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佳伟:陈永洲事件警示公众独立思考
10月26日早间央视《朝闻天下》报道,《新快报》陈永洲被刑拘,自称受人指使收人钱财,发表失实报道。在央视9分钟的报道中,陈永洲对自己的犯罪事实进行了供认并深刻悔罪。此前,《新快报》连续两日以头版头条的方式,呼吁长沙警方立即释放陈永洲。 《新快报》刊出“请放人”、“再请放人”后,引起几乎一边倒的舆论支持,公众对长沙警方的谴责远远大于对陈永洲的质疑声。而后央视一播出陈永洲受贿,公众的态度发生惊人的逆转,纷纷对陈永洲甚至媒体从业人员进行言论攻击。公众在愤怒之余,没有想过自己在事件中完全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甚至失去了自我独立思考能力。 在公民社会,媒体所塑造的拟态环境往往成为不少人眼中的世界,媒体给什么,公众就相信什么,缺乏判断能力和独立的思考。《新快报》以不规范的报道形式,强烈的煽情化诉求,使得公众在情感上对陈永洲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对《新快报》给予了惨烈的英雄式称赞。这一过程,公众没有质疑陈永洲的十余篇报道是否属实、《新快报》是否在利益链上存在嫌疑,而是一味的哭天抢地,抨击“强者”,维护所谓的“弱者”。 同样,对于央视的新闻报道,中国人相信眼见为实,认为陈永洲收钱确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但事实不等于真相,也许陈永洲只是庞大的利益链条中的一颗棋子,其背后的黑手还有待揪出,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等企业也惹人质疑。央视在法院判决之前,给已是光头的陈永洲做了犯罪认定,有律师质疑,未经法庭认定之前,未必属实,比如已经证实的冤案赵作海佘祥林都承认过自己杀人。虽然如此,但央视播出消息后,公众的反应更加激烈,已然将陈永洲当做新闻行业的败类,认为都是收黑钱的无良写手。 进一步来说,央视和《新快报》同是新闻媒体,应该给公众呈现理性、中立、客观的新闻报道。但因为操作的不规范,如今不少媒体都没能做到这些要求。报道不够客观真实,又是单方面的信源,就往往造成公众满足于短浅的认知,不能给人们提供理性思考的余地。这就要求公众不轻易接受某一媒体的单方面信息,甚至要具备辨别“假新闻”的火眼金睛,“老汉开房遇到儿媳”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因此,在媒体市场良莠不齐,不能保证新闻报道十分的客观真实性的情况下,就需要公众加强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经过陈永洲这一事件,警示人们不随波逐流,不听信谣言,保持理性思考,才是新时代公民的素质要求。 晏佳伟
: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