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少年文学专刊
吴兴区特辑(中学版)
我与余村的三次约会
吴兴实验中学
班周语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可为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它源自哪里,又将带我们走向何处?对我的大多数同龄人来说,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我总是能在街边,告示牌和新闻上看到听到这十个字,与之关联的还有一个叫“余村”的地方。那么余村在哪儿?那里又有怎样的风景?怎样的故事?这一连串的问题时常萦绕在我的心头。
有一天,不知为何,我突然来到了余村,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灰蒙蒙的雾霭笼罩着整个村子,村道上坑坑洼洼尘土飞扬。不远处的小山已经被挖去了半边身体,*色的溪流顺着山谷流淌,如同山的眼泪。每家每户窗门紧闭,步行的村民个个眉头紧锁······
一阵寒颤袭来,我瞬间从梦中惊醒。
“还好,是梦……”,我在内心安慰着自己,也正因为梦中我与余村的第一次约会,我对“余村”的真实模样更加充满了好奇。
四年级时,湖州市举办了“两山少年”评选活动,在学校和老师的推荐下,我参加了评选,这正是一个了解余村,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好机会。暑假,在老师的指导下,爸爸妈妈为我精心筹划了一次余村之旅。
一个雨后初晴的午后,我们驱车来到了位于安吉群山环保中的余村,当我下车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名鼎鼎的余村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家乡湖州境内,我的家乡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发源地,这让我幼小的心中不由得生出了一份自豪感。
雨后的余村,群山巍巍,溪水潺潺,鸟鸣阵阵。一棵棵翠竹铺满了山腰,茂盛的银杏树像一个个高大挺拔的哨兵,守卫着这个世外桃源。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一幅熟悉的画面,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石,屹立在一座清澈的池塘之上。我仰望着这块巨石,上面的红色大字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思想的力量。
在余村文化礼堂,我通过一部十五分钟的珍贵视频资料,看到了习爷爷在年来到余村考察时的情景,看到他语重心长地嘱咐当地的干部和村民,要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必然不可持续。
原来,和在梦境中见过的余村一样,这里的确曾遍地矿山,尘土飞扬,污水满地。习爷爷告诉大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习爷爷的肯定和鼓励,村民们痛定思痛,更加坚定地关停矿山,保护环境,余村逐渐恢复了青山绿水,鸟鸣鱼跃的昔日模样,良好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村里的农家乐兴旺起来了,土特产也成了香饽饽,绿水青山果然成了金山银山。
在这我与余村第二次约会的过程中,爸爸的镜头一直跟随着我。一位红衣少年的背影,一部手机,一部大疆航拍器,一颗探寻“两山”理念发源地的好奇之心,串联起了一百多个镜头和一曲优美激昂的配乐,成就了一部五分钟的短片《沿着习爷爷的足迹——我的余村之旅》
除了担任片中的主角,我还参与了镜头脚本的撰写,并用自己清脆的嗓音录制了解说词。在这次探寻余村的实践中,我既拓展了视野,又接受了一次“两山”思想的精神洗礼。幸运的是,该短片荣获了吴兴区“沿着习爷爷的足迹,寻访美丽浙江”微视频评比一等奖,我也荣获了吴兴区和湖州市“两山少年”荣誉称号。
光阴荏苒,转眼两年时间很快过去,我已经从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年春天的一个周末,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花香,我再次来到了安吉余村,来到“两山石”旁,这是我和余村的第三次约会。
