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抑郁倾向的人,常常把这4句话挂在嘴边, [复制链接]

1#

“刚刚,我感觉离你好远好远,可是我还不停地烦你,真的好讨厌那样的自己。假如我不在,大家都很轻松。有时候讨厌自己赖在这里,全身都不自在,特别不舒服。小晴,我可以留在这里吗?”

这一段话来自于日本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是得了抑郁症的丈夫髙野干夫对妻子小晴说的话,它非常形象地呈现了一个人得了抑郁症的状态。

而这些话,在很多缺乏同理心的常人眼中,或许会觉得“好矫情”“有时间多赚钱啊,想这些干什么?”“一个大男人怎么这么脆弱”……这些恰恰是患有抑郁症的人最不想听到的话,甚至可能是压倒他们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抑郁症”这个词如挂在很多人的嘴边,但真正了解它的人不多。其实对于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人而言,连说话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他们会感到深深的无助、孤独、沮丧,无法与他人沟通,浑身关节疼痛、头痛、恶心,甚至出现幻觉妄想,还伴有自杀、自残的行为。

万幸的是,通常人们是先有抑郁倾向,在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得到专业指导和干预的情况下,才会逐渐发展成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症。

而抑郁倾向与抑郁症不同,大部分人都曾经有过,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即便有些人emo了,也不用紧张,你距离抑郁症的距离如同普通感冒到肺炎的距离,及时制止都来得及,更何况“肺炎”也不是无药可医。

严重的抑郁症需要入院治疗,而且很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具有同理心的人,发现身边人常常说出一些具有抑郁症倾向的话语,就要当心,这可不是随便地自嘲和开玩笑。常说这几句话的人,不管是自己还是身边的朋友、同事,都要警惕和采取一些干预措施。至少不要说一些自以为安慰的话,使他们更加难受。

接下来,我们探讨四句有抑郁倾向的人常说的话。

1.“我好累”

当一个人说出“我感觉很累”这句话时,他们可能并不是指身体上的疲劳,而是指心理上的疲惫。

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一天没有做深体力劳动,只是坐了一天办公室,都没有跟人怎么交流,就已经很累了。

一开始,只是感觉疲惫,抑郁症会导致人们产生一种无法解释的疲劳感,他们感觉无法集中注意力,心中有很多闪过的想法,并没有发生具体的事,情绪却五味杂陈,也会产生消极情绪,严重的时候连日常的简单任务都没法完成。

比如我的一位来访者赵丽(化名),是一位家庭主妇,每天送完孩子上学就觉得很疲惫,得马上回家躺着休息。但是睡了一觉也无法缓解,没干什么家务,也不想做饭,每一天都很勉强,检查身体也没什么病。

这个时候常常被人误解,她是太懒了,不能得到家人的理解,也就越发严重,好友几次建议她做心理咨询,她也没有什么动力。直到有一次周末,她躺在沙发上,孩子走过来说:“妈妈你怎么还躺着啊,我好饿了,你病了吗?“

赵丽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是病了,才通过朋友的推荐进行咨询,因为来得及时,慢慢赵丽状态好了起来,积极运动,也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每天恢复了能量。

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干预,任其发展下去,她会感到无助、无望、自责,甚至发展出自杀自残的现象。

2.“我是个废物”

“我就是个废物”“我啥也干不好“常说这些人,很可能不是在自嘲和开玩笑,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自我很坚定的人,内心认为自己很好,说这些只是一种自嘲,是社交技巧使然。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有抑郁倾向的人来说,这种自己不行的感觉会经常出现。他们会感到自己无法为他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事情,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这种感觉使他们自卑、不自信和焦虑,导致情绪低落。

正如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里丈夫说的话:“我总是不停地麻烦别人,真的好讨厌那样的自己。我要是不在的话,大家都轻松。……我全身都不自在,特别不舒服。……“这些话,反映了抑郁倾向往抑郁症过渡过程中,对自我的攻击的形成。

