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先生与“儿童读经”
文/方哲萱
“数理读经”的构想
“‘读经’的教育,其实不是什么特别的发明,它只是出自于一个理想:让教育回归它的本性,回归它的自然。而教育如果教的是人,则应该回归到‘人’之学习的特性上来。我们曾标举教育应追求的的四项目标:‘在最恰当的时机,用最简捷的方法,教最高明的教材,以培养最优质的人材’。总之,即是一句话:‘该怎么教,就怎么教。’我认为这种理想,可以应用在各科目上,所以方便地说,各科目都可以‘读经’。”
以上的文字选自王财贵先生的《‘数理读经’的构想》一文。将“数理”与“读经”两个词汇放在一起,是很奇特的,不过,相信等一下,你就能明白它的意味。
小学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她就发给每个学生一本《论语》,然后跟同学们说,这就是我们这学期的语文课本。
在台湾,有一位陈玉铉老师,她很大胆的将老实大量读经的理念带入了体制内校园,小学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她就发给每个学生一本《论语》,然后跟同学们说,这就是我们这学期的语文课本。
每堂课一打上课铃,玉铉老师就带领学生读《论语》,十分钟,二十分钟,有时候半节多课过去了,还不知不觉,干脆整堂课都读下来。那正式的语文课教学怎么办?很简单,就利用剩下的十分钟二十分钟来学习,数学课也是如此,社会课也是如此,班会课也是如此,只要是玉铉老师负责的课程,不管什么课,一打上课铃,就先读《论语》,然后利用剩下的时间做学校课程。这样的读了半个学期,小学一二年级,乃至于三四五六年级该学的汉字,这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会的差不多了。
一年级下半学期,依旧如此,而孩子们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已经可以自学了,有些同学,刚拿到语文课本的第一天,就从头到尾都读完了。升上二年级以后,他们的识字量更多,记忆力和理解力也都相应得到提升,不仅语文课本可以采取自学的方式,连数学课也可以自学了,玉铉老师还鼓励每个学生自己做数学习题,愿意做多少就做多少,有的小朋友开学不到两个星期,就把一学期的数学习题册都做完了,有些聪明的孩子,还去买了三四年级的习题册来做。
大部分的孩子,学习水平都超过体制的要求,如果有个别的孩子跟不上教学进度,老师也不着急,因为她知道孩子的理解力是“随年龄增加而递增”的,她会安慰孩子,没关系,过一阵你就会了。于是,全班的孩子都很开心,因为没有任何学习压力,还很有成就感。
玉铉老师还鼓励孩子们读书,读他们能懂的书,儿童读物。读得快的孩子,一年能读到五六百本课外书,读得慢的也能读一百多本,学期结束,这个班上的小朋友各科都排在第一,学习第一、阅读第一、创意第一、纪律第一,连体育比赛都是第一。于是有人调侃的说,读经的孩子学游泳都比较不会沉下去。
升上三年级,班级换了新的老师,玉铉老师重新回到一年级教刚入学的新生。这一班和上一班一样,也是如此轻松自如的学习。一个她曾教过的三年级学生在给她的教师节卡片上写道:我以前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教我们论语,现在我知道了,谢谢老师!
玉铉老师说,她是天下最幸福的老师,这真应了那句话:教育是很简单的,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可是,这是为什么?