和夏天的余村相比,春天的余村更加多姿多彩,到处都繁花似锦,生机勃勃。来这里参观游学的小学生也更多了,他们穿着校服,红领巾映红了他们稚嫩的脸庞。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如同一朵朵金色的向阳花,目光中满是好奇和喜悦,如同两年前的那个红衣少年,探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奥秘。
教师点评
章晓芳老师
文章主要记叙了“我”和余村的三次约会,小作者通过一次“梦之旅”和两次真实的余村之旅,让我们看到余村在“两山”理念指导下从一个“穷山恶水”之地变成了现在的“世外桃源”。行文结构层次多变,详略得当。语言更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质朴自然,而又不失灵动活泼。
又见炊烟
湖州四中教育集团
班凌炜
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
——题记
很久很久没有瞧见过谁家的屋顶上还笼罩着缕缕炊烟了。一桩桩高耸的楼房甚至竖不起一根烟囱,又哪里去寻找缕缕不散的炊烟。
那悠长、环绕的炊烟在这绚丽的霓虹灯下是没有容身之处的,它只适合老屋破败的屋顶与外婆苍老的笑脸。那才是一张完整的画,一张饱含乡下人质朴善良的乡村水墨。
儿时的我与外婆同住乡下。那里有蔚蓝的天空与眼前大片大片的金*;那里有甜到心坎的米酒和香飘四邻的腊肠,当然,那里还有像外婆一样朴实、善良的乡下人。
乡下的空气里有一种在城市难以找到的踏实感,我用我的一颗童心努力与乡下的一切相融合,试图将时间停在这里,好让我能免去沾染城市俗气的噩运。
那时的我,天天盼望外婆能带我去山上采茶。绕过古朴的土房子,那漫山遍野的绿,便一下子挤进你的眼中,带来独属于山野的清新与芳香。我像只活泼的兔子在田野上跳动着,满山回荡着我银铃般的笑声以及外婆一遍又一遍的叮咛。来到青翠的茶树中工作,此刻,她的手好似有了魔力一般,在茶树丛中穿梭。她的动作及其优雅,一摸,一掐,一抬,一放,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她的手在半空中划过,整个动作和谐而优美,像是精心演出的舞蹈剧。不知不觉中,她的手亦是带上了淡淡茶香。
回家后,熟悉的芳香在开水的雾气里氤氲,炊烟四起,惹得邻家小孩都要来我家凑热闹。
还记得每逢夏日的正午,我光着脚丫,在邻家院子里喂大公鸡,时不时张望远方,望着望着,远处自家的屋顶上便会升起袅袅炊烟,那烟弥散开来,将老屋的屋顶整个包裹起来,每到炊烟最浓郁时,外婆就会从老屋门口走出来,解下围裙,搓搓沾满炉灰的手,站在台阶上,扯着嗓门唤我小名。
而我,从望见炊烟时就等着外婆唤我回家,她那朴实无华的大嗓门像一双大手,拍拍我的肩膀,催促我快些回家。那些日子,吃着外婆烧的饭菜,看着太姥爷慈祥的面孔,我的内心充满了满足之情,童真地说以后要好好孝敬他们。
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谢,歪脖子树已绿了一季又一季。我在炊烟袅袅和外婆日复一日的呼唤声与叮嘱声中长大。
可是后来,我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大城市,认识了不少朋友,但是学习的节奏越来越紧张。慢慢地,我发觉自己“融入”了这个所谓的大城市,那个小镇的风貌,花树掩映的山坡,苔痕斑驳的青石板,小镇上的伙伴们以及外婆,都淡出了我的视线。装在心中的是一大堆数学公式,是成片成段的英语课文。
终有一天,我跟随爸爸妈妈回到心心念念的小镇去看望外婆。然而原本宁静的小镇却再也不是原来的模样,大大小小的崭新排屋替代了低矮安详的老房子,不绝于耳的汽车声搅得使人心烦意乱......但唯有外婆的老屋还笼罩着缕缕炊烟。她还在那里等着我。
我终于明白那缕散不去的炊烟是外婆对家的别样理解。
回城的路上,望着那渐行渐远的炊烟,我坐在汽车的后座,默默插上耳机,手机里流淌出遥远而熟悉的歌声: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
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教师点评
陈勇斌老师
本文以一间老屋的炊烟为线索,弥漫出浓浓的思念。青山绿水间是外婆的守候,也是都市新一代可以留下的原乡记忆。故土的色彩与声音,食物与人物,在作者看来无不温情脉脉。故乡的模样与时俱进,或许变得不那么古典,但是对于亲情的眷恋、对于乡土的归属感,恰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日渐深切。
春天,来了!
