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君写在前面:
这是IDG资本抗疫专题《科技向善》的第一期,我们一起探讨那些用科技力量筑起疫情防线的故事,试图从黑天鹅事件中读懂企业家的思考和格局,以及他们丈量未来的的眼光。
目前,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9万。早在3月10日,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微脉就率先推出了服务,至今已服务海外华人超人次。
同时,微脉也是国内最早上线新冠肺炎免费义诊的平台。IDG君邀请了守卫在抗疫一线的微脉创始人裘加林进行了一次对话。话题从如何做到反应迅速、如何最大化医生咨询效率、疫情对企业文化的考验,到医疗大健康行业未来的变革是什么,机会又在哪儿…
“我有个印度同学最近咳嗽很厉害,医院门诊已经不直接对外开放了,他现在很紧张,一个人呆在宿舍里,想问问现在该怎么办。”
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留学的小张在手机上打出这行字。
手机的另一头是微脉平医院新冠肺炎海外咨询团队。当值医生立即详细地询问了这位同学既往的疾病史和最近的接触史,小张在旁充当着医生和同学的“翻译官”。经过一番了解后,当值医生认为其流行病学史(周边疫情,外出接触人员等等)尚无可疑情况,暂不考虑是新冠肺炎。
那一瞬间,万里重洋之外的小张和他的同学放下了悬着的心。
因为医疗资源的紧张和高昂的就医费用,在国外的华人,即使出现了某些类似新冠肺炎的症状,医院,尤其是在海外大量的、年轻的留学生群体,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更加孤立无援。
这两天,除了小张自己,他还帮身边好几位外籍同学也通过微脉向国内的专业医生进行了咨询。
医院的值班医生说,她还遇到过国内父母替留学子女咨询的,“现在海外的疫情发展速度太快了,我们的回答有时候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安慰。”目前,已有近千名医生在微脉上开展网上援外医疗服务,以心理咨询、新冠肺炎防护咨询为主,涵盖呼吸科、内科、儿科等30余个科室,通过网络驰援境外疫情高发地区的侨胞。
此前的1月21日,微脉就上线了新冠肺炎公益义诊平台,是全国第一家开通免费义诊的平台,目前已联合全国个城市超家医院开通服务,咨询患者超过万人次。
而在这期间,全国各地有近3医院的医生陆续入驻了微脉公益义诊平台。微脉的创始人裘加林和团队从1月21日起就没休息过,他笑说,自己唯一的一次放松就是和孩子看了韩国电影《流感》。
此前,医院合作,以建设城市级一站式互联网医疗平台为基础,向用户提供预约挂号、报告查询、在线问诊、医护上门、药品配送等一系列互联网+本地就医服务。4年时间,微脉已经吸引了10万多名医生在平台上提供超1.2万种服务SKU,每天超过50万名用户在平台上寻医问药,提供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覆盖超2亿人口。
以下为IDG与裘加林的对话。
3万名免费医生,和万求助者
其实很多疑似病人医院,很多包括孕期、化疗、慢创、慢医院又无法自行妥善处理…医生确实也很给力,大部分是免费劳动。虽然是义务劳动但要坚持还是不容易的。
IDG:疫情爆发以来,微脉做的举措中对人们帮助最大的前三项是?
