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博物馆,能够让人眼中有光、心中有殿堂。那么,理想的儿童博物馆,又该是什么样?南京市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南京一幼”)用二十余年的扎实探索,写下丰富而充满诗意的答案,也为成人叩开了通往斑斓童年的一扇门。
这里是游戏的城邦。与南京一幼儿童博物馆血脉相连的,既有将之创造成形的掌舵人和管理者,又有不懈实践的幼儿教师,还有一代代绘出成长轨迹的孩子们。如同社会学中“场域理论”所诠释般,人的每一个行动均受行动所发生的场域影响。无论是物理环境、他人行为抑或诸多相关因素,都赋予这座办在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一种特质:是博物馆,又不止步于博物馆,形成自然生长的学习场域,围绕着博物精神的根本价值——那是对万事万物保持的好奇与热爱,在探索中走向广博与精深。
打造儿童体验的游戏场昏暗的灯光,黑漆漆的展厅,固定的陈列形式……提起博物馆,大多数人脑海里都会跳出类似景象。可是,这样的环境难以调动低龄儿童的兴趣——从一张张意兴索然的小脸上,你会发现对他们而言,这样的学习价值并不充分。如何激发孩子对博物馆的热爱?0余年前,问号盘桓在陆娴敏心中。时任南京一幼园长的她试图突破瓶颈,让幼儿园的娃娃们也能汲取养料,将目光锁定在“儿童博物馆”上。由于面向群体的特殊性,儿童博物馆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好奇,其他博物馆禁止的触摸恰恰是被鼓励的法则,如今世界各地已有成百上千家在运营,而我国有着类似属性的场所凤毛麟角。既然少有人涉足,不如尽幼儿园的绵薄之力,打造一间缩微的儿童博物馆!怀揣殷殷期盼,陆娴敏开始了漫长的求索。起初缺少场地,她就从一个10平方米的房间开始,以“根”为主题,将日常看不到的植物根部放大。对孩子来说,地下的根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唤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一系列与“根”相关的科学探究和艺术创作活动,构成了小小的博物角。成功经验给了陆娴敏信心,于是,当省教育厅特批南京一幼创办国际部的机缘到来时,她牢牢抓住拓展场地的契机,利用新落成的南京学前教育研究与国际交流中心(以下简称“国交中心”)推进博物馆建设。教研岗位的历练,令陆娴敏在打造博物馆时尤其崇尚慢教育理念,“不急不躁,让老师们慢起来,让领导班子慢起来”。这一主张也为伴随她共同“战斗”的倪琳所认同:“慢并非拖沓、懒散,而是为了充分的积淀、学习,厚积薄发。”与南京一幼,倪琳有段奇妙的缘分。40多年前,倪琳在此度过幼年欢乐时光,后来就像歌中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倪琳走上一幼教师的岗位,一步步成长,直到接过陆娴敏手里的接力棒,出任南京一幼总园园长,陆娴敏则承担起支部书记的职责。命定般的如影相随,让倪琳遵循一幼慢的调性——从儿童成长规律出发,精心设计博物馆的每个块面,最终的定位是打造研究的实验场,“在其中观察和追踪儿童的发展,亲历儿童学习的过程”。踏入南京一幼,你大概会以为误入城市深处的森林花园,蓊蓊郁郁的绿植交错,国交中心的砖色楼宇静静伫立。一至二层,正是孩子们的博物乐园。梳理海外考察经验,她们发现几乎所有著名的儿童博物馆都有两个区域,一是阅读区,一是安全区。基于对阅读方式的思考,一整层的童书体验馆应运而生。在情境阅读区,凹凸不平的草地、清澈的小溪、有趣的木屋,孩子们仿佛身处大自然中,感受着阅读带来的宁静与愉悦。制作区,孩子们亲手做一本属于自己的图书,讲述五彩斑斓的幻想故事。童话屋和小剧场,中大班孩子探讨、合作,表演对童书的理解。多元化的阅读活动浸润着童心,也向前来参观的成人诠释着科学的儿童教育方式。遨游出书的海洋,来到由7个临展和常设主题组成的主题探索馆,安全自护正是其中重要的常设馆。在游戏中进行换装大比拼、寻找隐藏火源、模拟救火情景,不仅锻炼了应急避险的技能,还增强了职业体验感,用倪琳的话说,孩子们体验到的是“一种深刻的生动”——用能够接受的学习方式,将安全自护的内容逐渐内化。对学习状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