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丧偶式育儿,妈妈深陷焦虑教不好孩子都是我 [复制链接]

1#

尽管现在已经是年了,尽管女人开始各种独立之路,但在传统观念长尾效应的影响下,女人只是在相夫教子之外,增加了工作的权利。教育孩子的大拿,基本还是妈妈。

有媒体发布了一份《中国家庭育儿方式调研报告》,调查显示,3成80后、90后爸爸几乎没带过孩子。

当爸爸的角色长期缺位,身陷职场与教育孩子双重压力之下的母亲,变的越来越焦虑。

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是妈妈让报的!

孩子没教好,是妈妈惯的!

孩子抑郁焦虑,是妈妈逼的!

甚至于房价抬高,也是丈母娘的责任!

......

那我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没有妈妈的焦虑,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没有妈妈的奉献和努力,中国孩子的综合教育水平哪能提高的这么快?

如果一个家庭以及孩子的爸爸能给妈妈多一些的理解和尊重,多一些沟通和支持,妈妈的焦虑或许会有所缓解。

但是作为妈妈的我们自己,不一定就刚好有一个那么完美的家庭,一个那么通情达理、理解和支持自己的老公。那我们难道就任凭自己在焦虑中自生自灭了吗?

焦虑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不仅能助益孩子成长,还能把自己从一团乱麻中解放出来。

怎么做?我们需要一点点心理学。

这两天,我翻看了一本书《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与我不谋而合。

作者凌想,也是一位宝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作者在书中,用温柔的笔触,生活化的场景,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简出的带出许多育儿的心理知识。

重新认识焦虑

提到焦虑,我们总是认为它一定是不好的,应该被纠正的。这其实是我们大众对焦虑的不全面的看法。

焦虑是一种与恐惧、恐慌、担忧、不安和紧张密切相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如何才能不焦虑》

没有人不焦虑。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我们正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焦虑与人当下的状态有关,是可以被具体到某一件事情上的,是能被看见的。

没有孩子的人,无法理解养孩子的焦虑;

不需要考试的人,不能体会考前的烦躁;

侃侃而谈的人,少有人前演讲的不安;

不写文章的人,不知道卡更的痛苦;

……

所谓“我之砒霜,汝之蜜糖”。同一件事对不同的人而言,意义是不一样的。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所有生命个体对它都不陌生,就连一只低等的海洋鼻涕虫也不例外。——尼尔.A.雷克拉博士

人之所以焦虑,主要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结果的在意。其焦虑的程度,取决于他对某件事的在意程度。越在意,越焦虑。

轻度的焦虑是我们的朋友,它经常提示我们走出舒适区,去迎接新的挑战。大脑用这种方式,激励我们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我们可以在这样的激励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更高的目标。这样的焦虑是健康的。

例如,我们在上台演讲前,一点也不紧张的话,会让整个演讲的节奏过于松弛而冗乱;过于紧张,可能会忘词、结巴到说不出话;适度紧张,则能让自己兴奋起来,顺利高效的完成演讲。

但是,如果我们对焦虑的反应过度,令自己处于消极倦怠的情境下,久而久之,会令我们转化为抑郁状态甚至全线崩溃!

有一对老年夫妇抱着孩子急奔在儿童急诊科的走廊上,大声呼唤,大夫,快救救我的孙子吧!他一直在抽筋。其实,孩子只是高热引发的热惊厥。然而,爷爷奶奶里三层外三层给孩子包的特别厚。

由于爷爷奶奶知识的缺乏,引成了他们对孩子小小感冒的过度反应,这就是不健康的焦虑。

如果我们可以理解焦虑是否健康的界限在哪里,我们就可以分析自己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分析焦虑根源,找到解决办法!

孩子的未来,是我们焦虑的根源。

一、教育焦虑

大多数父母焦虑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在诸多比较环境中,迷失了教育方向。——著名心理学者、情商教育专家张怡筠博士

我们给孩子报培训班,通常都是互相推荐。在琳琅满目的培训班中,觉得书法要学,舞蹈也不错,小提琴很吸引人,跆拳道要报一个。幼升小要报幼小衔接班,小升初还要报小初衔接班。

别人都报了,自己没报,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会吃亏。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说不焦虑是假的,那么我们怎样的反应是健康的?