湖州十二中
班莫瑜妍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吴越地区自古便以“山水”著称。莫干山脉,连云迭嶂,是“山静溪声急,风斜鸟步轻”的一番秀美;太湖浩渺,绿水逶迤,是“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的一番壮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无边光景,秀丽江南引得众人慕名游赏。游遍了山水,赚得了金银,却染了这景色。
幼时有过不少游玩山水的经历,可惜时间太久,不少记忆都被磨损得厉害,能记得较为深刻的,应是去浙北大峡谷的那一趟。
奇峰林立,怪石嶙峋,青松苍劲,云雾无穷,碧潭幽谷,飞瀑密布,竹海浩瀚,清风徐来。到处是清幽的景象,伴上几声清脆的鸟啼,“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便自然来到。
初到时是一片湿润,倒是不负“烟雨江南”这一美称。空气都是潮湿的,但雨后清爽而宜人,有微风吹过,更觉清新舒适。就连地上块块石砖,也被浸润出一抹绮丽的色彩。石桥下有溪流潺潺,而石壁上生着大片青苔,壁缝中长出些许植物。处处生机,片片碧绿,青山绿水,便是如此吧。
不可少的,景区开着些小店,记得深的是一位伯伯。伯伯年有七十多了,一个人开着家不大的饭店。小饭馆胜在菜品口感上乘,生意一直不错。伯伯人也是和蔼的,与我们交谈了许久。在那家不大的小饭馆中,藏着不少短暂的愉快。
近些日子又去了趟,游玩设施比过去更多了,也添了不少装饰,可以说是“焕然一新”了。其实只要忽略那四处可见的纸屑、塑料瓶和包装袋,就可以说出这一词了。
去了伯伯家的店,店内也同外界一样翻新了,但饭菜却未曾变过,还是如过去一般的可口。伯伯见到我们,先是惊喜,再是感慨物是人非。我在心中也默默附和,先是熟悉的人离去了,再是熟悉的景象失去了,心中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
伯伯在几年间好像老了不少,多了些白发,脊梁也弯了几分。这次,他带着沉重的语气,向我们说:“景区这阵子添了不少游客。”
确实,人人衣着光鲜,吃穿不愁;但,青松苍劲不再,溪水清澈不复,竹海浩瀚不存。取而代之的,却是无尽的污染。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们欣赏着春有百花秋望月的美景,享受着夏有凉风冬听雪的意境。即便这是造物者的馈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终有一天会化为灰烬。
我要的是青山不改,要的是绿水长流,更要青山隐隐水迢迢。
教师点评
严丽老师
文章开篇用诗句点题,接着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家乡的青山秀水,一幅“青山隐隐水迢迢”的画面即出现在读者面前,引人入胜。主体部分通过两次游玩经历的对比,揭示了“更要青山隐隐水迢迢”的主旨,发人深思。
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条理清晰。语言上整句与散句的交替运用,不仅增加了文采,而且使文章语言显得更有意蕴。
青团
湖州十一中
班曾琦
当我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一架纸飞机自故乡飞来,那一道看不见的痕迹,却在我心中荡起涟漪。我知道,那是一份牵绊,来自遥远的过去。
每年时至清明,母亲都会带我到田野间采摘清明草,今年也不例外。母亲带我去的是一片废弃的菜园,这时正值阳春四月。所谓人间四月天,便是面前花红柳绿的场景。万物复苏,天分外明净,地分外空灵,暖风拂面,站在园中大石上便看到了春天。母亲先摘下一株清明草,放在我手中,让我照着它采摘。我端详着手中其貌不扬的小草,它有水滴形的小叶,通体呈淡绿色,布着些许小绒毛,有些还开出了*色的小花。它学名叫鼠曲草,有清热解*的功效,采摘它便是为了制作青团,而清明节吃青团是古往今来江南水乡的习俗。走在有些泥泞的小路上,花香扑面而来,盈满飘逸。我的目光扫过路边一草一木,最后停在一块草坪上。那有大片的清明草。我兴奋地向草坪扑去,开始“收割”,不一会儿,母亲给我的小袋就填满了,就连我的的手指也被植株茎中的嫩汁染青了。
