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流感、鼻病毒、合胞病毒……目前多地进入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呈现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的态势。“发烧”这一词条也登上热搜榜单。
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以来,全国每周新发的流感样病例持续呈上升趋势,在北京等地,其流行强度已排在呼吸道疾病的第一位。
我国各地冬春季流感流行季,通常是每年10月中下旬~次年月中上旬。接下来教你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远离感染。
多地流感呈增长趋势
国家流感中心公布的“中国流感监测周报”显示,11月以来,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以A(HN2)亚型为主,其次为B(Victoria)系。
11月21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王全意介绍,从最新的监测数据看:肺炎支原体已经进入下降阶段,流行强度降至儿童呼吸道传染病第四位;从全人群来看,流感、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排位前三的流行病原体;新冠流行维持在较低水平,流感的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门诊中流感样病例的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上升至40.75%。王全意介绍,目前流感处于流行期,较往年有所提前,预示着今年的流行高峰也将早于往年到来。
11月初,天津市流感流行分级已经从Ⅰ级(非流行水平)升级为Ⅱ级(流行水平)。
医院儿童感染科主任文丹宁称,从整体趋势上看,现阶段肺炎支原体感染慢慢开始过渡,数量有所减少,流感开始逐渐流行。
怎么区分流感、感冒、支原体肺炎、新冠?
最近发热咳嗽的人越来越多,以流感、普通感冒、支原体感染、新冠比较常见,如何区分自己是哪种呢?一起来看看吧!
流感:为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症状: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发热程度:以高热居多(9℃-40℃),传染程度:传染性高。
普通感冒:可能为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主要症状:流鼻涕、打喷嚏,发热程度:不发热或低热,传染程度:传染性低。
支原体感染:为支原体感染引起,主要症状:渐进性干咳、头痛、发热、咽痛,发热程度:高低不一、少数高热(9℃-40℃),传染程度:传染性高,且多发生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较差的人。
新冠:为新冠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症状:发热、咳嗽、咽痛、部分有嗅觉减退等,发热程度:可以低热、也可能高热,传染程度:传染性高。
广州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呼吸内科主任孙志佳表示,对于免疫力较为低下的人群来说,存在一定的混合感染风险。病毒和细菌可能混合感染,肺炎支原体也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例如腺病毒和肺炎链球菌等可以与支原体混合感染。不过,不同病原体之间通常存在竞争关系,健康人群同时感染一种以上的几率一般不大。
如果症状加重,医院检查确诊并遵医嘱治疗、用药。
如何最大限度保护自己?入秋以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大面积爆发,医院儿科门诊、儿科病房、呼吸内科都挤爆了,也满足不了需求,一床难求,每天预约住院的儿科病人不下20人。近日,呼吸内科医生感叹:支原体还没结束,流感又开始增多,累坏了。
在面对各种支原体、病毒等的几重威胁时,大家应该怎么做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公共浴室、游乐场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降低感染风险。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触摸公共物品后,以及在处理食物和上厕所后。保持个人卫生习惯,如打喷嚏或咳嗽时捂住口鼻,以防止病毒传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以增强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有条件的也可以服用免疫球蛋白片等保健品。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果身边有人患有支原体肺炎或流感,尽量减少与其接触,特别是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