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行者任明志讲四圣心源之天人解
TUhjnbcbe - 2021/4/4 16:24:00

行者任明志先生讲《四圣心源》:天人解

这是*元御先生对伤寒论的重要贡献的体现,我们先学习天人解,这样更有利于理解*元御先生对先后天,气血生化的观念,对阴阳六气,还有五行的理解。以前看过河图的人都知道,基于生化的角度,就是说五行顺生,生化的角度来理解。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这就是说,关于阴阳变化分判,做的一个简单的陈述。关于阴阳如何分判呢?

这一点,是一个比较难于理解的过程。需要靠大家仔细的思维,精思达到一定的境界,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们先这样,通理上给大家讲讲。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这是什么?就是说,我们这个纷纭的世界之中,如我们思维变化,然后是周围事情纷杂的状态之中呢,都属于万物千奇百变的这种状态之中。这已经是一种万物奔腾的状态,要能归纳到阴阳,这之间需要有过程。内经上讲,“大之可外,小之一十百千”,这是阴阳的变化之道。

阴阳呢,是我们先贤先圣对事物一个分判的方法。其实,就是说分判的一个名词吧。

在周易《系辞》中,就讲到这样,“圣人立阴阳以类万物之情。”物纷杂各有不同,我们去用什么理解它?我们去用我们这个一心,我们用我们的意念,体会万物的不同情状,怎么去体会呢?就是说,简单分判为阴阳来体会。阴阳对事物初期的进行分判。这个阴阳的分判,不是对事物的分判,而是对我们一心的分判。

比如,我们体会这事物,怎么样体会?以事物相应合产生相应和产生共鸣,同气相求。另外呢,是一股寒气,你体会的时候,你也是一股收束之气来感应它。感应之后,我们是一个纯净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或者是一潭静水一样,来感应外在的变化。这时外在开散的变化,我们就会受到开散迹象的影响,也会有开散的波动。所以呢,这个阴阳是对从我们以一意测万物的角度来进行分判的。

所以说,取类比象,开始对万物有所感应,然后去取类比象。

“一气混茫,阴阳未判”,这是我们的状态。我们认识事物的状态能达到“一气混茫,阴阳未判”,这是一种泯灭了对事物的分别与差别的判断。把我们平常对事物差别的这种判断,还有这种分别之心,先逐渐安藏起来,静息下来。这个时候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静象,是根净之象,没有动静,也没有阴阳。

如果大家受过惊吓的话,受到猛的一件事情刺激的话,大家会脑子突然空一下,是不是呀?处在这种空空的状态之中呢,这种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的。今日今生没有体验,就是说,很多事也没体验过的。有体验过的,它就不会忘。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之下呢,我们对周围的事情也观察的一清二楚。

周围的事情碰碰擦擦,什么各种状态,我们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但我们没有随着它去运动,没有去进行运作。这种状态就叫做真静,就是一气混茫。

这种一气混茫的状态呢,是万物自现,是佛法所说的“圆”。圆明,一派圆明的状态。这时候呢,万物自现,各自的形象百千万种,但是你的心没有动,没有去应和它,这叫做阴阳未判。你去应和它,一动,这就是你有所取象,你有所取象的话,你这取象就有盈就有缩。有盈有缩之间就判出阴阳。盈缩之间呢,*元御先生就判出清浊,其实这个不必要。一盈一缩之间就有向背,有向背就判出阴阳了。

有向背,也就是谁在判别向背呢,是由一个中的坐标点,它来判断是向还是背?是正还是负?是阴还是阳?这一点就是天地人之间的中气。

这是我们观察事物的本位,所以我们中国历来天文观象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本位。不是地心说,也不是日心说,也不是无穷宇宙之间的识辩,当下就是天心,当下观察事物,然后呢,再在天象之中找一点不动的,这就是所谓的天心。在这点,首先假如自己不动。

“枢轴运转,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就是说五行啊,五行金木水火土讲的是四象,四种现象。行者,行也。行就是运行的意思。五行是五种运行状态。

什么叫火?火曰炎上,就是这种炎上开散的状态。木气呢?就是这种升发条达状态。水呢?水就叫做闭藏。什么叫肾气?没有肾气。就是闭藏之气就叫做肾气。同样收敛之气就是金气。

所以就没有肾气。五行呢,就代表五气,五种运行状态。这五气呢,就是一气。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它是元气运行的不同状态,分判出来五气。其实这五气就是一气。我为什么在论坛之中我以前提到过阴极就是阳呢?阴极就是阳,为什么?阴气阳气都是形容元气运行的状态。就象我们经常说的春夏气机生达,秋冬气机敛降。春夏阳气生达,秋冬阴气敛藏。春夏阳气生达,秋冬阳气敛藏,你说这秋冬你也可以说是阴气敛藏也可以说阳气敛藏。其实这里面不只过是一个阳气。有时候阴气阳气指得是升降的状态,有时候阴气阳气指的是本体的元气。

所以大家在看内经和伤寒的时候,对这点有分别。如果没有分别的话,就会产生混乱以至于自己困惑以后。很多历代医家自己困惑以后又用来约束别人。也不知道自己之间的关系,然后对经文乱讲。这个都是屡见不鲜的。所以说阴阳五行这种气实则是一气,就是我们讲的化生的角度。

好的中医谈中医,不谈辨证,谈什么?谈气化。这一气是怎么变化的。辨证都是小儿科的事,辨证容易出现很大的误区。很多辨证的东西,你一辩出来就僵化掉了。你自己,可能就是说,始作俑者。你这个谈的人知道,你的徒弟或外行人或后学者听,好象拿着辨证分析,按图索骥。这样来搞,其实不能打成一片,不能圆融,形成很多僵化。所以,从明清以后,景岳的书出来了,然后《脉因证治》出来以后,医学就越趋下流了,越来越僵化掉了。可能大家就是说,五脏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整个都是僵化掉了。所以说,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四圣心源》呢,就是把所有的名象全部贯穿起来,然后知道气化的真正原因。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这个就是讲的是气化的关键。

大家这一点要好好地读。你至于领会到以后,当然啦,内经里说:“学医之道,虚静为宝”。学医有道,虚静为宝。这个宝呢?就是韬光养晦,在虚静的状态之中来体会阴阳的变化,来体会病人的病情。变化之妙,成乎一心。怎么成乎一心?你没有这个虚静的状态,你去临证。即使你的医学达到一定的程度,你如果今天的状态非常差,很多变化,很多病人的状态都给你漏了。但是有一点例外了,你临证非常丰富了。很多已经成系统了。这个时候,你可能不会出现常规性的错误。但是疾病在复杂的情况下,没有这个虚静的状态的话,不会有神来之笔,也不会跟疾病一下子相应合。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这个意思。

易经上曾经说过:“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讲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可以给大家讲下一个古代经常讲的小故事。有两则故事。过去古人来阐述“寂然不动”。我们看病的时候,寂然不动,不但与病人相互感应,与天地万物都可以感应。

明朝有朱顺水这个名人。当时呢,朱顺水渡海去日本讲学。当时呢,遇见大风浪。那个时候的船只差些,所以呢,大家都惊慌万分呀,觉得凶多吉少。这个时候呢,朱顺水用一个*纸写了四个字“沉静天地”。写完了以后,烧掉扔在海里。然后随即风平浪静。这是什么?他这种庄重之气一下子与天地相互感应,外在的动象一下子就被镇住了。就是说,小则看病,大则与天地相感应。

还有宋代有一名大禅师。当时在当地是久旱,国家是久旱,没有雨水。都三年了。他当时就是祈雨。祈雨的时候做了一坛法就下雨了。当时问怎么去祈雨的?他回答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所以这里面都有很多奥秘。

在论语里面说:“至诚可以通神”。至诚,诚是什么?我们的心态不诚呀。为什么?真正诚直的人,他心态是如一的,定力非常高。真正达到至至诚这种状态。至诚之道可以先知,可以通神。所以呢,我们学中医要学的好呢,要有至诚的心,对待事物,对待人,大家尽量少一点心眼,尽量把自己弄的简单化些。这样的话,你自己在学医的过程中,就可以少给自己设一些障碍。然后感应事物的时候,就可以感应很亲切。这就是“至诚之道可以通神”对中医的诠释。