我有两个闺蜜,我们三个人都有一个儿子,年龄差不多大。我们经常讨论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闺蜜婷有一天在群里问我们,有没有给孩子教英语语法?她因为购物,加了一个海外代购妈妈的群。她问我们的这一天,群里面正在讨论某套英语语法书。有一位妈妈说她在教自己的孩子英语语法: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十分感慨地说想让孩子弄明白好难啊!

我们当时一脸问号,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好像某些专家说过,儿童英语阶段最重要的是听读,而不是语法。

为了了解得更准确一点,我专门去搜了相关内容,原来,我们对英语语法确实存在一定的误解:

(1)老外不学语法

事实上,英美的孩子从5岁左右接触语法概念。小学阶段,正式的语法是他们英语读写能力学习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2)多听多读,有了语感,就不用学语法了

语法最重要的作用是指导写作。用语法规则作为指引,同时多听,多读,更容易进步。

(3)学语法就是记语法规则

语法规则在于应用,而非短时记忆。需要长时间大量的阅读,来反复遇到和学习这些规则,才是学习语法的正确姿势。

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就不那么焦虑了,也不会直接教孩子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搞的大人孩子都疲惫不堪。

我们选择了一个英语绘本的分级阅读打卡活动,每天坚持打卡,不断重复,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该学的知识。

所以,在大家都在讨论给孩子报什么班的时候,妈妈的心里一定要有一根定海神针。

凡事不要因为外在的原因而去做决定,(比如:这家机构大家挤破头去报、听说这个培训班能开发孩子大脑、最近在搞活动优惠力度很大),而是要多方面了解一个课目的内容,好好想想,报这个培训班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了加分?为了孩子的兴趣?还是作为一门专业技术,提升孩子在未来的竞争力?

不假思索地给孩子报很多课外班,无限压榨孩子的自由时间是对焦虑的过度反应,是不健康不可取的。因为术业有专攻:

未来社会只会为孩子的长板付费,不会为孩子的短板买单。

二、放下你对孩子的控制欲

父母担心,若没有控制,孩子的生活就会变得糟糕,于是错误的认为,如果直接控制孩子的生活,就能得到更确定的结果。换而言之,对孩子实行层层控制,是为了对抗生活,删除固有的风险。——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端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案仍让人心有余悸,唏嘘不已。其母亲极其自律,对吴谢宇的管教不可谓不严格。吴谢宇的外在表现也是非常优秀,是我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但,其结果如何?

网上一位女生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她在母亲的安排下,一路名牌小学、中学、大学。母亲对她的生活几乎事无巨细的插手管理,吃什么、穿什么、去哪里玩、跟谁玩,都要在母亲的管控之下。女孩下决心出国读博士,就是想摆脱母亲的控制。她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母亲却执意要跟她一起出国陪读。女孩说,她当时真的想一死了之。

《好妈妈都懂得心理学》中,列举了几个乖孩子的例子,都是非常听父母的话,一路带着“乖孩子”、“别人家的小孩”的标签长大。但他们共同的困惑是:没有目标,对生活感到迷茫、空虚,不知道自己是谁,随波逐流。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现在很多孩子自杀,不是因为他们多么想死,而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我们为什么想要控制孩子?因为我们想要孩子在未来过的更好。

所以,当孩子偏离我们控制的轨道时,我们会感到加倍的焦虑和不知所措,我们还一直认为这是孩子的错。

当这些问题被提出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使我们产生了控制孩子的欲望:我们对焦虑反应过度了。

如何从这种想控制孩子的焦灼中脱离出来,把自控权还给孩子,把好心情还给自己?

1、未来跟我们想的不一样

三十年前,我们的父母肯定预判不了现在的社会,各种智能化设备大行其道。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多的数不胜数。

三十年前,被视为无用之物的美术、音乐、舞蹈,现在成了许多自媒体人创收的主要技能,比上班不知道高出多少倍。

如今AI技术正在日新月异的研究发展,我们的手机马上进入5G时代,未来的三十年,变化只会比过去的三十年更快。

我们能保证现在给孩子灌输的知识,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得适应未来的社会吗?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未来将有数十种职业彻底消失,或者要求从业者结合新技术,具备新的技能。

麦肯锡说,人工智能已经能做非常复杂的工作,这其中包括CEO们20%的日常工作。而Gartner的副总裁DarylPlummer说,机器人可以承担起管理者的角色,未来的大部分工作将由“机器老板”来监督。——《美国教育的焦虑与创新》

我们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