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老百姓是把抗生素当消炎药来用的。他们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医院临床医生,甚至一些大教授们,都爱使用“消炎药”这个名词来解释抗生素,名字的误导常常是致命的。记得有次我坐火车去旅行,在车上遇到一对年轻的夫妻在给一个不到一岁的宝宝服用小儿安(通用名:小儿复方磺胺二甲嘧啶散)。我问他们为什么要给宝宝吃这个药,他们说孩子不睡觉,服用点药希望能起到安神的作用。我赶紧制止他们,告诉他们这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类药物,不是安神药。根据对药名的理解来吃药,这是多么可怕的行为。
说到抗生素滥用,很多人都知道,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常被家家户户当作消炎药的阿莫西林,其实也是一种抗生素。而把阿莫西林当做消炎药用的过程,就是一种「抗生素滥用」。身体有病,就会有炎症,只要把炎症消下去,病就能好,这是大部分人对治疗常见疾病的认识。
然而,炎症并不是特定的某种疾病名称,而是很多疾病都具有的共同表现:红、肿、热、痛等。引起炎症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过敏、外伤等。抗生素可以对一些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引发的炎症产生效果。但是,注意这里,抗生素对病毒、真菌、过敏、外伤等引发的炎症无能为力。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病症不是一些细菌引发的,而是病毒、真菌、过敏等引发的,那么吃再多抗生素也没有用。
因为抗生素和消炎药本来就是两种东西,只是抗生素在特定场景下有消炎作用,并不是全职对抗炎症。而真正对抗炎症的是「消炎药」,它们才是能直接减轻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的药物。
甚至人自身都可以自行产生一些可的松激素类的「消炎药」,像感冒等疾病引起的嗓子发炎,即使不用任何药,好好休息几天也会自愈,这就是人体自身分泌「消炎药」的作用。那回到问题本身,究竟哪些药物是抗生素,哪些药物是消炎药呢?日常生活中怎么区分呢?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看说明书,如果看不懂,教你一个简单的办法:一般药名里含有「霉素」「菌素」「沙星」字样的,大多是抗生(少数是化疗药)。阿莫西林这类名字里有「西林」的当然也不例外了,像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苄卡西林、羧苄西林等,都属于经典的「青霉素类」抗生素。
而消炎药,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我们常说的激素,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另一类是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滥用抗生素不仅仅会延误治疗身体的病症,更重要的是,因为抗生素被滥用,会导致「超级细菌」的产生。
此外,大众对于抗生素还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解:
抗生素耐药
是细菌耐药还是人出现耐药?
抗生素的耐药性,其实是在体内产生了耐受抗生素打击的一种新型病菌,并不是人体对抗生素产生耐受,而是致病细菌对抗生素耐药。通俗地讲,就是某些抗生素杀不死该病菌了。一旦这样,受感染的患者可能会面临无药可用的难题。
为什么一感冒就吃抗生素
可能会导致耐药?
吃点儿抗生素,感冒好得更快些,这是一种十分顽固的误区,感冒主要为病毒感染。如果你清鼻涕流成河,跟过敏似的喷嚏不断,那很可能是被病毒性感冒袭击;如果你有脓鼻涕、浓痰,嗓子疼,还伴随高烧,那基本就可以断定是合并细菌感染了。抗生素只对后者这种合并细菌感染的感冒管用。就是说,抗生素对普通感冒都是没有作用的。
如今,很多人一感冒就吃抗生素,让体内细菌有更多机会接触抗生素,从而加剧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停药一段时间后,
耐药会消失吗?
是否耐药,和人没有关系,只与感染的细菌有关。细菌一旦获得耐药,耐药性消失的过程通常十分漫长,虽然长期停药可能使细菌恢复敏感,但具体时间尚不清楚,且一个人的停药多是无效的,需要整个人群共同行动才有效果。
抗生素耐药,已经带来了哪些问题?
第一,无药可用。很多人认为,耐药只是一种抗菌药用了效果不好,换一种就行。但现实情况是,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老牌抗菌药的耐药率不断增高,有些甚至已达到80%~90%。与此同时,新的抗菌药却迟迟难见踪影。近年来,我们几乎没有新型抗菌药可用。如果这种现状得不到纠正,人类将面临没有抗生素可用的时代,甚至轻微的细菌感染就可以致命。
第二,手术风险升高。剖腹产、髋关节置换术、肿瘤手术等目前常需要使用抗菌药预防和控制感染,但随着耐药菌流行,伤口感染治疗失效,今后这些手术都可能变成高危医疗操作,患者将死于这些手术并发的感染。
患者应该如何做,才能预防耐药?