回家路上,母亲买了豆沙、春笋、咸菜等食材,为制作青团做准备。母亲让我把食材洗干净,自己往锅中加水烧开,接着放入洗净沥干的清明草,煮至熟透,然后取一个盆以3:2的比例放入糯米粉,粳米粉并混合均匀,倒入刚煮好的清明草水迅速搅拌至颗粒状,最后将其揉搓成光滑的面团,放至一旁备用。下一步开始做馅,母亲先将外婆做的咸肉洗净切成细小丁块,再剥一棵春笋,切成碎末,咸菜也一并切碎。她往锅中加少许油,将肉丁放入炒至肥肉炸出少许油汁。放入笋末,翻炒至半熟,加入生抽,料酒等调料。再加入咸菜,再次翻炒至熟透,便盛出备用。一切准备妥当,母亲将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大小均匀的小面团。将面团搓圆,再压扁,中间用手指钻出小窝。将馅料放入小窝,再包好揉圆,一个青团就成型了。我也尝试做了几个,虽不如母亲做的圆润好看,却也有了青团的雏形。
做好后,母亲拿出蒸锅,放上蒸布后又小心拿起一个个青团放入蒸锅,又仔细调整了它们之间的距离,生怕它们粘在一起。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等待中,我有些好奇地问母亲:“妈,你怎么会做青团的呀?”母亲笑了笑:“我小的时候你外婆也是这样教我的。”我更加好奇:“那外婆也是外婆的妈妈教会的喽?”母亲认同地颔首。我来了兴致,问道:“那为什么要做青团呢?”母亲又笑了:“这谁有说得清楚呢?不过是一代代都这么做的罢了。”我似乎有所悟:也许五十年、一百年乃至更早,那时的妈妈与女儿也应如我们这般,一个教一个学。光阴似箭,世事变迁,做青团的传统却没变、传承至今,团在其中的情谊与对生活的美好期盼也代代流传。
不一会儿,厨房就飘出了阵阵清香,母亲走进厨房,用筷子夹起一个,见已然熟透,便盛了出来。翠绿色的青团显得光泽鲜亮,一口咬下,软糯却不粘牙,口感细腻,还伴着一股淡雅香味,令人心旷神怡。吃着,我忽地想到未问完的问题,于是再次抬头问道:“妈,为什么现在有卖好多别的味道的青团?什么南瓜馅,还有蛋*肉松馅的。吃青团不是咱们江南的传统吗?为什么北方人也在吃呢?”“这就是时代的变化呀!”母亲说,“你们啊,生在一好时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富裕了,现在足不出户、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各种青团了,不仅南方人吃,北方人也吃。这都是时代的功劳呀!
我想:是啊,清明吃青团习俗不正是先人与今人对美好、团圆、幸福生活的祈盼吗?如今的时代,我们现下的生活,国家海清河晏,人民衣食无忧,因而一年四季,可以吃到青团;无论南北,可以吃到青团,足不出户,可以吃到青团。
教师点评
相芙蓉老师
文章以青团为线索,叙写摘清明草、准备食材、做青团等几件事情,介绍家乡清明吃青团的习俗,思路清晰,行文流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文章在“我”和“妈妈”的对话中自然升华主题,满含乡情,更有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珍惜,认识深刻,见解独到。
弁山之南,我的家乡
湖州十一中
班王律
人文荟萃的湖城,历史悠久,文化鼎盛,源远流长,清澈的西苕溪的河水流到泗安塘尽头。那里有通济桥的美丽传说,那里有张志和的渔歌传唱,那里有成群的白鹭上青天,那里是物流小镇,那里背靠绿水青山,那里旧貌换新颜,那里是我儿时回忆的见证者,那里就是美丽的弁南——我的家乡。
弁南是一块红色的传承之地,坐落在弁南乡潘店村南金斗山北麓的郎部公墓,埋着多位烈士的忠骨遗骸,这些烈士生前历尽艰险,受尽磨难,英勇杀敌,为了壮丽的理想与事业——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而拼搏。他们就像烈火与骤冷中才铸就成的钢铁,凭着崇高的理想,顽强坚韧的意志,实现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为红色中国的历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现在那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弁南还是水果之乡,尤以桃子闻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每到每年三四月的时候,那满山的“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的美景令无数人为之陶醉。每一瓣桃花都是一个精灵,桃花带露浓,满山桃花香,仿佛是桃花仙人种桃树,又仿佛是桃花源景现人间。沿着山间小路漫步,阳光倾洒下来,穿过娇艳美丽的桃花,就仿佛找到了人间最美的景色。随着风吹过,桃花摇曳着,发出“刷刷刷”的声音,清脆动人;留下满地的粉色光圈,明艳秀丽,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心头萦绕,无法泯灭。当桃子成熟之时,千万别忘记来这里品尝个大的——汁多、味美的仙桃啊!