读经使一个孩子语文成绩好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它的科目呢?美术科,品德科,体育科,乃至于数学科,读经对这些科目难道也可以造成影响吗?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前面所涉及的读经教育基本理论,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但既然不受篇幅所限,那就不妨再罗嗦一些。
读经本来是从语文教育开始的,其主意是“在儿童期之内(时机),反复诵读(方法)经典之作(教材),以达成语文文化教育功能(人材)。”此外,与语文相类似,着重反复“灌输”的教育,在艺术的涵养与鉴赏方面亦有“音乐读经”和“美术读经”,因为它们都是属于“浸润型”(或谓“渗透型”)的学问。(乃至于“德性教育”,亦属于“浸润型”,它是实践方面的浸润。)
所有科目中,与“浸润型”相距最远的是“结构型”,此则以数学为代表,数学涵几何,而应用于各种自然科技性的科目,统称“数理”。数理的能力是人类本具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这些科目的基础在逻辑,而逻辑本来是人类知性所自发的思考之能力。
是聪明的头脑使数理好,而不是数理的训练使头脑好。
依照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分为感觉动作期(一至三岁)、运思准备期(三至六岁)、具体运思期(六至十一岁)和抽象运思期(十一岁以后)四阶段。可见思考能力虽是人类的天性,但其展现,是按部就班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反省,从浅度到深度。
数理能力与大脑神经有关:依照智能医学的研究,人类思考能力的发用与大脑神经的数量及神经的联结,有直接的相关性。一般说来,大脑神经发达者,思考反应敏锐,反之,则为迟钝。所以想要数理能力好,应事先建置一个优良的脑神经系统,以为预备。而人类脑神经的发展,主要是靠后天的讯息刺激。发展的潜力,在原则上虽是无穷无尽;但发展的时机却有限,其时机起源于胎儿,愈早可塑空间愈大,愈晚则愈僵固,到十三岁大体蓝图底定,成为一生思考能力仅有的供应场。
王财贵先生在阐述“数理读经”的构想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要数理能力好,最主要应不在于孩子入学以后如何加强数理训练,而是在于机会未丧之前及早拓增脑神经的建置。可以说:“是聪明的头脑使数理好,而不是数理的训练使头脑好。”犹如先要建了高速公路网,才可以让车子跑得顺畅,而不是放了许多车子去跑,就可以跑出高速公路来。没有畅通的高速公路网,在颠簸的小径上,只好跑些少量的机车和自行车。放入大车子,立即塞车或翻车。没有好的头脑,小学数理或许还能应付,到了中学大学,就思考不来,只好厌学放弃了。所以,在人生整个教育历程里,数理教育是后起的依赖性的教育,不是先在的根源性的教育。尤其在十三岁之前,是脑神经建置的*金时期,这时,训练人类心智的主题,不应在于数理思考的精密播弄,而是让语文与艺术等讯息的大量往来。“以人文带动科技”,这不只是在学问价值上如此,即使在教育养成上,亦应如此。”
可见,在教育中,我们必须先“建体”,然后才能“开用”。为什么说“读经”可以“建体”呢?因为它产生两个很重要的效果:一、通过丰富而优雅的各种讯息,刺激儿童脑神经的发展,建构发达的思维系统;二、在熟读的过程中,经典中的智慧深入到一个人的下意识和潜意识中,默默的涵养性情。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使一个孩子“聪明好学”而“品德高尚”。奠定了这两个基础,则各学科的教育,乃至于今后的成人成材便成为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是“一元开多元”。
在深圳梧桐山有一个叫昊卿的小男孩,从两岁开始由母亲带他读经,读论语、孟子、易经以及英文莎士比亚诗歌这些大部头的书,他的母亲曾经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
“现在他六岁了,小学语文课本可以不费多长时间从头翻到尾,可以自由阅读黑纸白字的书籍,乐此不疲,这是一个好习惯,起码以后我不必担心他不爱学习。数学,其它没读过经的同龄孩子在掰指头和脚趾头或列竖式的时候,我家孩子早已报出了结果。事实上,依照王教授的读经理论,我们压根没想这么早教数学,所以从来没有教过他数学,不过将小学各类课本放在他书架上而已,他会,说明他自学的。英语,就是他自己听CD,一二年级的英语课本只有简单的对话,倒是插图占了三分之二,他也是无师自通,而且口语绝对原汁原味。其它地理历史人物史实等知识,都是他平时看书学的,已是绝对超出想象。还有,就是他很讲道理,决不会无理取闹。动静收放自如,绝对没有学校绝大多数孩子的‘市井习气’……”
这当然只是个个例,但是,如果你愿意去用心了解,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个老老实实读经的孩子,都是如此的好学上进、聪慧明理、活泼可爱,这在现实中已经有了大量的实例可供观瞻和参考。难怪日本早教专家铃木镇一先生说: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天才,哪家的孩子不是天才是比较奇特的。
