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医之初,对小方脉感兴趣,小方脉是医学十三科的一科,相当于现在的小儿科。
当时认为成年人无药可救,希望在孩子,儿童大都没有情志病,生机勃勃,容易健康起来。
如今看来不切实际,儿童受家庭影响,看孩子的病相当于治全家的病,难度更大。
十三科是医学分科的合称,从宋代开始,宋代十三科:大方脉、风科、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耳、疮肿、伤折、金疮、书禁。
到了元代,十三科有所变化:大方脉、杂医、小方脉、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元代规定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医。
明代医学十三科又有了一些变化: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
明朝末年,十三科调整为十一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外科、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正骨、痘疹。
十三科中,大方脉、小方脉和针灸变化明显不大,大方脉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大体相当于如今的内科,宋代十三科中即有此科,后沿用至清,小方脉专门治疗小儿疾病,宋、元、明、医院均设小方脉。
针灸疗法由来已久,隋唐始设为专门的科目,宋有针兼灸科,元、明代均设有针灸科。
风为百病之始,宋、元强调风邪在治病诸因素中的重要性,因而独立风科。
元代时,正骨科单独成科,因为当时盛行骑术和战争频繁,骨折损伤者增多,相应的骨科也独立成科。
还有一个不怎么变化的是五官科,心为神之舍,眼为心之苗,眼科一直都有,唐以前眼科包括于耳目口齿科中,宋代始设眼科,其后元、明、清均沿此设立眼科。
据历代眼科典籍记载,眼科分内外,现代所说的眼科手术,中医从唐代开始就有金针术。
金针术是中医的眼科手术,中医的眼科手术在中医的系统思考范畴,不仅仅局限在外科,内外兼顾,不止看到眼睛的病变。
医有专科,病有专病,中医博大精深,做好一两科已经非常不容易。
现代社会,小方科越来越涉及眼科,儿童视力问题越来越严重,眼睛近视越来越多,小学生几乎一半近视,中学生几乎3/4近视。
如果对比我们小时候,不禁会感叹,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容易近视?
我们小时候在弹玻璃球,现在的孩子在玩吃鸡游戏。
我们小时候在到处玩,现在的孩子做完作业上辅导班。
我们小时候八九点前已经睡着了,现在的孩子还在灯火通明的作业和影视中。
除了先天发育不良,课业负担过重影响视力,缺少户外活动,常看电视、手机或电脑也是主要原因。
这些不仅仅是依靠医疗手段所能解决,跟社会风气相关,社会病了,孩子也就病了。
现在的近视眼,中医古籍有个名词叫肝劳,看上去是肝的问题,乙癸同源,其实还是肾的问题。
有的孩子因为先天不足而弱视,肾精不足的缘故,优生优育,从娘胎的时候开始呵护孩子的健康非常必要。
肝劳的问题,根在肾精,社会风气流行把极端的功利和实用当饭吃,将要强当自强,拿虚荣当成功,耗的是肾精。
还有一种情况,眼睛一时明亮,有可能真的变亮了,也有可能是病的开始。
《列子?仲尼》:“目将眇者,先睹秋毫;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口将爽者,先辨淄渑;鼻将窒者,先觉焦朽;体将僵者,先亟奔佚,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故物不至者则不反。”
物极必反,列子说“物不至者则不反”,事物不到极点不会走向反面。
肝劳造成近视,肝气郁结会造成精神问题。
有的孩子喜欢啃指甲,不完全是卫生问题,肝主筋,跟肝气郁结有关系,木克土,脾胃一般也不好。
少年不识愁滋味,一方面,孩子对七情六欲不太上心,另一方面,如果受情绪影响,则容易犯病,临床上,孩子的情志病比想象的多,也比想象中严重。
最典型的是独生子女,因为家庭溺爱,脾气不好,任性易怒,肝气容易暴怒也容易郁结,喜欢吃零食,正餐挑三拣四,食欲渐渐下降,造成各种脾胃病,严重的得厌食症。
胃为传病之所,肝为起病之源,这样的脾胃问题造成盗汗不长个或者虚胖气不足,不能只靠药物,治疗与教育相结合。
情绪问题,疏肝之类的方是开路方,先将路打通,然后粮草供应上来,如果供应不上来,服此类的方更伤身体。
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现在的孩子眼睛迷惘而少精神,见不到孩子该有的天真灿烂,见不到这个年纪该有的生机盎然。
原因可能在家长那里,家长的情绪传导到孩子身上,要治的人不仅是孩子,还有孩子家人。
这些情绪一部分因为成人缺乏修心养性,生活的压力和情绪传导到孩子身上,另外一部分是因为太为孩子操心而生出来的各种情绪,焦虑和恐惧是常态。
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的父母,都想孩子好,但不知如何让孩子好。
这样的情况,不如调整好成人的状态,言传身教,有健康的父母才有健康的孩子。
类似的例子非常多,每一天都会碰见这样的孩子。
一个好动症的孩子极大可能就是肝郁,肝气不舒。
见到一个孩子的妈妈,认为孩子是天才,各种期待,各种各种辅导班,表面上是操心,实际上是焦虑紧张。
这种情绪实际给孩子带来各种影响,不过,孩子不会说,用行动来表达。
劝这样的父母基本没用,充其量说一句,孩子很优秀,父母多注意,估计也不会听进去。
望子*,盼女成凤,人之常情,不管对子女成才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前提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非常遗憾,这样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司空见惯,家长这样,学校和社会也如此,作业繁重,早教多教,不顾实际要求孩子掌握多种特长,双休日节假日补习,各种提高班特长班层出不穷,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断透支,损伤孩子的身心健康,还丢失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肝气不舒带来的结果是得病,眼睛慢慢弱视,肝主风主动,开窍于目,好动与弱视,根源一样,厌学是常事,更严重的是精神抑郁,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这样的孩子挺多,问题不少,欲速则不达,盲目的爱往往是孩子的火坑。