弁南美,最美在苕溪。在弁南西南樊漾湖村的苕溪湾留下过千古传唱《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歌因山而作,山因歌而传。想到这里,我仿佛看见了风光旖旎,繁花似锦的西塞山,望见一行行白鹭上青天,瞧见了郁郁葱葱的花朵下波光粼粼的苕溪中活蹦乱跳,自由自在的鳜鱼。西塞山,白鹭,苕溪成了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美丽的西塞山就这样成为湖州美景,“西塞渔晚”也成为吴兴八景之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中国共产*领导下,弁南的人民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正确理念,积极探索生态发展模式。在国家*策的指引下,老百姓摒弃了旧的发展理念,石矿已经关闭复绿,环境持续生态。近年来,生态农庄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给农村和老百姓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现在,美丽的弁南成为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物流小镇,秉持着两山的文化理念,铁公水物流纵横交错,弁南人民在*的领导下,向更加富裕、更加幸福奔跑着……
教师点评
屠琰老师
本文从弁南的红色传承起笔,由景入人,从人在画中游到绿色生态发展,小作者热情抒写弁南的美丽变化,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尽情讴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理念。文笔朴实却又生动、细腻;想象丰富,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画面,让人蠢蠢欲动;引用恰当,内涵丰富。
绿水绕,茗香漫
湖州十二中
班薛岩
有幸生于江南,可以辗转青砖白瓦间,赏一则烟雨味的宋词,于山间饮下一杯月色的茶。
我曾穿行于古巷林园,读书回到这鱼米之乡。日夜相处间才逐渐品味出只合住湖州的悠然。
春分,如粉黛少女般姣好;夏至,有豪迈少年般热情;秋分,如霜叶红花般灿烂;冬至,有浮云流水般淡然。被雨露滋润的绿叶翠色欲流,被阳光亲吻的河流波光粼粼。不论是淡妆浓抹,都是入画的一景。
美丽的景,离不开爱美的心。湖城人践行着“绿水青山”的心一直在跳动,为延续着这幅刺绣的美丽,努力着。
景区里、街道边,出现了一群“温暖使者”。他们身着红衣,一顶红帽。他们为景区的风光扫去了一丝丝灰尘,为街道的整洁增添着抹抹光彩。他们在这儿弯下腰,在那儿弓着背。他们今天宣传环境的重要,明天张贴环境的福音;他们不那么招摇,却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他们做的事虽小,可却又算极伟大的事件。有了他们的无私精神做榜样,游客们不再乱扔垃圾,旅人们不再随地吐痰。青石板上的烟头不复存在,灰瓦红墙边的纸团不再停留。
湖城的母亲河——苕溪河,含沙量特别大,甚至有过“*河水”之称。每年都有鱼群因水质问题而亡,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更使这条本应平静的河流,水位高涨。浮萍的飞速繁殖也让苕溪河的面容愈加憔悴。但有了*府的管理,科研人员的研究,环卫工的劳动,苕溪又成为了当初的姑娘,重换了“绿水新颜”。
湖城宽容大方,毫无保留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水乡人民。也因她的美好青山绿水,留给人们以金山银山。我想,不久之后的湖城人民也将还她以青山北郭,白水东城......
仁皇阁一览湖城风采,飞英塔遇见陈旧古香,莲花庄观赏“鱼戏莲叶”,潜山园品味镜湖之美。湖城虽小,却不乏安逸悠哉。这里的人们不像大城市那样繁忙奢华,生活节奏舒慢,生活品质深得民心。
远望,小丘上的梯田种满了香茗。绿得小巧,绿得娇嫩,装饰着小山。阳光有多热烈,茗香就有多浓郁。梯田间采茶人的斗笠又是一道风景——斗笠点缀梯田间,青山不改;太湖水上正在滑行的画舫,栈桥上撑着油纸伞的画中人,人头攒动,绿水长流。
曾经的金山银山只是人们的向往,而现在却是实实在在的一座座青山,一片片绿水。
我常探寻着与自然同行,感悟四季,抚摸和风......此刻便足以观山悦水,行江南之湖州。
绿水绕青山,茗香散,微风拂湖城。
教师点评
孔志杰老师
文字秀美,正如湖城的清秀隽永。在诗意的文字中,我们穿梭于春秋冬夏,偶然的暗引更将湖城的美默默言说。好的文字,让人赏心悦目;真挚的情愫,让人怦然心动。也许湖城的美,已经融入这一方水土孕育的子孙血脉之中,不然怎能爱的深沉,爱的浓烈呢!
