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有一个6岁小男孩,一天,孩子坐在桌子旁画画,而妈妈在桌子的另一边用笔记本查看邮件。
这时候孩子开始用脚踢桌子。
「别踢了」,妈妈说。
孩子停了下来,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又开始踢。
妈妈提高了声音,「我让你不要再踢了」。
于是孩子再次停了下来,可是没过两分钟,他又开始用脚踢桌子
妈妈终于忍不住了,她狠狠的把鼠标摔在桌子上,打了孩子一巴掌,大声的吼道,「我让你不要踢桌子,你为什么总是不听?你为什么总是让我生气,你就不能让我安静的坐着」
和这位母亲一样,很多父母会发现,突然有一天,孩子会变得难以理喻,总说「不要」、「我不」,变得难以沟通,不再听话。
感觉就是,越大越难管,越难沟通。
其实,不是孩子大了难管,而是因为父母既不了解孩子,也没有掌握和孩子谈判的方法。
那么,如何和孩子谈判呢?
失败的谈判,大多有三个原因
成功的谈判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失败的谈判却总是是类似的原因:
原因一: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2岁左右的孩子,有时候会让父母非常苦恼,他们会变得异常难以理喻。比如,他固执的坚持,爸爸是睡左边的,妈妈是睡右边的,爸爸妈妈一换位置就哭闹,还不听劝。
爸爸妈妈完全拿他没有办法。这种现象叫做“可怕的两岁”。
爸爸妈妈不知道的是: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秩序给他带来了安全感,如果秩序被打乱,他会觉得极大的混乱和不适。表现出来就是一些不可理喻的坚持,比如爸爸妈妈的睡觉时的位置,鞋放的位置等。
这种哭闹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父母只需要满足这一时期的孩子的需要,很快孩子会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必须严格按照秩序来的。
如果父母分辨不出孩子的心理需求,固执的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并拒绝孩子的合理要求,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发展迟缓,甚至会给孩子带来童年伤害。
原因二:父母没有底线,不懂方法
孩子要比成人更善于谈判,他们从婴儿开始就在观察,在和成人谈判时,他们会投其所好。
他们会使用这样一些语句,例如,
「再看5分钟」,他们在试探父母的底线。
「我爱你,妈妈」,他们在用情感补偿换取想要的东西。
「我会做个好孩子」,他们在开空头支票换取你的开心,继而达成自己的谈判目标。
没有底线,不讲原则的父母,常常意识不到,他们会很容易被孩子说服。
而等父母想要管孩子时,会发现,孩子已经完全管不住了。
于是,不懂方法父母会尝试管教孩子,一吼,二骂,三打。
不但效果不好,还把家庭整的一地鸡毛,于是家长感叹到,孩子大了不好管。
其实根还是父母不懂谈判的原则和方法。
原因三:家庭成员没有达成一致
孩子是天生的政治家,他们超级会利用政治达成自己的谈判目标。
你不给他买雪糕,他去找奶奶买。
考试没考好,他怕你说他,他会把爷爷喊过来。
前几天,杭州的一个8岁的孩子,不好好做作业,母亲把他训哭了。一旁的奶奶看着心疼,第二天一早瞒着所有人,带孙子直奔火车站,准备回老家。
和孩子谈判,孩子还没怎么样,奶奶却先爆了。
这样的背景下,你想和孩子谈判,基本上不可能。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整个家庭必须要达成一致。孩子的教育以父母为主,爷爷奶奶不应该插手。
理解孩子的需要,是谈判的基础
孩子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成长,父母要清楚孩子当下的心理发展阶段,不然很容易触雷。
孩子,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
幼儿期,要获得自主性,确定「我就是我」,建立整个人自我发展的基础。
第一个阶段是探索实践期,在幼儿9-18个月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分离期,在幼儿18个月到3岁时。
学前期,3-6岁,核心目标就是知道自己是谁,实现人生的第一次独立,即获得一个身份,包括对自己性别、对「自己」这个身份的看法,和对事物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能用自己的思维揣摩世界怎么运作。
学龄期,7-13岁,核心目标是在社会化中实现「我能」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随着成长逐渐发展为成年期的自信和自尊。
青春期,13-18岁,其核心目标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明白「我是谁」、「我要去向哪里」。
比如说,随着孩子心智的成熟,青春期的孩子,其实是要重新建立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的,这个时期,孩子敏感而逆反。父母要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交流,如果以对待学龄期孩子的方式,去命令他,很容易适得其反。
这是非常关键的,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你是无法真正的和孩子对话的。
与孩子谈判的三条原则
怎样和孩子谈判,在技巧之前,首先要摆正谈判的姿势。也就是原则,或者说思维方式。
第一原则:平等合作
我们和孩子之间是完全平等的,我们没有权力去强迫孩子,也没有权利决定孩子的人生。
孩子有选择做与不做的权利,但是他要自己承担后果,我们没有义务去承担孩子自己应该承担的事情。
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前后一致,言行一致。
孩子小学一年级时常常迟到,我想让她早起,尝试过很多方法,比如,不停地催她早起,提前五分钟叫她,都没什么效果。
后来我干脆不去管这件事情,结果孩子迟到几次,写了一次检讨,孩子急了。
于是我坐下来问孩子,「宝宝,你想迟到吗?」
孩子说,「不想」。
然后我就问他,「你需要爸爸怎么帮助你,让你不迟到」。
然后孩子就说,需要我早点叫她,需要我提醒她还有几分钟。
之后,她果然迟到的少了,有时候快迟到了,就把早饭带着路上啃两口,甚至饿着。
这是非常典型的平等合作的一种方式。
所谓平等,一是,给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权利,相信她能做的好,二是,不承担不属于父母的责任,按时上学是孩子的事情。
合作就是,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方案,父母配合。
第二原则:回避权利之争
从婴儿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探索自己个人价值的旅程。
一旦他们发现了找到个人价值的方法,不论被责备或惩罚多少次,他们都不会放弃。
只要他们的方法达到了他们的目的,他们就会继续坚持,不会因为父母不高兴而减弱或者消失。
用这些方法,孩子们取得他们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