抑郁者这样的自我认知,存在偏差,用以偏概全、绝对化等的不良认知模式,向内攻击自己的自尊和自信。

不良的自我信念,导致情绪的恶劣,不断产生羞耻感,甚至觉得自己无处躲藏。在这种情况下,导致自己最终搞砸了事情,再去验证自己确实是失败的、一无是处的、什么都做不好……如此恶性循环。

3.“我无法与他人沟通”

有抑郁倾向的人常常感到无法与他人沟通。就像刚才说的,由于自我攻击产生羞耻感,丧失掉的自尊、自信,导致他们想要跟人建立联系,却无法“好好发挥”,就好像越在乎谁,说话就越紧张一样,词不达意。

再加上,错误的非理性认知使得抑郁倾向的人,会预设可怕的社交场景,自我预言社交的尴尬和失败,这使得他们觉得自己无法理解别人,也无法被别人理解。这种感觉会使他们感到孤独和孤立,导致情绪低落。

因此,与感到抑郁的人建立良好、安全的支持性人际关系异常重要,这种关系需要对方有强的容错性,同时提供鼓励,这对于亲人、朋友而言其实要求都是很高的。

所以,最好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建立良好的支持性关系的模型,学会良性的沟通后,解开自己内心的枷锁后,就慢慢觉得和每个人的社交都很安全,就会放松下来,慢慢变得正常社交。

这样的例子,在心理咨询中比比皆是,任何一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都可以提供这样的帮助,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CBT),能够帮助来访者迅速建立合理的认知行为模型,通过练习,发现自己的强大、优点、不断强化后,建立适合来访者的自尊和自信水平,改善自己在社交中过于紧张、没有安全感。

比如上一个来访者贾阳(化名),有严重的社交障碍,跟人说话会出汗,在工作场合明明很想表达,脑袋里翻江倒海,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被同事认为是好欺负的“老好人“。其实这是一个身高的阳光大男孩,从事着银行职员的工作,收入稳定,工作也不太累,也有自己的个人爱好,私底下是一个很幽默的人。

但是,很难想象这一切在外人眼中的优点,在他自己眼中只有自卑、家庭条件不好、不会表达……没有女孩子会喜欢自己,很想找对象,却不敢找条件相当的,只能找条件不如自己的。

因为上一个女朋友是一名严重的抑郁症患者,陪她诊疗的过程中,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有问题,所以才来咨询。

在咨询中,测量结果表面,贾阳只是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程度,进行了六次CBT心理咨询,基本可以正常与人交流,没有身体出汗和不敢说话了,又进行了六次后,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幽默,敢于接近自己喜欢的女孩了,并且能够在亲戚面前自如表达自己,他对咨询效果非常满意。

但是,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咨询的效果只是针对他自己原先社交问题的提升,而不能让所谓社恐变成社牛,咨询只是找到自己,在自己的基础上发挥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让一个人去扮演别人。

4.“我感觉做什么都没有意义”

这句话可能是最令人担忧的话语了,它暗示着对方已经放弃了生活的意义。他们可能已经失去了生命的价值观,无法找到值得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这种感觉会导致他们产生自杀的念头,所以如果有人说出这句话,我们必须及时给予帮助。

如果你身边的人经常说出这句话,不论他是孩子、老人,还是成年人,都是极其危险的信号,很可能他已经在心里盘算了无数次离开人世、要怎样离开没痛苦,不伤害别人。这一类的情况出现时,就说明需要有人时刻陪伴,避免出现自杀、自伤。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它不仅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响,还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今天,我们深入探讨抑郁倾向者常说的话,希望人们更多了解抑郁相关知识,提升对于抑郁的认识,不再觉得患了抑郁的人就是“自寻烦恼、矫情”,一旦发现对方的一些不对劲,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不是病了,多给予理解,先破除对抑郁者的固有印象,减少伤害。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良的时候,这不仅能帮助到自己,更能为身边人提供帮助,甚至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正如,之前自杀的孩子胡鑫宇,如果身边的人能够提早察觉,就有可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每个人,都有晦暗的时光,不明、无明,本身都不是问题,只能说明正朝向光明前进,还有几秒就能等到日出,有些人却往往没有等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