在辨证的过程之中,用最简单的,就象内经里说的:“独守阴阳,无与众谋”。也是这个意思,持简御繁。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会察万事万物的交汇点,共通点。而不是察事物的差别与变化不同而分门别类,这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讲究乾坤之道以御万物,而不是讲究追求万物,然后去征服世界,然后去探索世界。

智者察同,同在哪?同在内,就是说万物还是有差别的,你这个心不要有差别。你观察万物不要戴有色眼镜,是以一视同仁,一样的心态去观察万物。这个时候你找到了同一点,你就会发现事物的真象,你就会容易把事物沟通起来。如果你的心态看每件事都不一样的话,那就会自设障碍,所知障。因为自己对事物有了解以后,对自己无形之中产生障碍。反而不如婴儿般地对事物观察更加细微。

下面讲五行生克。五行啊,五种状态,它直接互相牵制。这牵制呢,就是克。互相变化承接就是生。

*元御先生讲的就是以气,而不以质。因为我们中医讲的是一个气化的过程。因为我们中医先讲气化,再讲形质。这是两点不同的。跟西医讲形质不一样。

形质跟气化之间还是有沟通的。就象冰化为水,水化为气,逐渐有个变化的过程。形质吧,它也参与相生相克,但是由于形质的相克受到流动变化的影响,形质的相克就比较局限。这不如气化感应的非常快。你说形质有没有相克?绝对有,怎么没有呢?

金气收敛,真正形成金气,是肃杀之气。它已经内含了,但是它这个气是成型了以后,敛聚了一块,不能动。它受外在的感应就比较差。凡是成型的东西,它都是质。它已经是收敛成型的。这一点我以后会讲。中医先讲气化再讲形质,形质之后就得谈精的问题。

在天地之位,北寒而南热,东温而西凉。我们中国的祖先呢,是基于我们现在这块土地而创造了这个医学,直接创造了先后天八卦来运用。都是立于我们这块土地,只要我们中国人还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还有太阳,还有月亮,中医就不会消亡,中医就会是适应发展。除非天地发生变化,大陆架整个发生变化。这个“北寒而南热,东温而西凉”也发生变化。因为你换了地图,所以中医是移形换位,换过位以后自然知道变化。

下面讲的是六气的化生。六气之中,寒热温凉四气。寒热温凉各隶属于木火金水。所以呢,四气的变化产生于中土,就形成了二气。这就是燥湿。燥,是木火之气燥。木火之气升达,金水之气清。木火之气欲升达而不得升达,这产生什么?产生湿。金水之气欲敛降而不得敛降,则会形成燥。

所以呢,湿虽然为阴邪,但是多易化热。所以你看很多病人一有湿马上化热,因为湿气它是木火之气不得升达,湿气容易化热。

而燥气呢,燥为金水之气欲敛而不敛。燥气,湿多协热,燥多协寒。很多病人出现燥气的话,因为为什么?燥气的这个状态,金水不得敛藏。元阳之气很容易耗伤。湿气的状态,木火之气不得升发,元阳之气容易闭郁。这是两者。所以呢,很多临床医家鉴于这点,化湿多兼清热。而见于燥邪呢,多用温法,不能过于寒凉,在临证上用火神派用的很多。湿虽然为阴邪,但一定注意要疏达,要用辛凉之品。如果不然的话,你光用温中燥湿之品,湿邪愈加弥漫。这时候可能产生热深厥也深的情况。

在临床上,很多病人,明明是寒湿之证,用完附子理中丸以后,痞满益盛。中焦脾胃胀满,出现这种情况,在于很多火神派医生用法不是少见了。我以前经常有这种失误,也经常看到别人有这种失误。

所以在治疗湿热情况下,一定要注意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温化,温固元阳。

再一点讲的是相克。

相生之路,这个都好理解。相克之路。五行之中有生化,有制化。生化呢,精化气,气化神。制化之道,就是多用于敛藏之道。生化呢,多于化气;制化呢,有归精。有生化,有制化,精气才能化生,才能够真正达到归经的目的。

在我们临床之中呢,就是六气生化,木生火,火生金,金生土。这是一个气化的过程。精化气,气化神,这个时候呢,如何达到气归精,精归化这种角度呢。这在内经也强调,我们后天饮食产生的这种水谷精气。这种精气呢,周游经络之中,敛藏于脏腑之中,再归于肾中,然后归于奇经八脉。

精气是如何归化的?精气归化是制化生的,怎么制化呢?在于我们后天,水火立位,君火当*,相火温化全身的气化。这个时候呢,君火一定旺。君火怎么旺呢?君火,苍天者。内经上写着:“苍天者,清净则志意治。”什么是清净?苍天就是讲的君火,就是我们的君主。君主一定要清净,什么清净?是我们五志的相火一定要下潜,君火之令才能下达,君火一定要克住相火,相火才不会上逆,然后运化周身以后,精气才能够敛。

左路,脏腑,大家可以用生达去理顺一下;右路,是制化,无论是胆胃之气要下降,还是金火之气要练化,都是从克化的角度来进行收藏的。这里面牵扯到道家练功的道理。但是总体的原则,不外乎是练己,就是说,达到一种清净凝定的状态,气机自然就会生化,然后是归于制化。

在临床之中,火神派多喜欢用生化的角度,对于制化的角度,理解的少一些。在临床之中,很多寒凉派,逢人就用苦寒清热一派。苦寒肯定伤阳呀,败阳气,对于气化来说是不利的。相反,气化过多了以后,元气会耗散,精气得不到补充。而制化呢,使周身相火之气得到敛藏,这使元气容易归根。所以说呢,气化和归精这是治疗上的两个角度。如果过多气化的话呢,很多病人吃一段时间中药,身体会软?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我们临床用的草木之品,木气都属于升发,都属于条达的,它都是助气化的。但是呢,很多医生呢,在运用草木金石的时候,他不取其气,寒凉派有很多人,把药煎煮的时间很长,就是水开了以后煎煮四五十分钟以上。这个时候呢,苦寒药就会发生变化。它寒气就会散了,苦味就留下来了。苦能坚阴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观察了很多苦寒派的大夫用药,很多虚损的病人,然后是怕冷。经过这样用苦寒药治疗后,慢慢地感觉身上能暖起来,而且感觉有精神。这和它潜在的能达到归精的道理是暗合的。

他们是不是这样意识到的呢?不一定。但多少年他们用这路用顺了,有它的道理。对这点理论上运用和阐述,有一定借鉴价值的书,大家可以看看朱丹溪先生的《格致余论》。相生相克,这个生化和克化,*元御先生讲的还不是很详细。金性收敛,温之以火,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这是*元御先生这样理解,他理解就是五行之间的互相制衡,气化的制衡不离元气,有时候五行失治以后,金气过敛或者是火气过发的时候,都不离一点,就是中焦的土气不足了。这有时候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元御先生讲的脏腑生成,大家可以看一看。脏腑生成就是五行的生化,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把五行呢,然后根据天干阴阳化为十天干,分判了一下脏腑。因为这以后*元御先生在讲六气解的时候,他变化到了。因为为什么呢?六气的变化呢,六气为阳,六气本来就属于天的变化。所以呢,用天干来表达六气之间的变化。

讲厥阴风木之气,少阳相火之气,在这之中就是五行跟六气的交织吧。气血原本,肝藏血,肺藏气,气源于卫,血源于脾,他这个讲的我觉得是营卫本源,而不能概括整个气血本源。肝藏血,肝主要是藏营,营气生动。肺藏气,就是肺藏到卫。他对于气血的解释,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凡在于脏腑则为气,凡在于经络则为卫;凡在于脏腑则为血,凡在于经络则为营。他这点讲的非常有见识。因为人呢,外而经络,内而脏腑。外而经络,讲的是气化;内而脏腑呢,脏腑是藏神的,藏精的。你就得讲精血,将精血归化,外而六气,就讲气化。