王财贵先生的“数理读经的构想”一文传播开来后,台湾东吴大学物理系教授任庆运先生找到他,任先生说,他是教数学的,他发现现在台湾大学生有解题能力,没思考兴趣,这是很大的危机,他教了十几年数学科学,越教越对国家没有信心,越教看到学生真诚度越差,所以他也让自己的孩子在家读经,现在看到这篇文章,正合他的意思。于是两位教授一拍即合,决定要编一套数学教材,把数学用文字表达出来,用精炼的确定的语言写出文章来说明数学的步骤,让一个孩子通过读文章就知道一步步怎么思考,引导孩子思考。这就相当于一个数学能力很深的老师,按部就班引导一个孩子思考一样。一个孩子读多了数学的文章,以后作文也可以非常精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倘若开始读不懂,以后可以反复读,把数学课本当作读经来读,一遍再一遍,慢慢体会,渐渐懂,懂了继续前进,这样就可以自己学数学。
依照任先生的预测,一个通过读经教育培养出的孩子,一天用二三十分钟看数学书,到了三年级就可以做到初中,到了十三岁,基本上可以达到大学程度,而且不需要老师,老师最多只是从旁指导,有自己不能通透的地方,点拨一下就好了,教数学是这么简单,而孩子自己思考,满心欢喜。进一步,如果这个孩子兼英文读经,就可以让他看英文原版,看欧几里德《几何原理》。西方的文字结构是逻辑结构,这个孩子一方面学习英文,一方面自己学几何,而且可以趁机学习西方人的逻辑结构,我们的语言也就渐渐有逻辑性的表达。语言有两种表达,一种是流线形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种是逻辑性的,一步一步不肯放松,这两种语文能力都要养成,也就是,要有整全的思维,我们所说的,从“一元”开出“多元”,掌握“动态的全盘”。
教育的智慧
现实上的人,是真有一些毛病的,如怠惰懒散、自私自利、浮躁贪顽,但这些毛病都是外表的,都是在现实中蒙上的一层阴影而已。在这阴影之内,人还有他超越的、深刻的、内在的、本质性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天性,人有如是光明的超越的天性!
“我们在这个地方尽力地培养孩子,也不能保证这个孩子出去一定不受污染,但至少受了长期经典熏陶的人,会比较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坚守道义的勇气,我们对他抗拒社会污染的能耐,有相当大的信心;如果连读经教育都无效了,我真的不知道我们还能从事什么更有效的教育!读经教育,除了有经典做保障之外,希望老师也都有大德、大才、大量、大智,这样才能开启自己,并开启学生,成就自己,并成就学生!学生们以后一定会走出去,但你老早就以你的教学‘心法’告诉了他:‘天理是常在的,人性是光明的,世间虽然有艰难,但有大德者,就不会被淹没。’”
虽然王财贵先生常说,自己推广读经的经历是,一帆风顺、势如破竹,但是,在真正落实读经教学中,老师们的感受是,并非一帆风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老师面对着一个个孩子,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时,应该如何处理?在名为“教育的智慧”的座谈中,王财贵先生说:
“专从教育的方法上说,这是教育界容易忽略的一个区块,而今天所注重的,不是一般的教学法,乃是一个老师‘如何做一个好老师’的‘心法’。”
负责任的老师,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相当认真,花了很多力气去完成“任务”,这种认真,可以把它比喻作“挑砖头”。挑砖头的苦力是很费劲的,他依照“工头”的指示,一担一担死命地挑,工作完成了,他赚得了工钱,高兴地休息了。至于昨天为什么挑那种砖,今天为什么挑这种砖,为什么那些砖要摆在那里,这些砖又要摆在这里,明天又要挑那些砖去哪里,他是丝毫不管的。这种老师把孩子当砖头一样挑,把我们的孩子当死东西,也会有一定功效,就是把砖头从这里搬到那里的功效,把孩子从这个年级搬到那个年级的功效,老师不知道为何要这么搬,他所在意的,只是完成“领导”给他的“任务”,当然孩子也就在不知道为何这样被搬来搬去中长大。另外一种方式,是比较用心的,真心地照顾学生,照顾得很周到——他一直提防着学生,生怕哪个学生出差错,学生一旦出差错他一定要管,管得很精到。这不是挑砖头的模式,是“警察抓小偷”的模式。这个警察,他执法很认真的啊!他为了维持社会的安定,要除暴安良,他很细心地去防止社会这里那里出问题。这类型的老师,很认真改作业、管秩序,他很警觉地防制学生在这里那里疏忽或作怪,这种老师往往能把一个班级管得很好。他比挑砖头好像好多了,但是,因为也没有进到“人性”的层次上,做“启发”的教育,这些学生只在老师按表操课、严格作业、精致管理的教导下,用功再用功,应试再应试,但是不是真有生命的长进呢?还是在他管理的这一段时间内,有家长所认为的成效,但过一阵子时间呢?转了一手,换了老师呢?孩子毕业了呢?这一辈子的意义呢?