这时候,父母非常重要,父母的心理环境决定了孩子的成长的环境,一味追求虚荣,事与愿违,透支的是身心,扼杀的是天性。
还有一种病,父母的焦虑和紧张传递给孩子的病,孩子本来可以自我修复,因为父母的焦虑,孩子不安,然后因为焦虑焦虑和紧张而过度医疗,引起新的问题。
想要孩子健康开心,自己先要过得健康开心,焦虑紧张解决不了问题。
现在的孩子,气血精神不足越来越多,生活习惯是一个因素,情志也是一个因素。
刚才说了两种情况,表现形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冷暴力,有的家长因为各种情绪损孩子的水平一流,带来的各种压力巨大。
另外一种是看不见的氛围,压抑难受,原因有许多种,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紧张……
这样的氛围,小则不舒服,大则造成各种问题孩子,问题孩子大都出在问题夫妻上,问题家庭上。
孩子天生敏感性,感受力强,造成的童年阴影,许多人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治愈。
家庭健康最可怕的是,一群不养生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家庭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许多父母都拿出吃奶的力气育儿,从来不想着自己学习和改变,这是令人无奈的现实。
许多疑难杂症,追根到底就是情志病,有的人,一辈子都在逃避,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抵抗家庭问题。
30岁前,人很难摆脱家庭影响,没有自主权,30岁之后,自主权大了,能走出之前家庭模式的人非常少。
各种似是而非说法,都停留在口头上,最终都是人在做,所有的健康问题归根到底可能都是家教问题。
每一个家庭的教育和门风,在孩子的身心健康总能表现出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总能凸显出来。
陆桴亭先生《论小学》,将孩童特点和如何学习说得非常清楚。
《论小学》说的是儿童教育,说的也是孩子成长的身心健康问题,涉及到习惯的培养和品行的熏陶,他说“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古人教人,自幼便教他礼乐,所以德性气质,易于成就。今人自读书外,一无所事,不知礼乐为何物,身子从幼便骄惰坏了”。
四书五经,儒家经典著作,经典之所以是经典,祖先们千百年来不断摸索留存的文化积淀。
文化就在礼乐上,以礼乐表现文化,礼义之邦,不只是口号上的道德,而是日常中的品行。
这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常识,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
《礼》描述的诸多礼法,现代人看起来简单,如果要建立起和谐长远发展的社会,估计超越不了《礼》的精神共识。
用礼来约束行为,用乐来熏陶情志,“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学礼乐并非学形式,礼者理也,乐者悦也,读书明理,贵在体会经典精神,改变自身气质,做一个健康开心的人。
也可以这样说,礼是自律的,对外的,讲怎么跟人打交道,和谐相处,现在孩子文明懂礼的非常少,家中小霸王,身心肯定会出问题,乐是自在的,对内的,开心了就唱歌,人之常情,说到底,是活得开心。
开心是一种能力,每一个不开心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缺少教养的家庭。
每一个开心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充满教养的家庭,有教养的家庭,会让孩子从小吃饭、吃苦和吃亏。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孩子的成长不止是读书,““一切以仆隶当之,此理不讲久矣”,从小培养吃苦耐劳磨砺自己的精神。
这些教育,学校和社会不能代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小儿,不但是出就外传谓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
强调家教,不是到学校学习才是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教育起码不是最好的教育。
还有一个读什么书怎么读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十年诵读
小学、四书、五经、周礼、太极通书西铭、纲目、古文、古诗、各家歌诀。
十年讲贯
四书、五经、周礼、性理、纲目、本朝事实、本朝典礼、本朝律令、文献通考、大学衍义、天文书、地理书、水利农田书、兵法书、古文、古诗。
十年涉猎
四书、五经、周礼、诸儒语录、二十一史、本朝实录及典礼律令诸书、诸家经济类书、诸家天文、诸家地理、诸家水利农田书、诸家兵法、诸家古文、诸家诗。
活到老,学到老,从三十年的教育规划来说,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也是成长必须的历程。
一是传统教育不止是读书,还有习惯的培养和德行的培养,德行的培养,我们叫做开心的能力。
二是读书不仅仅读四书五经,基础打好好,学习几乎涉及所有学科,古代通才式人才多,跟学习方式有关,也跟学习内容有关。
三是传统教育也不仅仅是读读经,还有解经,最后还有学以致用,读书明理身体力行才是真正的读经。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在儒家的语境叫天性,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我们的文化传统一直教我们如何养神,教育也在造就一个精神的强者。
现在的孩子,形体高大结实,精神却是相反,朝气不足,志气不够,萎靡难振。
我们从小只是教会孩子学会谋生,却没有教会孩子谋事和谋道。
君子谋道,小人谋食,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