所以一般的病,先讲气化;久病重病,然后如何复原,你就得讲归精。所以说两种治法。由于治大病重证或者是危急之证,先讲气化。这个久病慢性病,如何康复,如何复原,如何达到老而益壮?这种呢,就要讲如何归精。

“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行,故清凉而化辛金。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也。“

三阴右降,则为肺金;三阳左升,则为肝木。意思是什么呢?阳气要升达,必然经过厥阴这条路。虽然本在中土之升斡旋,但是肝木是非常关键的。肝木一抑制的话,就会产生什么?第一点,太阳之气不化了;这样,阳明之气不化了。这三点呢,第一,膀胱经,膀胱经会有湿热,这是因为厥阴经不能升达。第二阳明经,阳明经大肠,大肠会有湿热。第三,少阳经,少阳经胆腑。

所以呢,要治疗这三阳病,比如说,慢性结肠炎,肠道湿热;慢性泌尿系的感染,膀胱经的东西;还有胆囊曾经出现问题,皆在厥阴经不能升达。现在临床上很多人一见膀胱经,一见大肠经,一见胆腑,一见这些热呢,就是要清。当然你清了会减轻症状啊。“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伏其所主,你做到了啊,就是湿热,这三经的湿热。木气上不去了,这脾气的湿气也上不去了,湿气肯定下流了。这个时候呢,一定要升达厥阴经的阳气。厥阴经的阳气升达不上去,这个病根本不能除根,治不好,只能说暂时有所改善。相反一方面,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很多病人产生上焦的失眠,心悸以及这种种的变化。下为三阳,这个三阳就是从腑的角度;上为三阴,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你从这几个角度来看的话,这肺气要敛降的话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呢,三阴之气敛降。心火有余,心肺之气不降的话,先得降胃,阳明胃气一降,上焦之气跟着降。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些失眠病人用酸枣仁汤,里面有知母,知母就是清降上焦肺气,清降肺胃之气。

治疗失眠,肺心之气要敛降,这是必然的。胃不和则卧不安,首先胃气要降,胃气跟着降,三阴之气就降。入夜才能阳入于阴。在临床上,有人就用一味药,用百合来治疗失眠。百合为什么能治疗失眠呢?有些人上焦心肺燥热不得潜降,百合呢,可以清降肺经,夜卧则合。百合这味药呢,它有它的特性。白天呢,张着;晚上呢,百合就会收起来。这是百合特有的特性。百合在治疗失眠中,辨证随机运用的话,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也可以说,百合是味引经药。至于说夜交藤啊,酸枣仁啊,这些药,有时候你看看。如果是心肝精血不足的话,你用酸枣仁,用多点可以。如果心肝有邪热的话,你过多用酸枣仁一点也没用。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这些看起来很简单。觉得一看很好理解,一目了然。但是呀,我劝大家把这些东西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念。什么时候你一念到这句话的时候,你就感觉非常顺。你都不会体会它是什么意思,就感觉是这么一回事。念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态特别静。这就行了,就像是自己说的一样。这理所当然,需要达到这种状态。

“水之寒者,五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腑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

下面这个精神化生。还是以前面五行里面的木火金水,木火金水,分属于四方,分是精神*魄的变化。这个换了一下名词。精神*魄呢,讲的是五脏。凡是很多病,影响到五志的时候,它这个病一定是源于内伤,它这个病比较深。影响到六经气化来说,很大一部病人就是说,来源于比较表浅,跟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火有关系。

天行六气,人亦有六气。天之气,有盛有衰,人之六气亦随之而感应。就象每一年五运六气有司天在泉,太过不及。今年寒水之气太盛,太过的话,我们人体寒水之气也跟着太过。

所谓的寒水之气太过,是什么?是我们今年的元气收敛的程度多一些,升发的少一些。就像一个人一样,今年不精神,过于蜷缩起来。过一年呢,如果是相火司天比较盛,就会产生一些火热的现象,这个人呢,平时就会比较躁动一些。

所以呢,根据人的元气状态,也就会以散漫的状态,也就是说发有余而收不足。就像我们平常一样不会生病,天有和气,它有太过不及的话,我们人体也有感应,不司其*。但是有虚邪贼风呢,突然来一股寒气,寒气过盛的话,一下把人体的元气闭藏住了。所以就会产生了伤寒,伤寒就是说,寒气以至外在的寒水之经呢,感应以后阳气不能升达了。所以这时候伤在表一层,这叫做伤寒。因为太阳居于一身之表,总统营卫,一身毫毛腠理,三焦膀胱毫毛之腠理皆应乎于太阳之经。所以说,外感病,六经病,以伤寒命名,以伤寒为统。伤寒论,这三个字很有深意在里面。为什么不叫伤风,为什么不叫伤热?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大家仔细读,这话仔细读,多读几遍。这前面脏腑生成,气血原本,精神化生以及五行生克,形体结聚这些,全是*元御先生在破执,什么叫破执?所以名词才能贯穿起来,叫你理解,不外乎中气之变化,不外乎一气之变迁,只是不同的现象。当然领会到什么叫万化随心,什么叫医者意也。*元御这种方法象以前我们过去禅宗学习方法有点类似之处。

“肝藏筋,其荣爪,心主脉,其荣色,脾主肉,其荣唇,肺主皮,其荣毛,肾主骨,其荣髪。凡人之身,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肤。”

这就是*元御说出来的五行在人体身体内各有所司,各有所变现。

“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气盛则皮毛致密而润泽。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脉络者,心火之所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条达。”

心火怎么盛呢?脾土是怎么盛呢?这牵涉到养生藏精的问题,我们呢,经常说到中医气化呀,只能助其调节,而真正归精的部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分治病,七分调养。所以我们作为大夫呢,一定要对我们中国传统养生导引道家的这种修炼之术有一定的涉猎,这样才能做为一个好大夫。

“肝木之所生也,肝气盛则筋膜滋荣而和畅。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而髓骨坚凝而轻利。五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

所以呀,现在很多人,很多病都是不可治的。为什么?一方面,你给他治,他一方面,七情忧虑,你刚刚给他调好一些。他又对外在不能制以的条件,投入到这种环境之中。到最后呢,你调好一次,反而速其死期,因为你中药是不断气化,精气不断被消耗。所以到最后,不治嘛,他没有资本,他得老老实实地歇着。

五官开窍。“肝开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五脏之精气,开窍于头,是谓五官。”关于这个七窍的虚实呀,清浊。这点五官七窍都属于五脏精气之上承,五脏精气足了以后,是什么?脏者,藏精气而起亟焉。精气一上承的话,则会营养五窍。精气不足的话,七窍就会失灵。

精气不足的话,还有一点是三阴。三阴精气不足以上承的话,就会出现目昏花,耳失聪等现象。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耳鸣,鼻塞,眼昏花之类种种情况。更多的症状是由于三阳经气不降,少阳胆经,阳明胃经,这两经阳明二阳,这二阳之气不得潜降,导致的相火不得潜降,浊气上扰,上干清脏导致的五官窒塞。这个时候呢,我们要把握斡旋中土非常关键。

七窍这里面要注意的,因为耳鸣是最难治的。因为什么?肾开窍于耳。平常人呀,要能达到清心寡欲不容易。不能达到清心寡欲,五欲制胜,而耳朵不仅是肾开窍于耳,而且肝窍通于耳。

平常人七情以肝气内郁为先,以相火为主。所以呢,耳鸣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普遍的。如果单纯是肝胆经的问题,这个好治。但是病人内在的七情郁结你要帮他调整。你如果不帮他调整好他的状态的话,你去要求他必须处于什么状态,你必须给我注意,你强制他,这样才有效果。如果不然,他这边吃了药,那边去上班,去进行名利场的争斗,自己处于人关系之中争斗。这个要治好的话,估计得要仙丹了。