朵朵繁花落又拾
湖州四中教育集团
班王婕妤
繁华落尽,但我心中仍有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心中,在脑海中,轻轻飘落。我又将它一朵朵拾起来。
冬至团子,年吃糕。水乡的年,永远离不开这些软糯黏牙、清香可口的米制品。
冬至的团子白白胖胖,劳作的人都早早归家,为了吃上这一口家味。我也对这一口欲罢不能。新鲜的团子下锅,放入水中煮,就像巨型版的汤圆,在水中。没过一会儿,团子就浮了起来,翻滚着,在水中快乐地撒泼。这时候,关小火,盖上锅盖,焖一会儿就好了。关火,奶奶问我要吃甜的,还是咸的。我霸道地说着两个都要。这时候,奶奶就会笑着帮我将两个雪白的团子盛入我的碗中,盛好还不忘叮嘱我:“小口吃,慢些,小心烫。”
到了餐桌上,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吃起来。我最喜欢吃甜的,所以就会先把两个团子都用勺子挖开一个洞,用来判断哪个是咸的,哪个是甜的。每一次挖开甜团子,豆沙流淌出来的一刻,是我最为期待的画面,尽管下一秒整个团子汤都变成了豆沙汤。那又怎样?每一次我都会毫不嫌弃地把那黑黝黝的汤全部喝完。至于咸的嘛!在我看来,味道虽比甜团子差点儿,但也不赖。咬一口,鲜肉的咸香在舌尖蔓延开来,和着外面的糯米皮,越嚼越香,丝毫感受不到一丝咸腻。
风乍起,吹破一池春水。池边树梢又变红了。团子的软糯还在停留在味蕾的记忆中,随着春风变那一抹红,成为了开在我心间的另一朵“繁花”。
香椿头,香椿头。春天就要吃香椿头。暗红色和绿色渐变的香椿,叶子有点皱,边缘像锯子一样,一棱一棱的,散发着春天独有的气息。有人觉得香,有人觉得臭,我却觉得这东西挺独特的。特别是和鸡蛋一起炒,鸡蛋中都融入了它独特的香味,咬上一口,满口芳香。这味道从舌尖进入味蕾,至今也难以忘怀。
时间的箭头往前推移,香椿树上的知了叫破了天,不知疲倦。那年夏天,平静的湖面被燥热的南风吹起粼粼微波,阳光慵懒而又闲散,我和母亲在午后的湖面上划着船。
母亲用竹篙撑船,我用一把小桨划船。那时的我也就比船桨高一点点,好胜心的驱使,让我坚持自己握着船桨,吃力地划着。母亲笑而不语,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划着划着,一个不小心,我就把水划到了身上。母亲看到湿透了的我,笑了起来,嘴里一边念叨着一些让你逞强,让你要自己划之类的话语,一边又放下竹篙,拿起外套,给我披上,省得我着凉。而后,拿起我手中的奖,快速地将船往回划。
竹篙撑着船向前行驶,船尾荡开一条条水波。那日的慵懒的阳光、燥热的南风、母亲的嗔笑、柔软的外套,定格成了我记忆中,又一朵永不褪色的“繁花”。
两岸莺啼无人语,我望夕阳无限好。酌一杯茶邀明月共忆往事,邀二十八星宿共忆故人。
天地之大,俗尘渺渺。往昔与家人同住,如今因求学远离家乡,虽不常回,但依旧念着关于家、关于故土的那些味道、那些画面、那些岁月。
花一朵一朵地落下,阳光照了进来,尘埃飞扬。我时不时拾起那花,放在心上,然后,留香。
教师点评
钟丹枫老师
少年远离故土,初识愁滋味。那些留在记忆里的儿时的味道、那些留在故土的思念的人、那些被遗留在风中往事,都流淌在作者心间,熠熠生辉。本文用“开在心间的繁花”为线索,串联起自己三段夹杂了美食、亲情与童真的回忆,使得文章内容上浑然天成、自然流畅。文章语言优美,细节感人,画面感强。让读者读后,不禁想要去那样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指导单位:湖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吴兴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主办单位:杨静龙文学工作室《垂杨柳》文学微刊
承办单位:湖州市志和中学
湖州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
友谊联盟:湖州发展研究院城市品牌研究所
博学书店
静如书咖
总顾问:沈琪芳
顾问:杜李威杨静龙周春华
总编:姜晖王希
小学版执行主编:管艳
编辑:郑飞林张鹰云
中学版执行主编:陈凡
编辑:陈淑伦朱晓露
刊头画:韩斯
《两山少年》中学版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