更进一步的是理想中的老师,他也不是不认真,也不是不去管束学生,但他认真有另外的方式,他管学生有另外的手法。就是:你与其努力挑砖头,为什么不把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有生命的,他的生命是能发展的,或者认为他也是可以自动的?你与其“抓小偷”,何不把你的子民培养成有德的君子,警察不就轻松了?
所以做一个老师要有智慧,就是要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要通达人性。我们要知道,人的生命深处,都有一种追求长进的动力,人性本来是光明的,而且他也希望自己是光明的!现实上的人,是真有一些毛病的,如怠惰懒散、自私自利、浮躁贪顽,但这些毛病都是外表的,都是在现实中蒙上的一层阴影而已。在这阴影之内,人还有他超越的、深刻的、内在的、本质性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天性,人有如是光明的超越的天性!
莱州德谦学堂的王海艳老师曾说:“看了王教授的‘教育的智慧’,我们就在引导孩子,让他光明的好学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合二为一,”她说,“只要一个老师信任孩子,孩子是很容易被引导的,他们自己就能替自己规范行为,还会互相提醒监督。”“有一次,学堂组织看电影,一个孩子看到一半突然跑出去,电影结束后,我们发现她的自行车不见了,别的同学都很着急,我说没事,她一定是回家了。果然,她父亲很快打电话给我说,孩子是不是犯什么错误了,今天突然跑回家打了盆热水要给我洗脚,我说没有,你的孩子很好,她今天看了一个讲孝道的电影,也许她觉得应该马上向父母表达她的心意。”
在读经教育的方法上,尤其对于老师的要求上,从来只注重他有没有天性的灵明,有没有“智慧”,而非注重“才华”。因为,有没有智慧,是教育成败的核心力量。而才华,只是外围的配备。
深圳儒愿学堂的蔡孟曹老师也谈过他在办读经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深刻反省:“我们不能强迫孩子读经。就像王教授在‘教育的智慧’里面讲到,生命都是好学的,生命都是向上的。如果我们觉得孩子不可救药,那么孩子可能真的无药可救。所以读经老师,最好就是坐在那里读自己的经,不要管孩子太多,只要不影响别人就好,只要孩子在读经课堂上,相信他一定会读经的。只要读一点,就赏识他,再鼓励他读,让他找到成就感就是读经最大的乐趣。
在我们学堂也出现过孩子打架的事。我是心平气和面对他们并安慰他们,问清楚事情的经过,当一个孩子把刚才打架的过程描述一遍,虽然有不满但他也已经在反省了,然后再问另一个孩子,刚才的情况是怎么样,他也说一遍,另一个孩子也完完全全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人本就有很强的反省能力,出现问题后老师是要引导他们自我反省、承认错误、原谅别人进而彼此道歉,其实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灵已经在成长了。如果情形较严重,为了避免以后再发生,老师应该给他们一点警戒,就是打手心,只要我们理性,大部分孩子这时候是愿意接受惩罚的,当孩子把手伸过来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跟他讲——如果很疼,你就哭,我想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有些父母和老师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恶狠狠的说,我打死你都不准哭,我想这是不理性的,这是对生命的亵渎。所以,当我们能够理性去面对孩子的时候,犯错的孩子的心中是愿意接受惩罚的,孩子的内心深处是感动的,而不是愤怒的、憎恨的。
我一直希望所有的学生面对我的时候,他是内心是快乐的、从容的,而不是害怕的、紧张的。只要我们理性面对,孩子自己犯错误的时候,他自己会承认的,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我觉得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会越变越好,越来越懂事,如果我们觉得某个孩子不可救药,那么这个孩子可能真的无药可救。”