我在临床上很多疑难病的治愈的话,其实都归结于病人很好的配合。病人对大夫非常信任,大夫要求他平时做的各种养生,他都做的非常到位,甚至有的没教到的,他都十分地注意。这是治疗一些疑难慢性病的关键。不是说象神,释迦摩,耶稣一样,摸一下就好了。那也不行,感应不到。

就是说,我们给病人看病,我们去感应病人这个病,病人也要感应大夫的心态。他有一种要改变现在状态的心态,病人既然身体病了,心灵也病了。他要是如果没有一个对现在状态悔改的心思话,你不要去给他治。医院里来了,就想着这大夫就应该怎么样。好像就为他服务,他们就没有摆正病人的本位,病人本来病了,你不应该病。既然病了,你有不该做的事情你做了,不该犯的错你犯了。这个时候先忏悔,然后再治病。这就好治。

如果病人以骄漫的心态来看病,当大夫对于这种病人,首先你要搞清他这种状态很难治好。在很难治好的基础上,很多关系你要说到了。要不然的话,这种病人,开始骄漫,最后治疗达不到效果的话,就会出现医患之间的问题。

一般的感冒就是六气之间出现的例子,简单就是外感。这个好治。我们说的是关于内伤杂病,内伤七情,这种病人要治疗的话,跟病人说清关系。过去我们古书上很多医案讲的,这病人刚复自用,对药物是一个大的障碍。以前陈修园先生也说过,吃药的过程之中,心君一定要正,心君正的话,诸药药气得使。边吃药的时候,心态要非常正,药气得使。如果他吃完药,心里就三心二意,他内气首先就不正,药气进去了以后就很可能对他造成更大的扰乱。药气不得使,因为药气也是外来呀,你心火不当君位,君火不名的话,相火不位,本身就气机错乱。

五气分主。“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肾属水,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盖肝主五色,五脏之色,皆肝气之所入也。心主五臭,五脏之臭,皆心气之所入也。脾主五味,五脏之味,皆脾气之所入也。”这个五气所主,要好好看。这个都需要反复背,背到特别熟的地步,要去领会,需要一遍遍去领会。

临床上,很多疑难杂证,都可以通过五气分主这段进行一目了然的判断。“肺主五声,五脏之声,皆肺气之所入也,入肾为呻,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肾主五液,五脏之液,皆肾气之所入也,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

这个讲的是人的声色臭味液分主于五行,主五行变化之所入。

下面讲五味根源。在五味根源也一样,有体有用。这味呢,本来属于阴,脏腑之阴呢,所以它与五脏的用,相互克制,相互收藏起来。五味根源开始讲的就是说,脾主五味,五脏之味,皆脾气之所入。五味根源就是说,中土之气,入于五脏而化气。

五情缘起讲的是五情。五情分属于五脏。然后呢,七情根据五脏情志分化出来的。这个七情根源,忧思沉沦属于肺气欲降不得降,肺气上扰。金木要敛藏,所以胸闷,抑郁。真正是发狂,癫狂状态,所以临床之中有狂躁症,抑郁症,有各种强迫症,各种精神病,皆源于此篇。从五情缘起,可以治疗。

在临床上治疗抑郁症,都是用升达左路肝木的药,但是重症啊就一味升达,斡旋中土,用天*汤加减。一般轻度的抑郁症,都是因为肝木不得升达,造成胆胃相火之气上逆,这个时候胸闷气短,其实都不重。重的话,肝木之气直接沉陷于下了。

问题一:如何理解“在治疗湿热的时候要注意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

我觉得意思就是说,湿气本来就容易闭郁,容易化热,这治疗湿热的时候,要注意用凉药辛凉,辛凉疏达。因为温药更加会助长湿气的弥散,热气疏散不开的话会导致暂时性的症状加重。所以要注意这种清凉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元阳,因为燥最易伤阳,所以说呢,在治疗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元阳。人参,甘草,*芪,这些药适当要用用。这些药虽然都属于温燥之品,温固元阳的。也就是说,燥邪比较弥散,你要把它温固在中土里面。所以炮姜甘草汤。

三阴得降则为肺金,三阳得升则为肝木。这个三阴三阳呀,没有特指。*元御先生讲天人解的时候,是站在一个非常笼统的角度上说的,三阳左升呢,讲的是阴气起亟升而化为阳,其实讲的是三阴。

问题二:六气解里面,六经的排列先是一之气是厥阴风木,二之气是少阴君火,和难经上讲的阴阳之气消长的各个阶段的变化所讲的不同呢?难经第七难讲,冬至以后第一个六十天,是少阳之气逐渐旺盛时期;第二个六十天,是阳明之气逐渐旺盛时期;第三个六十天,是太阳之气逐渐旺盛时期。和这个六气解是不同的,请老师回答。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呢,*元御讲的六经是根据人体的变化气机升降的角度来讲,讲的是木火升达,然后是首先厥阴经,讲到厥阴风木,少阴,然后这样转下去,从这个先天五行的角度来的。这个顺序你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因为在于我们天地之间的六气,你看《*帝内经》会看到,就是说,天行六气,它有主气和客气的变化秩序。

四圣心源和伤寒论的关系比较大,有仲景的排列顺序:太阳,阳明,少阳。这个讲的是什么?是疾病发展的秩序。三阳,二阳,一阳;三阴,二阴,一阴。就像你投一粒石子在水中的话,水波会散开,这有峰有谷逐渐散开。如果你在水中固定一个位置的话,逆气凝聚在一点的话,迎合着波峰波谷的话,就是相反。所以呢,《*帝内经》讲的是天行客气的秩序,正好是伤寒论中秩序的倒过来。

人体的气机六气客气升化的秩序呢,正好是得病秩序的逆向。伤寒论里的“日”,有实意,有虚意。

大家仔细读,慢慢会体会到。既是实指,也是虚指。实指是有这方面的案例,虚指是伤寒二三日,这个有含义。这个伤寒二三日,虽然还在太阳,阳明少阳经,就应该出现这个。因为气机是波动呀,就跟我们的气机是生化啊,一日有一日的轮回,一时有一时的变化,一天之中,营卫交合五十度。所以说,二三日,举个通俗的例子,就像我们六十花甲。六十年是一个花甲,六十天也是一个甲子。六十天,我们用干支也是一个轮回,所以我们中国纪年纪日的变化标志呢,可以从日来看,也可以从年来看。这个日元和年份呢,都是非常关键的。它都是变化的周期,有大周期,有小周期。

五行互含,六气当然互含,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呢,六气千变万化,实则一也。

大家把书翻开到天人解,经脉,人身十二经络,三阴经,三阳经,然后是手足各一,左右各一,我们很多医家讲的就是,关于对应的二十四脉呢,在历史上我们脉诊上形成了独特的二十四脉,然后再加上督冲任,然后形成了二十七脉,这就是为什么临床上很多人将脉法声称二十七脉的一个理由。

但是呢,这种说法呢,虽然就是感觉听了是比较花哨,就象大家以前看过那个脉决就知道,七表八里九道,在临床上呢,这种分法,其实是实际作用是不大的,因为,真的临床要想心内会通达的话,必需要搞清楚,每种脉象的来源,它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呢各种脉象之间它的相互会通之处和关系。

所以一谈到脉法的话,就要讲到的是内经脉法,内经一般讲的是,内经六脉,内经一般谈的脉法是,大小缓急滑涩,就是通过这六种脉象来判断,或者是那个通过四季脉象加缓脉,然后评判这个五脏六腑的脉。

这个是要熟读的,熟读了以后,读的多了以后自然就会背下来,我们主要讲一下就是说,这人身呀,就是说根据三阴三阳,分为手经足经,在*元御先生的这种理论中吧,足经,足三阳这个足经吧,就是我们所谓的伤寒论中的六经辩法,伤寒论中讲的六经,主要讲的是以足经为主,然后是辩病论治。