第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典型的滥用,这并不能预防细菌感染,反而可能由于抗生素频繁的“打击”,增加细菌耐药风险。
第二,“注射见效快”是错误的观点。抗生素的使用有其规定的给药步骤,如果口服抗生素有效则无需打针,打针即可痊愈则不必输液。
第三,有人认为,广谱抗生素能对付的细菌种类比窄谱抗生素多,效果也好。但应对细菌感染如同打仗,用广谱抗生素是狂轰滥炸,用窄谱抗生素则是针对性打击。如果乱用广谱抗菌药,容易破坏人体内环境;合理用窄谱抗生素,反而更有针对性,可能效果更好,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第四,对每个病人来说,没有最好的药,只有最适合的药。什么菌感染用什么药,并不是说贵的、新的、进口药就好。患者用药前一定要问大夫,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开出最合理的处方。
老百姓还有哪些错误的用药习惯
会增加抗生素耐药的风险?
1.自我用药。抗生素属于处方药物,需要有较高的使用技术要求,随意自我用药常常会导致用药错误,是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
2.频繁换药。抗生素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会起效,很多患者在用药初期见效不明显,自行要求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引发不良反应,更容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
3.同时用多种抗生素。有人认为同时多用几种抗生素,可防止细菌漏网。其实,这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或造成细菌耐药。
4.擅自停药。感染症状减轻时,细菌一般尚未彻底清除,此时停药相当于增加了细菌对药物的适应时间,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也会导致细菌消灭不完全,疾病反复。
5.用“更高级”的抗生素。很多患者误以为抗生素越“高级”越好,其实所谓“高级”,一般是针对抗生素的新旧和价格而言,并非指对某种感染更有效。盲目用“更高级”的抗生素,易引起耐药。
医生滥用抗生素,有三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医术不精:二是医生出于自保心理:三是医生为追求经济利益。
先说这第一点,医术不精。有些医生自己都没掌握感冒不需要给病人用抗生素时知识,自己都没搞懂细菌和病毒的区别,就草率地将抗生素当消炎药开给了感冒病人。有个讽刺这类医生的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医院里有甲、乙两个医生,正在给同个病人看病,这个病人的脚扭了下,肿得很厉害,但是皮肤一点没破,也没有发烧等其他症状。甲医生说:“给他用些消炎药。“乙医生说:“皮肤没破,不应该用抗生素。“这说明乙医生完全没搞懂甲医生说的消炎药是什么,错误地理解为甲医生在说抗生素。
我想读者中也会有人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去医院看病,医生看病情就说有炎症,随后问家里有没有消炎药,没有就给你开点,而他所谓的消炎药就是阿莫西林、头孢之娄的抗生素。正因有这样的医生,老百姓才会把头孢之类的药当消炎药吃!
我朋友的妈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稍微不舒服,不管什么毛病,都要吃点阿莫西林,每次朋友跟她妈妈说感冒不要乱吃阿莫西林,她妈妈都说没事,问她为啥没事,她说医生说了,这是消炎药。她妈妈不仅自己这样乱吃,还要求身边的其他人稍有不舒服就吃。劝说不仅没用,还会遭到她妈妈的白眼或批评,我朋友也挺无奈的。
再说这第二点,医生的自保心理。在医院里,有些病人会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医生不给他开他还跟医生急。医生为了自保也就开了。有时候,医生对病人说,你就是普通感冒,回家多休息多喝水就行了,不用开药。有的病人能理解,放心地走了,可有些病人就会认为医生水平太差,生病了怎么能不给开药呢?非要追着医生给开点儿药,医生解释不通,也就给开了。
第三点医生滥用抗生素的原因已经人尽旨知,在中国“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医生的价值不能通过自身的技术来体现,而医生也有家老小要养活,有些医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就倾向于给病人多开抗生素。深究起来,部分原因要归结到医疗体制。
我度过的所有专业类医药书里,没有任何一本书会把抗生素叫成消炎药,正确的叫法都是抗菌药物,解释抗生素药理作用的英文单词是“anti-infection“,将它翻译成中文,应该是“抗感染作用“而不是“消炎作用“,而且是治疗由于细菌或者支原体等抗生素敏感菌引起的特定感染。
我在这里呼吁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在给患者解释抗生素这类药时,请不要简单地用—句“这是消炎药“来误导老百姓!同时呼吁亲爱的读者行动起来,向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普及抗生素的明确概念,别再让他们被“消炎药“这个名字误导而去滥用抗生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