所以,在读经教育的方法上,尤其对于老师的要求上,从来只注重他有没有天性的灵明,有没有“智慧”,而非注重“才华”。因为,有没有智慧,是教育成败的核心力量。而才华,只是外围的配备。一个有智慧的老师也许未必有才华,但一个有智慧者,一定不会排斥才华。一个用心于智慧的老师,或许没学过时下的教育学,但他只要一开始学,也可以很轻易地把各种教育学的内容吸收进来,并且因为他心中有个超越的主体,于是可以把各家的教育学理融会贯通起来。这样,一个用心于追求教育智慧的读经老师,经过两三年,他的教学能力就很快超过一般老师,因为他是一个有智慧又有才华的人。
尤其在谈到“品格”教育的问题上,王财贵先生有一段相当精彩的论述,也摘录于此,算是对此一主题的终结:
“教育上比较深比较难比较可贵的的是“品”的教育。有关“品格”的教育,又可分两个层次:“德行”和“德性”。
“德行”,即有规范的生活和动作。因为它已涉及到“生命”,所以比“知识和技能”的意义更深远些,所以更“渺茫”些。不过,“德行”,还是生命的“外在的”“表现”,因此,也是可以观察得到的,甚至有的人认为是有“标准”可循的,因此,也可以客观地评审出成绩来。但毕竟这是比知识还要深刻而活转的东西,所以必须要有一点良心的家长和老师,才能注意到这里。也必须*府的头脑比较清明了,才会注意到这里。
教育工作中,最难教学的,是“品格”中的“德性”,即如治国平天下之胸襟,悲天悯人之怀抱,又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志气,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向往等,这是从生命内在而发起的人生智慧,其根在“人性之深处”,在所谓“天命之谓性”处。这本来是人之所以为人之价值源头,也应是教育工程追求之最高目的所在。但,因其深远莫测,所以难以调理,所谓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故能识知者鲜矣!”
从“理无碍”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有时候我会觉得很纳闷,就好像别人也对我很纳闷一样。别人对我的纳闷是,你在这个时代,这样跑来跑去,讲跟这个时代很不一样的教育理论,讲了这么久,你到底会不会累,看起来好像不累,你为什么不累?我对一般人也很纳闷,为什么到现在还不知道要叫孩子读经,知道了为什么不实践,实践了为什么不愉快的做下去?我本来觉得,我出来一讲,就会有很多人都了解,了解了一定都赞成,赞成了一定都实践,实践了一定都一直尽力愉快的做下去,甚至,我这样想,应该不必我来讲,就能够达到所有的人都努力的愉快的在做这种教育。不过一般人对我纳闷,因为认为我所说的,是很难了解的,了解了是很难做的,做了是很难坚持的。所以今天我们要想一想,为何如此。”
这是王财贵先生年7月的一场演讲的开场白。其实,从头一路讲下来,相信所有的读者也会有这样的印象,这里面的道理我好像都很明了,但是要真决心去实践,却不敢保证能够坚持。这大概是因为,要一个人开放心灵,渐渐去接近客观的“理无碍”,这是比较简单的,但要照着这个道理所说的做,去渐渐接近“事无碍”,在实践上,要做到没有障碍,相对来讲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你认为应该做的事、应该行的理,在事上表现时,往往发现人情是很复杂的。
经过我们家长郑重考虑,从周一起,淼淼不再做家庭作业。对于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家长和孩子都可以接受。
在读经教育推广的这十几年来,每一个读经家庭都会遭遇到这样或那样不同的状况,令人觉得,一个简单的事情,怎么总有那么多艰难跟曲折,有时候实践有了阻碍,许多人就产生怀疑,是不是这个道理错了。王财贵先生往往会这样回答:“其实你可以想想看,难道在别种道理下就没有阻碍吗?假如依照别的道理做也有阻碍,那你就要承受这种阻碍,要用心去化解。如果阻碍依然不能化解,那么就要用一种心境来面对,就是‘缺憾还诸天地’。”
在北京,有一位名叫李泽辉的母亲,她的女儿上小学三年级,这是一个聪慧的女孩子,因为**的影响,很喜欢读经,自动喜欢读经的孩子是不多了,所以这位母亲一直想让自己的女儿去读经学堂学习。可是,孩子的父亲却无法认可这种教育,她想尽办法,也没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读经,只能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带孩子去参加冬夏令营,她甚至发起了一个“班车读经班”。