裘加林:首先是免费义诊。微脉为什么可以做全国第一个上线义诊的企业,这跟商业模式相关。我们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线上诊疗平台。
我们在1月中旬就发现湖北地区呼吸科线上问诊数据有异常,而当时正值春运,很多人流动,于是我们很快开启了针对肺炎的公益线上问诊。
尤其是当钟院士宣布肺炎人传人后,人们开始恐慌,无论是有感冒症状还是意识上觉得不舒服的,医院。因此线上问诊的第一个作用,是大范围(50%以上)医院分流,避免交叉感染。
别看只是咨询,这其实能帮到很多人。因为我们是启动得最早的,全国首个经过互联网医疗在线初筛后确诊新冠肺炎、并成功治愈的患者,就是通过微脉平台得到及时发现和救治的。当时,31岁的顾先生在武汉短暂逗留后返回台州,随即出现了发热症状,于是他打开微脉求助医生。
平台上给他咨询的当值医生王赓歌,医院互联网医学中心感染科专家,他迅速将其重点标注、收集信息,并建议他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医院就诊。正式因为微脉的模式是基于本地的医疗资源给本地的患者服务,我们的医生对当地情况都很了解,所以医院检查确诊为新冠病毒肺炎,目前已经于2月7日治愈出院。
2月7日顾先生治愈出院
注:据《钱江晚报》报道,顾先生的案例是全国首个公开报道的经过互联网医疗在线初筛后确诊新冠肺炎、并成功治愈的案例。
其实很多疑似病人医院,医院就提供了一个值得信任的医疗专用通道。
在微脉平台上被咨询得最多的问题
第二个我觉得微脉平台上的专家课程也对人们起到了帮助,我们做了多场免费直播,累计播放次数达0万以上。因为疫情,医院,这医院形成巨大反差,但很多包括孕期、化疗、慢创、慢性病的患者无法自行妥善处理,这时候上线的课程和服务就给那些因为疫情而被耽误的患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沧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首席妇产科专家韩风梅正在通过“微脉小课堂”进行直播
第三个贡献是疫情发展到后期的药物服务。因为医院深度合作来医院,医院为中心开展相关服务,所以在很多地区也第一时间接入了线上的医保支付服务,即提供了「在线门诊+线上复诊续方+医保在线支付」的全程服务闭环,保障疫情期间慢性病患者药品的在线供给。
IDG:伴随访问量的激增,微脉针对医生和平台运营有什么措施?
裘加林:免费义诊从第一天上线到现在的稳定运营,起码迭代了四五十次。比如要确保医生的排班效率,实现问诊均衡,不然排在前面的医生累崩溃了,后面的医生却没有咨询量,要实现灵活、平衡的机制其实很复杂。后来我们采取了像滴滴打车一样的抢单模式,比如一个患者发起咨询,医生可以来选择回答。在这之前让用户把诊前筛查量表做好,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
我们做了全国最早的新冠肺炎自测量表,这也算一个小创新,是根据张文宏医生团队、医院新冠肺炎评测标准来做的。
平台上的医生是自愿上线的,时间可自由调控,问诊形式视频问诊和图文对话都有。针对这次参与义诊的多名覆盖所有科室的医生,我们平台有一定的补贴。医生虽然是义务劳动但要坚持近60天还是不容易的,很多医生确实也很给力,大部分是免费劳动。其中山东聊城三院的陈丽芳医生,46天帮助了多位患者,她还主动写了一封信致敬医疗同仁,呼吁更多医生加入义诊,非常令人感动。
医院心血管科许主任在线诊疗
疫情推动之下,医疗行业会迎来怎样的爆发?
很多突如其来的东西一般都是在意料之外,所以更多的是要考虑底线、边界,也就是说企业要保证一定的安全度。
IDG:居家隔离之下,人们线上求医购药的习惯得以形成,这种习惯会由此发生改变吗?
裘加林:以前医院,互联网则是作为一种补充,比如挂号,而现在这成了一种看病的选择。疫情结束以后,我觉得对于老百姓来讲倒不会依赖线上,毕竟看病这个事是一个非常低频的事情,越低频,人的习惯改变就越难。
但是理念会转变,用户在微脉上相关数据的保存,个性化档案的建立使得用户的使用逻辑就像是淘宝的收藏夹一样,他可能不常用,但不能没有,老百姓会更注重跟医生的连接。因此并不是影响习惯,而是理念变了。
IDG:那医生们是否愿意拥抱线上诊疗的趋势?
裘加林:以前医生觉得线上诊疗是可有可无的。主要是因为早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