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生儿容易养儿难”,现在的家长越来越注重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任何一个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其实都是父母精心培养的。
可多数父母只顾着提升孩子的天赋、兴趣以及学习成绩,却忽略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维系,这就直接导致一些很优秀的孩子,成功成才以后却和父母关系寡淡,渐行渐远,甚至成了父母口中的“不孝子”、“白眼狼”。
01不懂和孩子“养感情”的父母,晚年可能过得很凄惨
有过这样一个报道:一对老夫妇在家中过世后无人问津,遗书竟落满灰尘。后经调查发现,该夫妇两人,老母亲因突发疾病而亡,老父亲则因丧失自理能力,在轮椅上凄惨离世。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夫妇俩生前都是某中学的著名教师,他们的儿子就住在马路对面的小区,平时却和父母关系疏远,常年都不去父母家里探望,连一通电话都没有。
究其原因,父母年轻时因工作繁忙,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儿子年幼时一直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了幼年的感情培养,孩子对父母依恋的渴求得不到回应,常年亲情缺失,导致孩子与父母关系日益僵化,稍有一点矛盾,就会被放大,最终孩子内心对情感淡漠,对父母毫无感恩之心,敬畏之情。
这种“白眼狼”的案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往往众人在指责孩子不孝的同时,却忽略了父母年轻时种下的“恶果”。
我们在惋惜之余,又不得不深思:是怎样的亲子关系,让老人安享晚年的希望都变成了奢望,在生命的尽头何其悲凉?
02李玫瑾:养孩子其实就是养感情,“丧妈式陪伴”只会养出白眼狼
李玫瑾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上强调过:
养人最重要的就是“养感情”,感情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和谁有感情,是靠后天培养出来的,如果你不养,那你的孩子就不是你的。
但总有很多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但没有维系好亲子关系,而且给“亲子感情”埋下了三种恶果,孩子长大以后,再想纠正,为时已晚。
1)丧妈式陪伴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这种妈妈,永远板着脸,没有笑容,更没有称赞和表扬,只会用苛责和规矩约束孩子,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为的只是妈妈自己的面子有光。看似是在陪伴孩子,实际上是把孩子绑在身边,成为完全受控于妈妈的“提线木偶”。
这样的孩子童年必然是痛苦的,在爱与恨中纠结徘徊,长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逃离妈妈,逃脱家庭的桎梏,而且由于幼年体会不到爱,成年后也同样无视亲情,不会爱父母。
2)唠叨式、咆哮式沟通
父母与孩子童年时沟通的缺失,会使得孩子在性格上出现缺陷,做事容易走极端。很多父母偶尔难得有沟通,却都是以孩子最厌恶的方式进行,比如妈妈的唠叨和咆哮,责骂、嘲讽、贬损、羞辱,都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
当父母想要弥补时,孩子却已经有了成熟的思想,开始厌恶排斥父母的行为举止。
缺乏沟通会影响孩子对父母及家庭的情感依恋,错误的沟通方式,只会使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
3)对情感诉求的忽略淡薄
樊登曾说过,孩子爱父母,远超父母爱孩子。如果孩子打了你,你一个月都在生气,可你刚打完孩子,孩子依然会对你百般依恋,努力逗你笑,让你开心。
孩子对妈妈有种与生俱来的依恋,这是本能,也是亲情的本质,但如果孩子对妈妈的情感诉求,迟迟得不到妈妈的回应,妈妈总是对孩子忽略,感情淡薄,不理不睬,嫌弃厌恶,只会让母子沦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03养孩子不是养宠物,感情的纽带需要维系和经营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有了责任和义务。“生儿容易养儿难”难就难在,养育一个孩子,不是养宠物,而是要培养起健康和谐美满的亲子关系,把感情作为纽带,只有这条纽带,才能让孩子始终走在正轨上,逐渐走向成功,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1)亲子时间要有保障
即便不能每天都和孩子朝夕相处,也要保证一天内必须腾出固定的时间,作为重要的“亲子时间”,在交通工具和电子产品都如此便利的时代,任何工具都可以让亲子沟通畅通无阻,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付出一点时间,给孩子。
2)爱意的表达
不要将爱意隐藏,爱是需要表达、诉说和回应的,不要轻视每一句爱你想你的表达,这都是增进情感的重要途径。孩子需要从父母身上、语言上得到被爱的满足感,这是支撑孩子面对生活面对自身价值的基础和底气。
