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的未来,是看得到安全感
从小喜欢看书,漫画、小说、杂志、名著……无所不看,曲折的故事情节、有趣的人物形象,的确能满足一个小朋友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是的,我暂且把十岁之前的“阅读”称作“看书”,它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爱书如命”的我,力求把每一本看过的书完好无损地保存,谁动了跟谁急,拒绝共享。这是一种完美主义情结,因此,小时候的我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总能把书翻破,还喜欢在上面勾勾画画,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浑浑噩噩的,我就已加入了“高考大*”,每日都在纠结如何能拿更多分。作文,便成了我最头痛的问题。终于,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我半强迫性地开始了“做阅读笔记”之旅。所读的书也从色彩缤纷的小说变为严肃文学和作文素材。强迫总是让人痛苦的,每日课业繁重,没时间阅读,更没时间写写画画。不过,青春期里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大脑处在飞速发育的状态。发育的结果,便是在大脑中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思辨体系。而有了思辨性的结果就是,在阅读时,文字不再是平面的,它变立体了。既而阅读的激情会被点燃,你会在看到某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后开始浮想联翩,开始思考,开始质疑,以逐步达到认可。无论是文学性的文字还是理论性的叙述,都能打开你的思维,引导你进入一个更深微的世界,让你去判断,去吸收,去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那么这时,你便获取了初步的阅读技能。尽管不是专业作文
我们的教育一直致力于培养“好好学习”的人。学校如此,培训机构如此,家长也如此。
对孩子最频繁的提醒,最语重心长的叮嘱,就是这四个字:“好好学习”。
我今天就要从这四个字开始发问。
1.好好学习,学习什么呢?答:学习知识。
2.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呢?答:上好学校,找好工作。
3.找到了好的工作,具体做什么呢?答:应用学到的知识。
许多人都是这么定义学习的。学习围绕知识进行。衡量学习的标准,是学到了多少知识。
于是,教学要有大纲,确定包含哪些知识。大纲之上要有课本,课本之后又有练习,练习之后又是考试。
好的老师,是能够把知识点总结到位,并且有效教给学生的老师。
而好的学生,是能够把上述知识点,高效学会的学生。
在大纲之内的知识点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优秀。
如果超纲的知识点还是取得好成绩,那就是优秀中的优秀了。
所以你看,我没说错:整个教育资源都围绕“学习知识”这四个字展开。
但是很少有人教孩子如何“创造知识。”
您可能会反驳我:“创造知识首先要积累一些知识。”
没错,可是等知识积累够了,人却没了创造的能力和热情,积累知识有什么用呢?
是为了总结知识点,然后再传给下一代么?2
孩子经常问两类问题。
第一类是“为什么?”
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老师和家长总会满心欢喜。“这个孩子好奇心很强!这么爱问问题,一看就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考虑给孩子买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即便不买,十有八九也会入手百科全书。
然而“为什么”这个问题指向的是既有的知识,是对这个世界如何运转的好奇。“为什么”的答案,是“原来是这样子的。”
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因为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也在自转,当转到背对太阳的时候,就是黑夜了。
同样的问题也很多:“为什么会有四季?”“为什么鸟会飞翔?”
许多伟大的人,通过问“为什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比如哥白尼,比如伽利略,比如牛顿。3
然而,只问“为什么”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第二类问题:“假如……,会怎样?”
“假如我想让英里之外的人听到我的声音,我应该怎样做呢?”贝尔问自己,于是就有了电话。
“假如火箭应该反复利用,我该怎样做呢?”马斯克问自己,于是就有了Space-X。
“假如我必须在火星上居住,人类的居所应该怎样建造呢?”
“假如磁场发生了反转,我们该怎样应对呢?”
“假如”这个技能,其实就想象力,就是创造力。
因为问假如,所以敢想象。因为问假如,所以不受常识和现实的限制。因为问假如,所以能颠覆。
总问为什么的人,在框架内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因为他们追寻的是知识,是答案,是别人的经验,是确定性。他们相信自己见到的东西,相信别人证明过的东西。但是问假如的人,是能够有热情把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人,是真正具有创造力的人。
我的领导经常讲一句话,很有道理。他说:“有的人是seeingisbelieving。有的人是believingisseeing,翻译过来,有的人看见才相信。有的人是相信了就敢去做,然后终将看见结果。
在我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会让第一种人做已有业务的改进。但是新业务的开拓,我百分百会有第二种人,会用具有假设技能的人。第一种给图纸,第二种只给积木就可以了。4
既然教育体系对假设技能的培养不足,我们做父母的,该如何补位呢?
从小就要开始,而且并不难。下面给大家几个方法做参考,我日常是这样带孩子的:
1、户外运动
在户外登山跑步跳跃的过程当中。面对一个小水沟的宽和窄,在跳跃之前都要先做假定,然后去尝试,再验证。
户外运动最大的好处,在于它的路是不规则的,台阶的宽窄和距离是不规则的,路的坡度也是不规则的,岩石和障碍物的分布也是不规则的。这就使得孩子的步伐始终在处于调整的过程当中:手脚脑的协调和统一,始终是一个不断假设不断验证的过程。
2、阅读
阅读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假设技能的方法。在虚构的小说里面,孩子们会有角色的代入感,这个本身就是假设。他会从主人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感受。
如果主人公是狮子王,他就会假设自己是狮子王,如果主人公是哈利波特,他就会假设自己是哈利波特。这种代入的过程,就是在做假设的训练。
可以问孩子:
“在这本故事书当中都有哪些角色呢?把它写出来。”
“这些角色分别在哪个场景呢?这些角色在这些场景当中做了什么?会是什么感受呢?写出来或者讲出来。”
这些过程就是代入。同样的道理,戏剧和角色扮演游戏,也都是在训练假设的能力。
3、允许发呆,给孩子无聊的自由时间
小孩子发呆,或者无聊地瞎玩儿,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有的时候孩子发呆,并且发呆得很过分,比如吃饭的时候也在发呆,我和孩子妈妈是忍不住要说他的。
但后来我发现这就是他的性格,虽然有点气人,并不一定是不好的习惯。他在发呆的时候,脑子里其实在想很多很多东西,这种自由思考的过程,思维驰骋的过程,我们不应该粗暴的中断它。
此外,现在的孩子都很累,每天从一个补习班到另一个补习班,线上的时代,也要从一个网课到另一个网课。
所以我们一定要留给他大段的自由的时间,让他去玩,无聊的玩,随便的摆弄玩具,这个过程其实是在确定的日程表中,给他们创造不确定的空间和时间,这种不确定其实就是自由,就是让他去做不断的假设去想象。我们成年人如果每天总是工作工作都会很烦,都会变得很流程化机械化,何况是孩子呢?5总结
总之,假如技能是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技能。它的强大之处在于,给我们能力去设想这个世界可以变成怎样。
围绕知识的教育体系,过多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小孩,每个小孩都有创造的渴望,这些是植根于人类的基因当中的。
我们年龄很大了,由于生活所迫,只能被社会固定在某个位置上面,劳碌终日,但是孩子那么宝贵的自由,真的不应该用各种题目去把它填满,而是要保守他们基因当中带来的那种渴望创造的梦想,和那种创造的能力。来源:大眼睛爸爸(dyjdaddy)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上市教育集团高管。六岁男宝爸。在家庭教育中践行世界名校的教育理念。原文标题《很多家长不知道,比孩子问“为什么”更重要的,其实是这类问题》转载已获授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