所致。


  鼾声:如昏睡不醒,鼾声不断多因神志昏迷,气道不利。多见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之危证。


  呻吟:身有痛处或胀满时,口中发出哼哼声。多为头痛、胸痛、腹痛、齿痛。


  喷嚏:喷嚏是由肺气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多见此证。外邪入表日久不愈,忽有喷嚏者,为病愈之兆。

语 言


  心主神明,心病则语言错乱。


  语言蹇涩:说话不流利、含糊不清、缓慢、词不达意,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热病后期。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多为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语言不连续、声音低弱多为虚证。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多见于急性热病,或老年人久病心血亏虚。


  错语:病人语言颠倒、错乱,自知说错不能自主,多为心气不足。


  狂言:声嘶力竭、语言快、声音高、骂人或狂言,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

呼 吸


  呼吸与肺肾等脏器有关,通过呼吸变化可推测脏腑的虚实。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不能平卧。喘分虚实。实喘发作急,一般为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痰饮内停。虚喘发病缓慢,吸少呼多,一般为形体虚弱者脉虚无力,属肺肾虚损。


  哮:呼吸急促伴有喘,喉中痰鸣似哨声,反复发作。多因痰饮又外感风寒所致。久居寒湿地区,或食过多酸咸生冷也可诱发哮。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


  短气:呼吸气急而短、气短而渴、四肢关节痛属实证;气短无力、小便不利,则属虚证。


  咳嗽:咳嗽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


  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风寒。


  咳有痰声:痰多易咳出,多为寒咳,因痰湿阻肺,肺失宣降。


  咳声如犬吠:声如犬吠伴有音哑,多为白喉证。


  阵发性咳嗽:咳声不断,甚则咳血。称为顿咳、百日咳。

呕 吐


  胃中饮食物、痰、水液冲出口的一种表现。


  呕吐声音微弱,吐势缓慢,吐物以清痰水:多为虚证、寒证。


  呕吐声音宏大,吐物痰粘*,或酸苦:多属实证。


  呕吐酸腐:多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食滞胃中所致。

肠鸣


  肠鸣:腹中鸣响。可凭借声音辨别病位和病情。肠鸣胃部如囊中水,振动有声,行走时以手按之,为痰饮阻滞。


  肠鸣在腹部:得温得食则减,受寒或饥饿加重,多因久病不愈,或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是胃肠气机不和所致。

嗅病气


  嗅病气可分为身体气与室内气两种。


  病体之气:


  口气:正常人说话时不会发出臭气,口臭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酸臭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


  身臭:身发腐臭气,可考虑有疮疡。


  病室之气:病室有血腥臭,多为失血症;尿臊气为水肿病晚期;烂苹果样气为糖尿病;均为危重病证候。

问诊


  问诊是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系统而有目的的询问。包括病人的体质、生活习惯、起病原因、发病及治疗经过、现在的症状及过去的病史、家族史等。具体来讲,可以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问寒热


  寒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是机体正邪相交的表现。


  但寒不热:病人感觉寒冷,而不发热。属于阳气不足的虚寒证。


  但热不寒:病人发热,不感觉冷或反而怕热,为里热症。若高热伴见口渴喜冷饮,出汗、大便秘结为实热证。
  若午后低热,伴有手足心发热,夜间出汗,两颧发红者为里虚热证。


  恶寒发热:病人自觉怕冷而体温升高。表示外感病的初起。


  寒热往来:寒与热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定时者,为疟疾。寒热往来不定时者,伴两胁胀痛、口苦为肝胆病。

问 汗


  汗出与阳气盛衰、津液盈亏相关。


  无汗:外感病寒邪,发热、怕寒、头痛无汗者为表实证。


  出汗:外感风邪,发热、怕风汗出者,为表虚证。


  自汗:白天稍活动即出汗,常伴疲劳乏力、气短畏寒,阳气虚损所致,多为内伤病。


  盗汗:指夜间睡着后出汗,伴有发热、颧红、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舌燥,为阴虚内热所致,为内伤病。

问疼痛


  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观察病情。


  头痛:突然头痛,痛无休止、伴有怕寒发热,多为外感实证。头痛时发时止,有胀痛劳累后加重,或伴有眩晕者,多为内伤虚症。


  胸痛:肺热之胸痛以一侧为多,发热咳嗽、痰*而稠;胸痹证之胸前心区有重压感,或刺痛,反复发作,伴有心悸气短;


  肝胆病疼痛表现为两胁胀痛不适;


  胃病疼痛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伴有嗳气吐酸水。

问睡眠


  失眠:入睡难或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或彻夜不眠。多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常伴有心悸、多梦、耳鸣、潮热等症。如痰火食积内忧失眠,常伴有面红、气短、口渴、胃部不适等症。


  嗜睡:睡意很浓,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体虚者多属心肾阳虚;肥胖者多伴有腹胀、痰多,为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

问饮食口味


  包括了解饮水多少,喜冷喜热,食欲与食量,口中异常味觉等方面。


  口渴多饮:口渴多饮多为津液已伤,多见于热证、燥证,或汗、吐、下利太过。如渴喜冷饮,是里热伤津。尿多身瘦为糖尿病。


  口不渴与渴不多饮:口不渴,不欲饮水多属寒证。口渴喜饮,饮水即吐多属水湿内停于胃。口渴不多饮,且喜热饮多属湿证或虚寒证,且喜冷饮者为属湿热证。


  不欲进食与厌食: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欲低下,为不欲进食。如新病多为伤食或外感发热。久病不欲食则是脾胃虚弱。若厌恶食物,多见于食滞内停,或肝脾湿热,。