3)父母角色的充分实现
孩子人生重要的时刻和节日都不要缺席,尤其是家长会、生日会、成人礼等特殊时刻。虽然旁人可以代替你完成这些节日的策划和出席,但没有人可以代替父母的角色。
4)重视孩子的需求
切记不要忽视忽略任何一次孩子让你开口诉说、倾吐内心的机会,静下心,注意倾听,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和
患了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父母,着急上火的同时,更要明白一点:抑郁症,双相症不是一日形成的,它是遗传易感性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潜意识积累的有害图像互相叠加互动的结果。所以,不要期望像拉肚,感冒那样,服几颗药丸,几天后身体的问题会被清除。
疗愈开始阶段,首先想到和做到的是治标,不是治本。因为抑郁症,双相症最可怕之处是它的螺旋下陷引力,摆脱这个下陷引力是第一准则。想象你陷在沼泽泥潭里,你会怎么做。
而相关的抗抑郁药物就是打破螺旋下陷引力的最好办法。尽管神经递质失衡未必是抑郁症,双相症的根源,尽管SSRI类抗抑郁药物一般需要两周才见效,但就目前而言,SSRI类抗抑郁药物仍是首选。不遵从医嘱随意中断药物是极其不明智的做法。
解决了标的问题之后,接下来要考虑治本。在治本之前,父母最好改变自己的家庭角色,最好在心里能成为孩子的朋友,闺蜜。温暖的肢体语言,永远是最有效的,静静的陪孩子坐坐或是简单的一个拥抱。“好心”的说教应该被抛弃,它是最无力,最苍白,甚至是反效果的。
父母角色的转变,父母的温暖能托起孩子自救的信心。这一转变至关重要,否则孩子的内心依然像漂浮的孤舟,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
治本的第一步,是清理孩子潜意识深处的有害图像信息。
我们都认为儿时的记忆大都消失了,对现在的生活没有影响了,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我们的身体从不会忘记任何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甚至是三岁之前。在深度催眠状态下,那些久远的往事仿佛此刻正在发生,一切是那么的清晰,深刻而心痛。
抑郁症,双相症不是童年创伤,创伤如果叠加了遗传易感性容易导致抑郁症,但抑郁症,双相症绝不是简单的童年创伤。有遗传易感性的孩子,不需要多大程度的心理创伤,母亲一句玩笑的话在孩子潜意识里可能都会形成有害的图像信息。一个或众多的有害图像信息叠加了遗传易感性足够导致抑郁症,双相症的发生。
潜意识深处的有害图像信息就像心灵上的一根刺,它不定时的遥控孩子的情绪,拔掉这根刺是治本的第一步。
治本的第二步,消除遗传易感性,重塑孩子内在的自信。
一个家庭里,抑郁症,双相症个案的出现不是偶然,它有遗传易感性的根源。这个遗传易感性不是基于细胞的DNA层面,而是发生在细胞的细胞膜层面。所以,这个遗传易感性可以被扭转。
以前的生物教科书告诉我们,一个细胞的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的核心,如果细胞的细胞核丢失,这个细胞会失去生命。
前沿的生命科学告诉我们,一个细胞的生命核心是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大脑,是细胞的“脑芯片”,细胞核仅仅是细胞信息的中心存储器。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培养皿中的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去除其细胞核,结果显示,这个细胞仍然存活一段时间,把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膜去除后,这个细胞立刻失去了生命。
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布鲁斯.利普顿多年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细胞膜是细胞的大脑,外界的环境信息通过细胞膜内的各个受体被选择进入细胞内部,外界的环境信息可以影响细胞的生长,分裂。
单个细胞的生存环境能够影响单个细胞的生长,人体是多细胞的集合体,体内众多细胞的生存环境对整个身体来讲就相当重要了,尤其是位于情绪风暴前沿的脑边缘系统内的神经元细胞。
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的性格是基于细胞膜层面细胞生存环境的遗传,它可以被扭转,甚至变得强大,这也是大脑神经网络具有可塑性的原因。
激活腹部能量核心区,强大的自信就会逐步到来,它应该是自然的发生。
治本的第三步,重建孩子内在的喜悦,恢复生命的活力。
抑郁症最大的心理和生理症状是内在失去喜悦,内心灰暗,头晕,头重,失眠,身体失去活力。
能量核心区激活后,身体会自发的产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满足感。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解放大脑,让沉重的大脑轻松起来,让大脑重新恢复往日的活力,甚至更加喜乐。
真正的喜乐永远根植于大脑。
这一步是治本的核心,也是疗愈的最高阶段,时间关系,以后再续。
潇哥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