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描绘这样一种场景,如果你是孩子,不管你年龄多大,当你去找父母诉说心事时,在你一句话还没有讲完时,爸爸妈妈就打断你并语重心长的说:“你为什么扛不住事儿呢,这点事就让你这么苦恼,以后的路还怎么走?你是个男人,不要动不动就去跟人倾诉,这不是男子汉的作风,要学的坚强一点。”听了这样的“教导”后,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你再次去找父母谈心时,父母还会以同样的方式打断并教训你,久而久之,你还愿意去和父母交流吗?你还会把父母当做最亲近的人吗?这其中的滋味只有你自己能体会到。
在现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每一个成年人都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成熟、坚强,以适应这个竞争残酷激烈的社会环境,工作的压力、生活的重担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做为父母,都在努力的过好自己的家庭,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和身体得到健康的滋养,在这方面,我们中国的家长们确实在努力付出奉献,甚至家长所付出的让人感动,可孩子真的会给我们感恩的回馈吗?
每一个小孩子都有Ta的情感,这种情感,你给Ta表达的出口了吗?作为家长的我们是重视情感表达的人吗?我们在乎和孩子的情感连接吗?大白经常听到父母这样告诉孩子:“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那么孩子长大后,又会告诉孩子:“你要把工作干好,工作最重要。”甚至会拿着别人家的孩子的长处和成绩来和自己家孩子的短处相比较,让孩子向人家学习,不看重孩子的内在成长,而是更看重外在的表现和成绩,这些做法表面上看是父母在鼓励孩子,但殊不知却一步步的在疏远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孩子在童年时,是会有自己丰富的情感的,不管是哭、是笑、是倾诉等。如此我们总是不许、不准,不给孩子情绪发泄的空间,不让他们表达情感,比如说:哭了不是好孩子,哭了会被人笑话的,要学的坚强一点,不能有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误认为“情绪”这个词是负面的,人不应该有多种情绪,也不能畅快淋漓地表达情绪。但孩子却不知道,情绪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早已不是小时候简单的哭与笑,伴随着生命的质变,已经有其独特的含义,并一直跟随自己走完人生之路。但是,可悲的是很多小时不被允许发泄情绪的孩子,永远没有体会到情绪带给人生的正面意义。这样给孩子也会带来很多潜在的隐患,也许在小学阶段压抑着,到中学后会爆发出来,产生一系列的青春期心理和行为问题,比如抑郁、焦虑、浮躁、叛逆、厌学等。也有些孩子会把自己包裹得很坚强,即使在成年以前没有爆发,成年后也会以其他的方式暴露出来,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婚姻关系和下一代的家庭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传身教无形中教会了孩子成为不同性格类型和思想行为模式的人。
心理学家盖伊·温奇博士在《情绪急救》一书中提到过著名的扔球实验:A、B、C三人玩互相扔球游戏:A把球扔给B,B扔给C,C再扔回给A。
一开始,三个人很融入,但渐渐地,B、C故意只在他俩中间传球,A被两人冷落。
研究者通过核磁成像对A的大脑进行观察,发现得不到传球后A的大脑中反应剧烈的区域,与肉体遭到重创的区域非常类似。
孩子被冷落和忽视,和抛球实验A的感受是相似的。
孩子想跟你玩时,你在忙工作;
孩子需要被肯定时,你在刷朋友圈;
孩子想与你分享心情时,你却在喋喋不休地打电话……
孩子对你的热情,被浇灭了无数回,再浓烈的兴趣都会变淡。
被冷漠对待后的他,就成了你不认识的孩子。你也会成为孩子不认识的父母。
从亲人到陌生人的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别再打着爱的名义,培养“无情”的孩子。
情感一旦受到压抑,就会成为习惯,还容易造成抑郁。心理学家认为,抑郁症患者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习惯性的逃避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对自己和他人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每个孩子,都天然需要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