足三阴经皆升,肝脾肾皆升。手三阴降呢,他是在上心肺,心包。在临床上呢,我们现在要搞明白的就是说,论病的时是以足经为主,就是说肝脾肾胆胃膀胱,尤其胆胃之气,二阳少阳阳明这气降为主,所以在临床上就是很多疾病都要把握这二点。

手三阴皆升,那是什么意思呀,什么叫升,升和降是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说手三阴是由胸走手降于手,因为我们——心肺之经以敛降为顺的,还有这个厥阴心包经,对手三阴如果不能够敛降。

手三阳自手走头,手三阳从手走头其气升,这所以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它这个经气虽然往上升,别看是从手走头这种升,它的脏腑对应是这种大肠小肠还有这种三焦他是其气升走这路升。一身的元阳的升动啊,还有大肠小肠之气,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一身的津液要升腾,就是说肠道大肠小肠要升清降浊,浊气要下达,清气要上升,这个上升的清气呢,就是他们所四大临床上,就是小肠大肠之经气不升的话,就会便秘燥气停于下。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手足阳气的不升,在临床上,我们大家就是说接触的最多的是大肠经气怎么会升的呢?是不是呀,这个肠胃是以濡动通降为顺,这就是因为这个手阳明他从于足阳明,从于胃,现的是阳明的气,阳明不降大便就会干燥,主要就是排出困难问题。

桂枝的平冲降逆的这个作用,其实这个在临床上,冲逆,因为就是说,冲逆之经的通降逆呢,一般都是从肝经来说,就是说,冲气不降是阳明,这是对整个,就是说,吴茱萸汤也是从阳明,厥阴隶属于阳明,但是呢这个临床上呢,就是说厥阴经为什么会冲逆呢?为什么就是说冲脉啊,厥阴呀冲脉都往上冲逆呢?这冲脉隶属于阳明,然后冲脉起于厥阴经的,根阳明经都有交会之处,主要是阳明经,所以呢在临床上就冲脉隶属于阳明。

桂枝加桂汤起平冲降逆的作用,这个冲气从哪里来?肝经郁气。你想想,这个三阴要升达,三阴不得升达了以后,导致什么呢?导致这个肺胃降路不降,肺胆胃这一路降路不降,这一路降路呢,要化火的话,就会产生这个风火之象上现,但它不是化火,这个桂枝加桂汤这个治疗的症是阴症,我们这个胃肠呀,这个一套腑器,腑气下行的话,按现在西医来说吧,就是西医他要有各种仪器呀,给一个佐证,就是说食道,食道中的这个压力,它是有层次的,就是说,上面压力跟那个收缩力比下面力大,所以吃完饮食以后,它会自动的送往下传导,这是他的一个过程。

肠道也一样,不是说简单的靠肠道濡动,所以有时候这个力量不均衡,会产生呕吐呀,这些。而这个桂枝呀,桂枝就是因为肝气郁阻,肝气不能升达了,这时候气机整个郁阻在中焦,无处宣泄,导致了这个肠道腑气呢本来是正常的通降产生,受到影响,所以使浊气上冲。桂枝的平肝降逆,降的是浊气的上冲,如果是这个风火之气上冲,这个绝对不能用桂枝,这个要考虑用些清凉息风重镇,关于这个从寒化从热化还得搞清楚,所以就是说临床上,因为肝气这里面就是个适度的问题,充盈,就是说要这个考虑肝体,要考虑肝用,如果是用不足呢,就用桂枝加桂汤,多用几两桂,本来桂枝汤是平衡的,就是说,桂枝发白芍收一升一降,一个厥阴一个少阳。

但是呢,十二经脉对应十二月是怎么对应的,这个关于这个上临床的对应,因为在十二时辰之中,就是说十二时辰中,这个营气流行有它的次第,营气就是说,营气周游啊,一日一夜五十营,营气周游,有他的这个次第,然后既然大家知道,那个营气流行有他的次第,首先是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开始为寅时,然后对应十二个月,这里的十二个月呢,在我们过去古人讲的是阴历。我们讲的是这个阴历,阴历呢又建寅,什么叫建寅?就是每一年的哪这个寅时比较重要,在每年的正月是不是啊是寅,因为在那个什么,在过去的以十一月他对应的是那个子,是十二个月,营气流行的次第,就是经脉循行的次第,这个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讲的就是说,这个经脉循行的次第,经脉讲的是血脉,气脉,血脉流行的次第先不谈,就说气脉流行的次第讲的是营气的流行的,应对一日一夜吧,这个我们的脏腑之气有盛有衰,但是那个什么经络之气也是有盛有衰,这个营气流行的规律,另外这个就是说在一年十二个月。

有人问,就是说六经开合枢气化吧,生长化收藏与这个十二经气的顺序有关系吗?这个六经的开合枢呢,讲的是大象,十二经流行的十二脉的循行,它们两个经气循行,分脏藏精腑通降,——根椐*元御先生讲的这个学说,外而经络,内而脏腑,经络是营卫周流,脏腑是气血这个流行,气血流行呢还有点就是精气的转化,化藏这个问题,所以说呢,脏腑是里,经络是表,这个表里之间。

下面这段讲的就是说奇经布次,讲的是奇经八脉,我们人体有奇经八脉,这奇经八脉是不行于经的,它是属于十二正经之外的,奇经八脉是干什么的?从难经上讲就是说,这奇经八脉呢,是我们人体的精气的一个储备,归藏。

十二正经,相当于江河,奇经八脉呢,就相当于很深的这个湖泊,水库,沟渠之类的,等到十二正经江河的这个水气满溢之后,就会注于奇经八脉,奇经八之气满了以后,十二经的经气才会更好的沟通,灌通无阻,不会出现问题。

内经上讲的就是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肾者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这个精气满而不泄,传于奇经八脉,奇经八脉这个精气满溢了以后,这点就会出现很多修道者用的理论。就是说八脉者经脉之络也,经脉隆胜入于络脉,络脉满溢不取于经,内灌脏腑外濡腠理,别到真正的时候,络脉之气满溢的话,江河之气,江河之水,就好象奇经八脉之气充盛的话,这个十二正经的经气就有根有来源。

历来诸多医家就是说有很多的,在教科书上对营卫的运行的理解很肤浅,基本上是没有理解对,我们现在就讲营卫,就是说营卫之气起于中焦化生的,他两者有不同的地方,就是说这个营气呢,营者营也,营运周身,卫者卫也,卫外而为固也,所以呢卫气走于表,又与膀胱肾气,肾中的元气又相互沟通,所以在那个什么内经里面有,卫出下焦营出中焦。但是不管怎么说吧,营卫之气它本身就是我们都是元气的变现,只是元气在不同的位置上的表现出来不同的功能而已,所以说呢营不离卫,卫不离营,营卫是相互的,营行脉内,卫行脉外,不可相失。

这一点呢,俞嘉言先生呢曾经写过医门律中,就是说对这一点专门解释过,不要把营卫相互隔裂来看,因为营卫也是相互转化的,就是说互相周游,互相转化,营卫一但相失了以后,就不成营卫,他们两个本身就是,卫为阳,营为阴,它们两个在脉络之中也是升降变化互相维系的。

所以是说呢营无营,就是根本没有这个营,卫也没有这个卫,卫气,这股气,只是他们这股现象,是讲元气运行过程中的就是说两种运动。我们古人讲到

这阴阳的问题,阴在阳之内,太阴太阳,意思就是说什么,就说呀,这个营气呢是在卫气之内,不是在于卫气相对的,所以呢我们怎么说,说他是营气时卫气也包含其中了,说是卫气时营气在其中的了,所以我们讲营卫时要有一统一的,如一的观念看待,营卫统一是经络之气,是为表,太阳总统营卫,营卫之气周流。

关于这个营卫呢,大家不要过多于纠缠在这个营气之形上,营气之形固然要知

道,但是这个主要呢在于卫外而为固,是要敛降的,所以呢营气你可以类比成三阴,卫气呢也可以类比三阳的这个敛降,但它们在处于最表一层呢,你又可以,胃需要敛降,敛降到阳之气,经络中足少阴肾经,流注顺畅,经络之气呢运行是表的一层,然后呢,有升化,有收藏。