原来,每天孩子上下学的班车往返的路上有单程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她想,这样宝贵的时间,如果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那将会对所有孩子留下一生最珍贵的回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她给每个班车上的孩子家长写了一封信:
“我的孩子利用是台中教育大学王财贵教授的读经方法,背会了一些中外文的经典,全是利用的业余的边边角角的时间进行的。每天读上10分钟,或30分钟,有时,周末读的时间更长些。我孩子的变化是学习上注意力集中和长时间专注学习。还有老师说:发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发言的质量高等。
我现在借给咱们各位家长人手一份的是有关读经教育光盘。希望大家在百忙之中看一看。看后,希望大家与我交流。......希望各位家长,先了解读经教育。之后,让我孩子在班车上带领大家的孩子共读。只有读上了多遍,以至于百遍。将会终身不忘。到大家都读的很好时,换上别的孩子来带读。总之,读的方法是多式多样的。只需各位家长多要求孩子们多读就行。不久的将来,效果就会出来。刚开始,可能孩子们读上有抵制,或不读,但,只要有读经的声音,孩子们只要在这个读经的环境里,就会受益......”
后来,家长们虽都没什么反对意见,但班车上的孩子没有人愿意跟小女孩一起读书,这位母亲还是不肯罢休,她干脆,就每天跟着班车当起了这个“班车读经班”的老师,这辆曾经每天传出嘈杂凌乱的噪音的班车开始传出朗朗读书声。
在长春有一位林妈妈,她有一对优秀的双胞胎儿子。这又是位负责任的母亲,几乎看过市面上所有介绍教育的书籍,然而,她接触到王教授读经理论的时候,儿子已经超过十三岁这个读经的最佳年龄段。不过,她也没有放弃,让儿子看了两遍碟,儿子领悟得比她还好,二十天就背下了一本《论语》。以后的每一天,她把《论语》CD当成清晨的叫醒音乐,后来孩子要准备中考,再也没有时间背诵了,倒是她自己往下背了《老子》《大学》《中庸》《诗经》......儿子上高中后,可能是已经经过两年的“反刍”酝酿,儿子很懂事,很厚重,用林**的话说:“不象现在大环境中孩子的那种做秀、缺乏真诚感,但也不愚,相反,会学习,稳重,能玩能学,虽然也不爱上学,却能克制自己,小学时本来特别爱玩计算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机不玩了,电视也不看了,我变成了特别省心省力的妈妈......”
她在陪儿子读书,自己读书的过程中,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经验:“我把‘读诵’和‘经典’分成两部分,如果孩子尚小,就老实大量及早读经,它涵盖一切,集智慧的含量、识字、锻炼记忆力为一体,在百遍千遍的重复中,把经典智慧的重量注入心田,同时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孩子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果孩子已经大了,就象我一样,用‘读诵’的方法,用部分的‘经典’,当然,第一本最好是《论语》。我儿子用读诵的方法自学了高中数理化课程,仅用了40天,没有参加任何课外班,还有时间锻炼,儿子自学能力极强,愿意思考,理科比文科学的好。”“这是一种涵盖所有教育方法的方法,这真的是教育的经济学,太经济了......几年来,我按照王教授的读经真言,尽量每天读诵,虽然量很小,但所得到的益处很大,我不要求自己读太多,毕竟年龄大了,只要读得幸福、读得心静就可以了......”
也不是只有负责任的母亲,比如在重庆就有这样一位父亲,他为了能让女儿读经,给学校老师写了一封信,措辞也很有趣:“经过我们家长郑重考虑,从周一起,淼淼不再做家庭作业。对此决定,望各位老师理解和支持。我不想过多地评论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只想让我的孩子学到更多对她终生受用的东西。我恳请各科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