  多食与偏食:多食易饥,多因胃火盛,胃热则消谷。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暴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偏食生米、泥土异物等是虫积。


  口味:口苦为肝胆有热,口酸有腐味为胃肠积滞,口臭为胃火盛,口淡为胃有湿、或虚证,口甜为脾有湿热,口咸为肾虚。

问二便


  了解大、小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时间、量的多少及排便次数,排便、排尿感觉等。


  便次异常:排便困难,多日不便,称为便秘。热盛伤津者为热秘,阴寒内结者为冷秘,气机阻滞者为气秘,气虚无力为虚秘。大便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为泄泻。大便稀薄不成形为溏泄,多为脾失健运。腹痛泄泻在黎明者为五更泄,多为肾阳虚。腹痛泄泻,泻后痛减为伤食泄泻。


  便质异常: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下堕感为脾虚气陷。排便不爽为肝郁。便泄不爽有未消化食物,泻后腹痛减多为伤食。若便*粘滞不爽多为湿热结于大肠。腹痛窘迫,时时欲泻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是痢疾病的症状。大便不能自控,多因肾阳虚衰。


  尿量异常:尿量增多为虚寒。尿量减少由于热盛、汗多伤津,或因吐泻损伤津液所致。


  尿次异常:小便次数增多,尿短赤急迫而数,多为湿热。久病尿清长而频数、夜间尿次增多,属肾阳虚。小便不畅,点滴而出,小便不通一般为湿热或瘀血、砂石阻塞所致,属实证,若因肾阳不足属虚证。


  排尿感觉异常:排尿痛,急迫、灼热感,多为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常见于淋病。小便不能控制,睡中不自主排尿为肾气不固。神志昏迷而失禁属危重证。

切诊


  切诊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腹诊。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脾,脐腹属肾,少腹属肝。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


  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


  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瘀血:胁下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


  肝癌: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


  肝气犯胃:胃部胀痛,按之旁及两胁。


  胃寒:胃痛骤烈,疼痛拒按,发冷怯寒。


  气虚:胃腹痛经久不愈,按之痛缓或痛止。


  虚: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软无力。


  实:腹痛胀满拒按,按腹充实,叩之声音重浊,或按之有包块不移者

中医典籍大全手机应用:免费下载+免费使用

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让更多人看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医院就医★

余浩:如何清除人体多余的水湿

人们常说的“肾亏”(肾虚)指的是什么?

治痔疮的良药,数它最好使!

公孙穴:脚上的“皇帝”穴!

金疮要药--三七

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说“节气灸”

猪肉竟是一味药!补气血、润肌肤,护血管…老夫妻这么吃,活过岁!

46种中药掺假

猪肉竟是一味药!补气血、润肌肤,护血管…老夫妻这么吃,活过岁!

46种中药掺假

不依靠特效药,赵绍琴谈中医治疗白血病

年龄越大,个子越矮?抻筋拔骨走步法,让气血充盈,身姿挺拔

古人“六不治”和今人“六不治”

一个方子,五脏之寒统统散掉!

味常用中药名的由来和释义!

李孔定:急症用药宜重宜专

心脏好不好,脸的气色会直接告诉你!几个小妙招,拥有“强心脏”!

冬季温阳补血第一方:当归生姜羊肉汤

胖在你身,虚在脾上!调理脾虚肥胖,就看这篇!

气温骤降,你的棉毛衫裤会“发热”吗?

宋代散剂盛行原因分析

药茶︱保健疗方

冬天不想脑梗、心梗,千万远离三物,常饮二种水,做好一件事!

能燥湿化痰,健脾养胃,这样的美食你确定不来点?

厨房食物治感冒-倪海厦大师经验

10大坚果食用禁忌,你知道吗?

他们也会脑筋急转弯:名医机巧治案

中草药中的十二生肖

看看谷物之王——小米,能治哪些病?

什么样的病,自己会好?

你的习性爱好暴露了你的潜在疾病

一个方子,五脏之寒统统散掉!

认识小儿推拿,用“手”保护宝宝健康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愉快饥饿:最好的开胃药

《清宫医案》:清宫御医“粉”经方

宝宝怎样运用小儿推拿手法健脾胃、增加食欲?

购买实体中医教材: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针灸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推拿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在线阅读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

热文推推荐


  
  
  
  
  
  
  
  
  
  
  
  
  
  
  
   .

==================================

年10月文章排行

年9月文章排行

年8月文章排行

年7月文章排行

年6月文章排行

年5月文章排行

年4月文章排行

年3月文章排行

年2月文章排行

年1月文章排行

年12月文章排行

年11月文章排行

年10月文章排行

年9月文章排行

年8月文章排行

年7月文章汇总

年6月文章汇总

年5月文章汇总

年4月文章汇总

年3月文章汇总

年2月文章汇总

年1月文章汇总

年12月文章汇总

年11月文章汇总

年10月文章汇总

年9月文章汇总

年8月文章汇总

年7月文章汇总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