脏腑之气呢是精气,我们讲的脏腑,叫神脏,是不是啊,你经络之气运行顺畅,你如果神气淡散不藏,总是处在一种腑脏的角度,这如五脏之经总是不能够宁守的话,脏腑之精还是要亏乏的,脏腑之精亏乏了,肾精亏乏了。

所以即使经络流注有碍的话,但是呢,这个人平时是,宁静就是说淡泊,所以说呢,我们在学中医看病的时候,我们是个大夫,即要调整经络之气的升降,以药之六气,来调人身之六气,又要那个什么呢,又要嘱咐病人如何去养生,如何养,如何进行,恬淡虚无,然后日落而息,作息一定要规律,升呢,升发,有升则有降,有收则有藏,所以说呢,在于临床上,对于经络之气的升降进行合理的这种调摄了以后,这个脏腑随着用中药以后,相反,病人的情绪状态也是足以影响药物的变化。比如说,因为病人的逆向,这个临床上也是有的,大家要好好体会,不能说遇见这种问题以后,就武断地认为是药物不行,是病人怎么怎么回事,要考虑到,我们这个以候。

关于营气就要讲到《灵枢》的脉度的问题,平日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这个平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呢,但是现在人的呼吸的次数是不一样的,现在人呼吸的次数大概是多少呢,大概是一万三千五百息的大概是这个的二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古人呀的要达到那个数息,他这个脉息呢,是逐渐缓慢,逐渐柔细的,是比一般人要慢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体会到这个经脉的流注的次第,这种那个正常人一半这个呼吸次数呢。

冲任,冲任不调,冲任之气,以降为顺,这两者不调的话,任脉主降,所以呢

任脉阴气不化的时候,可以导致这个阴经之气不降,所以呢在临床上如果少阴肾经,-----冲主血海,这个冲脉呢,在临床上就由于厥阴肝经导致这个冲气的上逆,阳明经的这个气机不能敛降,很多都根冲脉有关系,所以就是说由于妇科的瘀血问题,导致其它的一系列症状,他统称冲任,比如说太阳不开,所以,比如临床上讲的就是说,足太阳经由头走足,行人之背是吧。

太阳不开呢有几种,太阳不开呢,外感六淫导致太阳不开,也可以因为内伤之病在内,然后是,但太阳不开呢,我们人身嘛,他有外感六淫时候,他也是分几种变化的,比如胃不舒吧,头痛呀,或者是,肺部的僵直这种现象,寒邪寒湿下受,寒湿下受呢,这些发烧呀,虽然外在烧,但是下元还是比较寒,所以根椐临床上很多,周一发,有桂枝,还有白芍,有郁热的话,你要清达,要清散郁热,然后这个太阳经才能敛降下来,如果是纯粹是太阳经已经敛下来了,是不是由头走足走到脚的地方了。

问:呼吸定息脉五动,润于太息脉六动,一息六动。

这个一息六动,就是错误的,关于这个润年阴历年的话,每隔几年就是润年,然后呢,隔几年又是润月,所以呢在这个润于太息呢,是讲究这个,我们这个呼吸的他的长度是不定的,是不是呀。

问:能不能讲一下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方的方义,治高血压的方法。

这个方子本来,外台上也有这个方子,这两者呢在剂量上稍为有一点差别,在临床上的,就是说,现在人得病多以肝脾不升,胆胃不降,然后这个是为主现,这里面又体现出来就是,以肝脾不升为主从阴化,以胆胃不降为主就从阳化,还有普遍病人是上热下寒,上愈热而下愈寒,所以呢柴胡桂枝统,就是说涵盖面多,有体现少阴的一方面。

所以这个方子的变化,大家可以看这个方子,除过柴胡桂枝干姜三味药,是不是呀,这三味药一般不加减,其它的诸药皆可加减,但是柴胡桂枝干姜也可加减,但是我先讲讲其它诸药的加减,第一个,柴胡桂枝干姜汤,就是说第一个是天花粉,现在根大家讲一下,就是瓜蒌根是的,天花粉呢是什么,因为二阳不降,胆胃之气不降,在三焦有热了,口干口喝。口不干口喝者,还不需饮水者,天花粉换半夏,*芩是上焦有口苦,已经有明显的少阳火,即使没有口苦,如果少阳火气不盛,不太明显,但是已体现出来了肝阴亏乏的一面,因为苦寒坚阴呀,这个苦燥呀,所以这个*芩要换白芍。

牡蛎呢,牡蛎又是水精之所结,海里的东西,它也是敛相火的,所以呢,这个病如果说从阴化,柴胡呢,柴胡半斤,柴胡又叫小大*,柴胡气味苦平,主心腹积聚,然后推陈致新,这个药本身苦泄的作用是比较强的,虽然它有芳香透达的一面,所以在临床上呢,胃气弱者,柴胡要少用,一般用12g,如果呢,确实有少阳经的郁热要透达的话,可以多用,用到15到20,但是呢,如果是急病病人,没有显示出来,胆胃的那个燥热上扬的话,上焦二寸部脉沉弱的话,柴胡可以去掉。

桂枝呢,如果肝郁,然后胆胃有风火上扬,已经看了从燥化,或中焦连中焦阳明也从燥化了,脾湿之象,所以说呢,柴胡桂枝干姜汤呢只是一个框架,大家在用这个方子的时候,就体会方无定方,法无定法,很多大夫虽然守方,这个清代医家方有执先生讲过,守法不如守方。

在方子中,小儿发热眼白充血,这个小儿发热呢,是什么发热,如果是外感发热呢,是不是啊,这个季节呢,这个季节是指于春季,春季呢就是说,肝气生长之气比较盛,再加上小孩呢,小孩本来生气蓬勃,如果一旦眼白呢,眼白属肺,眼白充血呢,这时候考虑就是说,肺金之气不得清降,肺金之气

不能够,金不能够治木,所以要左金治木,在左金治木的这个前提之下,再看看是从阳化,从阴化,如果从阴化的话,干姜茯苓必需还要用的,然后再配合于这个清肝肺之品,即然说眼白充血的话,这个病就是说,入营分入血分,当然了,就是说这不光是肺金的热。

然后呢再根椐就是天*地魄,这几个汤头反复的变化,溶入到柴胡桂枝干姜汤中,这个方中才能够充满,如果是单纯的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方子的话,有甘草,这甘草就不是单独甘草了,是不是,中焦湿阻的时候,可以去甘草,中虚的时候,这甘草可就不是甘草了,这个甘草可能代替了*芪,人参。

所以呢在用方上吧,如果大家临床上少的话,可能是一上来没有定式,没有依归的话,看很多病虽然脑子里有个印象,不知道何以。

天*地魄,理中,或者是*牙汤,然后左边是达郁,右边是下气,把这几个方子溶在这个方子,这样的话,你看,也就只有这么五六个方子。

过去有个医案,好象是,也是个经方派的,他就说,他开了一首方,方名以后,他就指着一味药,说这第一味药,柴胡,它代表着大柴胡汤,用一药来代一方,这个意思是说什么,这个意思是说,这一味药就表达了这个大柴胡汤的方意,这里面,所以呢,我们就从这个柴胡可以看出来,这味柴胡是泄有余。

大家看这个麻疹呀,这个疹子呢,按中医来说,就是说它可隶属风疹范畴之类,在中医上就是说,发斑,在临床上我们治疗这个斑疹的过程之中,就是说疹子呀,即然是疹发阳明,我们就考虑这个阳明之热要泄,所以呢治疗这个风疹的过程之中呢,清泄阳明,就是清宣透泄阳明是必要的手断,首先呢这个从寒化的,我们就要去温透,发出来了就好了,从阳化的,我们就需要清泄,在临床上呢其实有这种情况,中焦已经有从寒化之象,外在有郁热,火神派一般治疗皮肤的斑,一般以桂枝汤为法进行加减,以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方法进行加减,然后呢--在临床上具体治疗的时候,我们就是要具体的去看。

问:如果病人二寸脉大的话,要考虑是表气不开,这个表气不开的话。有没有从阳明论治的?

