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创首个农业科技特区
江苏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创首个农业科技特区
江苏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创首个农业科技特区
作者:
文章来源:南京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9月26日,江苏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投资说明会在溧水县白马镇召开,省市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南农大、省农科院、南林大、江苏省中科院植物所等60多家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等参加。
江苏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溧水分中心、南林大技术转移中心溧水分中心、南林大大学生溧水创业园、南京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溧水分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溧水创业园等科技研发、创业创新机构在说明会上挂牌;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农大、南林大、扬州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与园区共建6个产学研项目,佳邦食品公司的生物技术肉食品加工、江大食品公司的生物提取甜菊香、南京中植农业公司的黑莓新品种研发及深加工等7个产业化项目,华瑞集团的现代农业、贝尔美迪克生物工程公司的工厂化海水养殖等7个现代农业类项目,签约落户园区,总投资超过20亿元。
说明会由溧水县委、县*府主办,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承办。此次说明会的举办,将推动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向科技集聚化、合作深度化、产业系列化、创新平台化方向发展,率先探索并实践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新潮流。
40平方公里核心区,农业科技创业创新唱“主角”
园区规划布局由核心区和辐射带动区组成。核心区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包括创新核心区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创新核心区分农业科技创新区、林业科技创新区、植物园与植物科技创新区、农机装备创新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与国际交流中心、人居森林与生态旅游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7个功能亚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综合配套服务区3个功能亚区。辐射带动区涵盖了有机农业生产区、傅家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优质粮油生产和加工集聚区、特种水产养殖区、花卉苗木种植区等重点区域。
园区的功能定位是:农业科技创新功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功能,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推广功能,农业科技培训与科普教育功能,农业休闲、观光功能,新农村建设带动功能。
高校科研院所集体“筑巢”,农业科研项目批量孵化
园区于2009年3月规划建设,同年5月被南京市委、市*府列为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重点内容之一,6月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7月省*府批准建立江苏南京白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0年12月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建设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以3年为一个周期,2011年2月向科技部上报了第一个3年实施方案。
目前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省中科院植物所、省农机局等一批高校院所科研基地相继落户。园区入驻农业龙头企业也已近20家,2011年实现产值12亿元,利税超亿元。到目前为止,参与园区建设的科技人员达到400多人,有10多个课题组入园开展科研生产、介入了园区建设,有5名高层次人才入选南京市领*型科技人才,落户园区创业。为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园区专门注册成立了“南京白马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并配备一定的软硬件,搭建“321”人才引进、服务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321”科创人才创业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已签约落户的项目目前运行情况良好。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已建成运行;南农大教学科研基地、南林大教学科研基地、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基地、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技术创新试验基地、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江苏省现代农业装备科技示范中心和江苏省农业机械鉴定站在建或即将开建;一批入园农业龙头企业动工建设;种子种苗示范基地全面建成;科技信息络、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已建成,南京白马现代农业产业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启动实施;万亩优质水稻、有机蔬菜、特色果树、花卉苗木高效生态农业建成;已入驻的近20家食品加工、生物科技企业已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
2010年、2011年,入园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共投入各类研发资金4770万元和6309万元;目前,园区内已建立国家、省、市级等各类研发机构10个;2010年—2011年,园区取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102项,其中新品种(新装备)68个、新技术5项、新标准12个、授权发明专利17项;2010年—2011年园区承担市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6项,其中省级以上85项。
科技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农业硅谷”雏形初现
在国内高端农业科技园区中,江苏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最大的特点是农业科技产业集聚度高。目前,园区围绕食品加工、种子种苗、生物科技、休闲旅游等主导农业科技产业,已集聚农业科技企业95家,园区企业年增长率达21.50%。
随着一批国内知名高端农业科技企业的集聚,园区农业科技产业发展不断深化,目前已逐步建成生态黑莓、蓝莓生产基地3万亩,年产黑莓蓝莓鲜果3万吨,辐射带动周边发展黑莓、蓝莓5万亩;建成绿茶基地近万亩,年生产加工碧螺春等高档茶叶1万担;建成有机蔬菜基地1万多亩,年生产各类有机蔬菜2万吨以上;建成标准化食用菌厂房2.8万平方米、基地300亩,年产各类鲜菇3000吨以上;建成大棚、滴灌、棚架等设施栽培基地4000余亩。同时围绕食品加工、生物科技等农业科技产业,园区还规划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目前已集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8家。
园区的发展还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4000多农户在园区实现就业创业,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上年的10735元提高到12665元。
“双线”负责
园区组织领导不断加强
南京市、溧水县分别专门成立了以市委分管副书记和县长为组长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机构实现“双线”管理:南京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园区的发展,明确园区管委会为正县处级单位,形成了由南京市编委会批准设立的园区管委会领导下的总公司“双线”负责制,实现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
园区建设由省、市、县和科教单位共建,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成员单位负责制,加强*产学研金的合作,沟通*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之间的联系,其中创新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省、市投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县投资为主,创新核心区的创新内容建设由各入园科教单位为主。
园区运行实行战略联盟机制,即园区建设实行跨单位、跨区域农科教、产学研协作,实现科研设施开放共享,形成联合攻关团队与战略联盟为特征的优质合作平台,促进突破性成果的产生和创新效率的提高。
联手院校共建
引导优势科教人才资源向园区集聚
园区充分发挥南京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农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与在宁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共建联动机制,联手在园区共建科研、产业基地,坚持跳出区域局限、打破体制限制,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聚集创新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融合,重点围绕发展高科技农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横向协作,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战略性创新中心、企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高端研发机构、高端人才、高端项目、高端客户等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全面提升园区创新水平,推动园区跨越式发展。
有了科教人才资源的支撑,园区以科技进步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培育现代农业支撑、现代设施装备、现代经营水平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种子种苗、生物科技和休闲观光旅游等四大类农业特色产业。重点围绕生物农业,打造国家级“生物农业硅谷”,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招商引资的重点从创新资源的集聚逐步转入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创新型企业的培育上来。
据悉,到2013年底,园区要新增涉农企业20家;带动大学生就业创业人员达200名,带动溧水农民创业就业2000人;加快食品加工、种子种苗、生物科技产业和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园区实现年产值35亿元,辐射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形成产值50亿元以上;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