有啊,这在临床上屡见不鲜,知道那个防风通圣散这个方子吧,防风通圣就是和解表里,还有就是五积散,都是从阳明泄的,以致于都从阳明走。--清泄用调胃承气,用调胃承气吃过以后,然后在从他中焦—行。

“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气盛则皮毛致密而润泽。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脉络者,心火之所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条达。”

心火怎么盛呢?脾土是怎么盛呢?这牵涉到养生藏精的问题,我们呢,经常说到中医气化呀,只能助其调节,而真正归精的部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分治病,七分调养。所以我们作为大夫呢,一定要对我们中国传统养生导引道家的这种修炼之术有一定的涉猎,这样才能做为一个好大夫。

“肝木之所生也,肝气盛则筋膜滋荣而和畅。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而髓骨坚凝而轻利。五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

所以呀,现在很多人,很多病都是不可治的。为什么?一方面,你给他治,他一方面,七情忧虑,你刚刚给他调好一些。他又对外在不能制以的条件,投入到这种环境之中。到最后呢,你调好一次,反而速其死期,因为你中药是不断气化,精气不断被消耗。所以到最后,不治嘛,他没有资本,他得老老实实地歇着。

五官开窍。“肝开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五脏之精气,开窍于头,是谓五官。”关于这个七窍的虚实呀,清浊。这点五官七窍都属于五脏精气之上承,五脏精气足了以后,是什么?脏者,藏精气而起亟焉。精气一上承的话,则会营养五窍。精气不足的话,七窍就会失灵。

精气不足的话,还有一点是三阴。三阴精气不足以上承的话,就会出现目昏花,耳失聪等现象。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耳鸣,鼻塞,眼昏花之类种种情况。更多的症状是由于三阳经气不降,少阳胆经,阳明胃经,这两经阳明二阳,这二阳之气不得潜降,导致的相火不得潜降,浊气上扰,上干清脏导致的五官窒塞。这个时候呢,我们要把握斡旋中土非常关键。

七窍这里面要注意的,因为耳鸣是最难治的。因为什么?肾开窍于耳。平常人呀,要能达到清心寡欲不容易。不能达到清心寡欲,五欲制胜,而耳朵不仅是肾开窍于耳,而且肝窍通于耳。

平常人七情以肝气内郁为先,以相火为主。所以呢,耳鸣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普遍的。如果单纯是肝胆经的问题,这个好治。但是病人内在的七情郁结你要帮他调整。你如果不帮他调整好他的状态的话,你去要求他必须处于什么状态,你必须给我注意,你强制他,这样才有效果。如果不然,他这边吃了药,那边去上班,去进行名利场的争斗,自己处于人关系之中争斗。这个要治好的话,估计得要仙丹了。

我在临床上很多疑难病的治愈的话,其实都归结于病人很好的配合。病人对大夫非常信任,大夫要求他平时做的各种养生,他都做的非常到位,甚至有的没教到的,他都十分地注意。这是治疗一些疑难慢性病的关键。不是说象神,释迦摩,耶稣一样,摸一下就好了。那也不行,感应不到。

就是说,我们给病人看病,我们去感应病人这个病,病人也要感应大夫的心态。他有一种要改变现在状态的心态,病人既然身体病了,心灵也病了。他要是如果没有一个对现在状态悔改的心思话,你不要去给他治。医院里来了,就想着这大夫就应该怎么样。好像就为他服务,他们就没有摆正病人的本位,病人本来病了,你不应该病。既然病了,你有不该做的事情你做了,不该犯的错你犯了。这个时候先忏悔,然后再治病。这就好治。

如果病人以骄漫的心态来看病,当大夫对于这种病人,首先你要搞清他这种状态很难治好。在很难治好的基础上,很多关系你要说到了。要不然的话,这种病人,开始骄漫,最后治疗达不到效果的话,就会出现医患之间的问题。

一般的感冒就是六气之间出现的例子,简单就是外感。这个好治。我们说的是关于内伤杂病,内伤七情,这种病人要治疗的话,跟病人说清关系。过去我们古书上很多医案讲的,这病人刚复自用,对药物是一个大的障碍。以前陈修园先生也说过,吃药的过程之中,心君一定要正,心君正的话,诸药药气得使。边吃药的时候,心态要非常正,药气得使。如果他吃完药,心里就三心二意,他内气首先就不正,药气进去了以后就很可能对他造成更大的扰乱。药气不得使,因为药气也是外来呀,你心火不当君位,君火不名的话,相火不位,本身就气机错乱。

五气分主。“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肾属水,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盖肝主五色,五脏之色,皆肝气之所入也。心主五臭,五脏之臭,皆心气之所入也。脾主五味,五脏之味,皆脾气之所入也。”这个五气所主,要好好看。这个都需要反复背,背到特别熟的地步,要去领会,需要一遍遍去领会。

临床上,很多疑难杂证,都可以通过五气分主这段进行一目了然的判断。“肺主五声,五脏之声,皆肺气之所入也,入肾为呻,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肾主五液,五脏之液,皆肾气之所入也,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

这个讲的是人的声色臭味液分主于五行,主五行变化之所入。

下面讲五味根源。在五味根源也一样,有体有用。这味呢,本来属于阴,脏腑之阴呢,所以它与五脏的用,相互克制,相互收藏起来。五味根源开始讲的就是说,脾主五味,五脏之味,皆脾气之所入。五味根源就是说,中土之气,入于五脏而化气。

五情缘起讲的是五情。五情分属于五脏。然后呢,七情根据五脏情志分化出来的。这个七情根源,忧思沉沦属于肺气欲降不得降,肺气上扰。金木要敛藏,所以胸闷,抑郁。真正是发狂,癫狂状态,所以临床之中有狂躁症,抑郁症,有各种强迫症,各种精神病,皆源于此篇。从五情缘起,可以治疗。

在临床上治疗抑郁症,都是用升达左路肝木的药,但是重症啊就一味升达,斡旋中土,用天*汤加减。一般轻度的抑郁症,都是因为肝木不得升达,造成胆胃相火之气上逆,这个时候胸闷气短,其实都不重。重的话,肝木之气直接沉陷于下了。

问题一:如何理解“在治疗湿热的时候要注意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

我觉得意思就是说,湿气本来就容易闭郁,容易化热,这治疗湿热的时候,要注意用凉药辛凉,辛凉疏达。因为温药更加会助长湿气的弥散,热气疏散不开的话会导致暂时性的症状加重。所以要注意这种清凉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元阳,因为燥最易伤阳,所以说呢,在治疗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元阳。人参,甘草,*芪,这些药适当要用用。这些药虽然都属于温燥之品,温固元阳的。也就是说,燥邪比较弥散,你要把它温固在中土里面。所以炮姜甘草汤。

三阴得降则为肺金,三阳得升则为肝木。这个三阴三阳呀,没有特指。*元御先生讲天人解的时候,是站在一个非常笼统的角度上说的,三阳左升呢,讲的是阴气起亟升而化为阳,其实讲的是三阴。

问题二:六气解里面,六经的排列先是一之气是厥阴风木,二之气是少阴君火,和难经上讲的阴阳之气消长的各个阶段的变化所讲的不同呢?难经第七难讲,冬至以后第一个六十天,是少阳之气逐渐旺盛时期;第二个六十天,是阳明之气逐渐旺盛时期;第三个六十天,是太阳之气逐渐旺盛时期。和这个六气解是不同的,请老师回答。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呢,*元御讲的六经是根据人体的变化气机升降的角度来讲,讲的是木火升达,然后是首先厥阴经,讲到厥阴风木,少阴,然后这样转下去,从这个先天五行的角度来的。这个顺序你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因为在于我们天地之间的六气,你看《*帝内经》会看到,就是说,天行六气,它有主气和客气的变化秩序。

四圣心源和伤寒论的关系比较大,有仲景的排列顺序:太阳,阳明,少阳。这个讲的是什么?是疾病发展的秩序。三阳,二阳,一阳;三阴,二阴,一阴。就像你投一粒石子在水中的话,水波会散开,这有峰有谷逐渐散开。如果你在水中固定一个位置的话,逆气凝聚在一点的话,迎合着波峰波谷的话,就是相反。所以呢,《*帝内经》讲的是天行客气的秩序,正好是伤寒论中秩序的倒过来。

人体的气机六气客气升化的秩序呢,正好是得病秩序的逆向。伤寒论里的“日”,有实意,有虚意。

大家仔细读,慢慢会体会到。既是实指,也是虚指。实指是有这方面的案例,虚指是伤寒二三日,这个有含义。这个伤寒二三日,虽然还在太阳,阳明少阳经,就应该出现这个。因为气机是波动呀,就跟我们的气机是生化啊,一日有一日的轮回,一时有一时的变化,一天之中,营卫交合五十度。所以说,二三日,举个通俗的例子,就像我们六十花甲。六十年是一个花甲,六十天也是一个甲子。六十天,我们用干支也是一个轮回,所以我们中国纪年纪日的变化标志呢,可以从日来看,也可以从年来看。这个日元和年份呢,都是非常关键的。它都是变化的周期,有大周期,有小周期。

五行互含,六气当然互含,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呢,六气千变万化,实则一也。

大家把书翻开到天人解,经脉,人身十二经络,三阴经,三阳经,然后是手足各一,,左右各一,,我们很多医家讲的就是,关于对应的二十四脉呢,在历史上我们脉诊上形成了独特的二十四脉,然后再加上督冲任,然后形成了二十七脉,,这就是为什么临床上很多人将脉法声称二十七脉的一个理由。

但是呢,这种说法呢,虽然就是感觉听了是比较花哨,就象大家以前看过那个脉决就知道,七表八里九道,,在临床上呢,这种分法,其实是实际作用是不大的,因为,真的临床要想心内会通达的话,,必需要搞清楚,每种脉象的来源,它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呢各种脉象之间它的相互会通之处和关系,。

所以一谈到脉法的话,就要讲到的是内经脉法,内经一般讲的是,内经六脉,内经一般谈的脉法是,大小缓急滑涩,就是通过这六种脉象来判断,或者是那个通过四季脉象加缓脉,然后评判这个五脏六腑的脉。

这个是要熟读的,熟读了以后,读的多了以后自然就会背下来,我们主要讲一下就是说,这人身呀,就是说根据三阴三阳,分为手经足经,在*元御先生的这种理论中吧,足经,足三阳这个足经吧,就是我们所谓的伤寒论中的六经辩法,伤寒论中讲的六经,主要讲的是以足经为主,然后是辩病论治。

足三阴经皆升,肝脾肾皆升。手三阴降呢,他是在上心肺,心包。在临床上呢,我们现在要搞明白的就是说,论病的时是以足经为主,就是说肝脾肾胆胃膀胱,尤其胆胃之气,二阳少阳阳明这气降为主,所以在临床上就是很多疾病都要把握这二点。

手三阴皆升,那是什么意思呀,什么叫升,升和降是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说手三阴是由胸走手降于手,因为我们——心肺之经以敛降为顺的,还有这个厥阴心包经,对手三阴如果不能够敛降。

手三阳自手走头,手三阳从手走头其气升,这所以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它这个经气虽然往上升,别看是从手走头这种升,它的脏腑对应是这种大肠小肠还有这种三焦他是其气升走这路升。一身的元阳的升动啊,还有大肠小肠之气,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一身的津液要升腾,就是说肠道大肠小肠要升清降浊,浊气要下达,清气要上升,这个上升的清气呢,就是他们所四大临床上,就是小肠大肠之经气不升的话,就会便秘燥气停于下。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手足阳气的不升,在临床上,我们大家就是说接触的最多的是大肠经气怎么会升的呢?是不是呀,这个肠胃是以濡动通降为顺,这就是因为这个手阳明他从于足阳明,从于胃,现的是阳明的气,阳明不降大便就会干燥,主要就是排出困难问题。

桂枝的平冲降逆的这个作用,其实这个在临床上,冲逆,因为就是说,冲逆之经的通降逆呢,一般都是从肝经来说,就是说,冲气不降是阳明,这是对整个,就是说,吴茱萸汤也是从阳明,厥阴隶属于阳明,但是呢这个临床上呢,就是说厥阴经为什么会冲逆呢?为什么就是说冲脉啊,厥阴呀冲脉都往上冲逆呢?这冲脉隶属于阳明,然后冲脉起于厥阴经的,根阳明经都有交会之处,主要是阳明经,所以呢在临床上就冲脉隶属于阳明。

桂枝加桂汤起平冲降逆的作用,这个冲气从哪里来?肝经郁气。你想想,这个三阴要升达,三阴不得升达了以后,导致什么呢?导致这个肺胃降路不降,肺胆胃这一路降路不降,这一路降路呢,要化火的话,就会产生这个风火之象上现,但它不是化火,这个桂枝加桂汤这个治疗的症是阴症,我们这个胃肠呀,这个一套腑器,腑气下行的话,按现在西医来说吧,就是西医他要有各种仪器呀,给一个佐证,就是说食道,食道中的这个压力,它是有层次的,就是说,上面压力跟那个收缩力比下面力大,所以吃完饮食以后,它会自动的送往下传导,这是他的一个过程。

肠道也一样,不是说简单的靠肠道濡动,所以有时候这个力量不均衡,会产生呕吐呀,这些。而这个桂枝呀,桂枝就是因为肝气郁阻,肝气不能升达了,这时候气机整个郁阻在中焦,无处宣泄,导致了这个肠道腑气呢本来是正常的通降产生,受到影响,所以使浊气上冲。桂枝的平肝降逆,降的是浊气的上冲,如果是这个风火之气上冲,这个绝对不能用桂枝,这个要考虑用些清凉息风重镇,关于这个从寒化从热化还得搞清楚,所以就是说临床上,因为肝气这里面就是个适度的问题,充盈,就是说要这个考虑肝体,要考虑肝用,如果是用不足呢,就用桂枝加桂汤,多用几两桂,本来桂枝汤是平衡的,就是说,桂枝发白芍收一升一降,一个厥阴一个少阳。

但是呢,十二经脉对应十二月是怎么对应的,这个关于这个上临床的对应,因为在十二时辰之中,就是说十二时辰中,这个营气流行有它的次第,营气就是说,营气周游啊,一日一夜五十营,营气周游,有他的这个次第,然后既然大家知道,那个营气流行有他的次第,首先是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开始为寅时,然后对应十二个月,这里的十二个月呢,在我们过去古人讲的是阴历。我们讲的是这个阴历,阴历呢又建寅,什么叫建寅?就是每一年的哪这个寅时比较重要,在每年的正月是不是啊是寅,因为在那个什么,在过去的以十一月他对应的是那个子,是十二个月,营气流行的次第,就是经脉循行的次第,这个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讲的就是说,这个经脉循行的次第,经脉讲的是血脉,气脉,血脉流行的次第先不谈,就说气脉流行的次第讲的是营气的流行的,应对一日一夜吧,这个我们的脏腑之气有盛有衰,但是那个什么经络之气也是有盛有衰,这个营气流行的规律,另外这个就是说在一年十二个月。

有人问,就是说六经开合枢气化吧,生长化收藏与这个十二经气的顺序有关系吗?这个六经的开合枢呢,讲的是大象,十二经流行的十二脉的循行,它们两个经气循行,分脏藏精腑通降,——根椐*元御先生讲的这个学说,外而经络,内而脏腑,经络是营卫周流,脏腑是气血这个流行,气血流行呢还有点就是精气的转化,化藏这个问题,所以说呢,脏腑是里,经络是表,这个表里之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行者任明志讲四圣心源之天人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